运用法治思维指导高校法治工作体系化研究

2021-11-11 16:42窦贤琨

窦贤琨

(安徽工业大学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安徽 马鞍山 243002)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把法治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把法治工作融入学校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文件为我们运用法治思维做好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使得高校法治工作体系化有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问题的提出

法治思维是以现代法治理念为基础,以法治基本内涵为约束和指引,主要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及其精神进行分析、研判,运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方法做决策、办事情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强法治工作,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破解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实践中一些高校仍然存在法治意识不强,法治能力不足,法治工作基础薄弱、体系化不完备等问题,仍然存在“法治工作就是应对法律诉讼、合同审理”等片面认识。体系化是指使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的过程。具体到高校法治工作,就是要以法治思维为核心,实现法治工作体系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产生强大的组织力的过程。如何以法治思维指导提升高校法治工作体系化,增强高校依法治校能力,依法维护学校权益,依法规避法律风险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法治工作体系化的构建

高校核心任务在于培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人才,高校法治工作体系化自有其相对独特的内涵。

(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以法治思维指导高校法治工作体系化的根本原则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根本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推进高校法治工作具有全局性的作用。要加强党委对高校法治工作的领导,善于把党政重大决策与学校法治工作结合起来,党委书记、校长切实履行高校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履职,领导班子成员协调推进学校法治工作,依法依规落实重大决策,不断增强高校领导班子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推进决策和管理法治化、科学化。

(二)大学章程及规章制度体系是高校办学的行为规范

坚持用法治思维引领高校综合改革进程,用法治方式凝聚共识,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废改立”多种方式并用,及时把成熟的改革经验总结提升并用法治的形式固化下来,确保重大改革有据可查。重点做好构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执行有力、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完善大学章程的解释修订工作,使之与时俱进。根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进程,及时提供制度保障,使重大改革、治教办学、解决矛盾、处突化险有章程可依,于制度有据。要健全高校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修订清理、信息公开、执行督查机制,使之制定公平民主,信息可查透明,实施高效有效。

(三)师生权益保护救济服务机制的多元并举

当今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诸多风险挑战,在高校的反映也更加错综复杂,这需要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努力保持高校和谐稳定。通过运用法治思维提高高校内部治理和风险隐患防控化解能力。要坚决依法办事,引导师生树立遵章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对处理处分要严格对照条文,履行程序,明确并完善教师、学生申诉权利与规则。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和风险隐患评估机制,着力解决各类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防止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发生,防止局部性问题扩大。

(四)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把法治建设放在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加以认识和把握,注重发挥法治工作支撑和保障作用。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责,涉及面广,涉法事务多元,各方面诉求多种多样。健全学校合同管理及其他涉法事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人才流动,基础建设,资产采购,无形资产投资及校办企业合同、协议的规范与审查,使重大事项处理及决策做到于法有据。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部门、学院、法治机构和法律顾问协作工作机制,强化校聘法律顾问在重大问题及决策上的法律风险提示作用,妥善应对律师函、仲裁、诉讼等事务,维护高校合法权益。完善校内师生纠纷解决制度设计,实现处理过程合规性、合法性并重。协调校内相关院系、处室的人事、学生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强化校内师生权益保护的救济机制。同时在处理涉及师生与校外的权益纠纷时,密切联系属地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有效缓解矛盾,保障师生权益,积极引导师生通过司法途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法治教育是基础工程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增强高校师生法治意识的基础工程。要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突出重点,创新教育手段,提高实效。一是突出对青年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培养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二是突出对教师和干部进行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专门性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体教师和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的意识,带头学法尊法守法宣法,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法学教育的优势深入开展全面法治宣传教育。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中,针对当前意识形态和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在网络行为、文化传承、文明风尚等方面加强宣教。建立法治宣传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评估标准体系和反馈机制,落实法学教研人员普法责任,把普法责任落实情况纳入教学人员和教学单位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绩效考核等体系中。

三、高校法治工作体系化确立的关键

高校法治工作体系化不但要通过适当分解工作内容,搭建完善的体系框架,还需要把握好意识、理念、队伍、机制等关键,来保障工作有效运行。

(一)法治意识的牢固树立

法治思维充分体现出程序意识和规则意识的鲜明特征,立足于发挥法治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带头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自觉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者、宣传者。要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把法治思维融入和贯穿到高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牢固树立依法用权,依法办事,依法接受监督的法治理念,用法治规范权力运行。

(二)法治工作队伍的健全

一是法治的正确实施,需要有效的监督。要把纪律挺在前面,以全面从严治党促进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守法依法决策办事。这就要求加强和完善高校纪委监委功能,做好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增强执纪能力和水平。二是重视法律顾问队伍的建设,聘任专门的法律顾问或签约律师事务所,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及经费保障。建立法律顾问为学校重要事项提供法律意见和参加决策会议发表法律意见的机制。三是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单位,法人代表要树立牢固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明确一名校领导分管法治工作,设立校内专门负责法治工作和协调法律事务的机构,配备具有专业知识或相关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综合治理和统筹协调作用,并积极探索向校内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延伸及合力抓好法治工作的机制。

(三)决策、制度合法性审查机制的确立

制度形成的程序和完善的过程深刻影响着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形成。要按照“合法决策,合理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程序规范、监督有效、审查有力的决策、制度合法性审查机制。要把调查研究、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作为重大决策的必要程序,确保决策科学、程序合法、责任明确。要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和制度文件合法性审查和风险隐患评估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和风险隐患评估的,不提交决策,不印发实施,并且建立重大决策违法责任倒查和终身追责制度。

(四)评价考核机制的完善

高校法治工作要作为高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法治评价考核工作要为发展服务。为发展创造一个必备的法治环境,坚持法治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重大决策相结合,围绕发展、服从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法治评价考核工作要维护师生利益。按照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坚决克服部门利益倾向。法治评价考核工作要立足学校实际,体现时代性。要紧密结合高校发展实际,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防止大而全。要与时俱进,处理好稳定性和变化性、前瞻性和阶段性的关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干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提升对法治思维的组织引导、推动作用。

(五)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法治工作理念

用法治保障人民权利、增进民生福祉,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随着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广大师生对公平、正义、法治的诉求日益增长,参与学校治理和保障自身权益的愿望更加强烈。要把围绕维护师生根本利益、把解决师生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推进高校法治工作的切入点,使高校法治工作一开始就惠及师生员工,让师生员工感受到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