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探究

2021-11-11 16:42倩,臧

刘 倩,臧 卉

(马鞍山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100)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钢铁行业在化解产能过剩的目标上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钢铁企业近些年的营业成本依然占据营业收入很大比重,而要想有效地降低营业成本就要改变成本管理的思路,不能仅依靠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还要从企业的战略层面进行价值链上的流程改造。随着绿色生产、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进一步降本增效,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淘汰掉高耗能、低产出的生产线是钢铁企业当下降低成本的突破点。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优化产品结构,实现绿色低碳生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钢铁企业不能仅关注事后的成本控制,而要从产品创造的源头环节去“设计”成本,执行目标成本的管理理念,将成本管理工作深入到技术领域,在保证绿色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设定好目标利润来倒挤出目标成本,改革成本管理的思路,提高成本管理的前瞻性。

一、当前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成本观

一直以来,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基层员工的参与与配合,一线生产工人只关注按时按量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而厂内的成本核算员也只是对成本核算事后的准确性负责。固有的传统成本思维也使得管理层仅仅关注短期成本的削减和生产环节可见成本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个价值链上的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比如研究开发、决策、营销、售后环节的成本把控以及一些无形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控制,与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和合作成本等。同时,钢铁企业作为一个高耗能产业,必然会产生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而基层员工也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忽视了环境保护的成本管理。

(二)缺乏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方法

作为多步骤连续式生产行业,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生产工艺,主要以铁矿石为原材料进行焦化、烧结、连铸、轧制、酸洗、冷却等形成初步产成品,再按照经营业务的不同进行深度加工处理才能最终形成满足客户需要的产成品。而加工工艺的复杂性使得成本管理难度增大。以冷轧工艺为例,它是以热轧卷为原料,通过酸洗、轧制、退火、平整、精整等程序加工制作而成,其中涉及化学和物理的变化,生产过程相对复杂,再加上多段生产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生产模式和最终存货的形态多种多样,从而加大了成本管理的复杂性,使得成本发生的地点和成本构成都相对分散。这势必会给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增加难题,加大了成本管理的难度。而现行钢铁企业成本核算大多依然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对于生产环节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过于单一,因为随着钢铁企业自动化设备的高效产出导致直接人工费用减少,而制造费用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设备折旧、维护及管理费用的增加等。制造费用比重的上升对于产品成本的真实构成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就必然导致最终产品成本的失真,再加上传统成本核算忽视了一些生产环节以外的成本,比如环境成本、质量成本等,而这些成本也是高耗能的钢铁企业在成本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缺少这些成本数据将会影响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难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成本规划。

(三)传统的成本考核体制存在缺陷

现行钢铁企业内部各公司、分厂采用的成本考核模式主要是结合物料清单中的成本数据制定出一个成本降低的范围,比如每一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降低10%~15%,而评分制的考核方法是以班组作为最小责任单元,没有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所以最后的惩奖也是以班组为单位进行的,这样就不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生产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关键就在于每一个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理,比如在连铸生产工艺中,浇钢工处于主导作用,有的事故如果没有及时抢救就会造成非计划停浇,而非计划停浇的一般的处理方式就是回炉解决,从而形成大量的回炉钢水,既影响生产又导致费用增加。再加上现行成本考核只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绩效,导致员工的归属感不强,缺乏主动性。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思路

(一)树立一线员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意识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为了加快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品的优化和升级,钢铁企业需要从主观层面上加强全体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将业务流程中的质量管理从关注最终产品质量转变为关注到员工工作质量上,通过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质量来达到最终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国家大规模压缩产能的政策背景下,钢铁企业的隐性成本也是不断增加的,尤其是生产过程中的故障成本。因此,确保每一工序衔接流畅以及减少各步骤加工中的浪费现象能够有效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这些都离不开一线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的工作支持。所以,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来提高一线员工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将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一名一线员工,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故障率和废品率,降低维修成本和事故成本

(二)建立作业成本与标准成本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

创新是企业能够持续获得竞争力的源泉,而要想在改革浪潮中进一步 “降本增效”,钢铁企业除了技术、产品的创新之外还要创新成本管理的模式,其中实现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又是创新成本管理模式的基础。因此,企业可以结合当下成本管理的各种思想,根据钢铁企业的生产特点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多种成本管理思路。例如:将标准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根据钢铁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作业的分解,并将其与标准成本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基于作业的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在这种创新思路下,通过作业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可以解决传统核算方法对制造费用分摊标准过于单一、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而通过标准成本法事先设定标准成本可以实现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在确认公司现有的资源情况下,将公司的业务流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再将同质的作业进行合并同类项,建立相关的作业中心和成本库。事先确定好产出或订单的标准成本,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然后对订单成本或产品成本进行作业成本法下的事中核算,原材料通过量差和价差调整算出实际价格,间接成本通过“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的方法进行核算,计算出实际的订单或产品成本,最后对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以不同作业为基础进行事后的差异分析,从中识别出不增值作业和增值作业里的低效作业,从而采取措施消除非增值成本。这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范围是非常全面广泛的,把成本控制深入到影响产品成本形成的每一项作业上,积少成多,达到整体成本控制的目标。

(三)搭建ERP环境下的成本管理平台,建立钢铁企业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复杂,各生产环节环环相扣,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对成本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搭建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进行精准快速的数据分析。所以成本管理应当从企业刚开始接收订单就开始施行,建立一套包括接收订单、生产及销售在内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而ERP系统为钢铁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平台,ERP的核心思想就是基于供应链的流程管理,它把企业、客户和供应商联系起来,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和重组,使企业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内部资源。因此,在ERP环境下搭建的成本管理平台应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分析功能,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成本信息,从接收订单、采购原料、运输、生产等方面进行成本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物资供应、财务管理、销售管理、设备管理等模块的高度集成,通过与其他模块信息共享来实现数据的统一性,更加全面地揭示公司的运作状态和生产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控制成本的目的。

(四)建立基于作业中心的评价考核机制

作业成本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链的管理,钢铁企业价值链包括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等业务流程环节,也包括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流程环节,而在作业成本管理模式下对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都可以进行精确的追踪和分析,责任考核的单元也突破了传统以部门为单元的限制,以作业中心作为责任中心去进行成本管理和考核工作,并将员工的绩效考核和相关作业成本管理的效果相联系,使考核结果有据可依,从而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作业的效率考核上,将影响作业效率的指标关联到具体的一线员工,从而与其薪酬挂钩,完成了作业效率,给予奖励,从而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作业的质量考核上主要关注业务流程中是否有非增值的作业或者是增值作业中非增值的部分,如调度运输作业、废料回收作业等等,通过动因追溯分析这些作业的资源消耗原因,从而探索改进措施,进行内部流程的持续改造,最终才能适应高新技术环境下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成本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在钢铁企业新一轮成本变革中,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就要突破传统成本管理思维的束缚,创新成本管理的模式,将标准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等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有机结合,构建集成化的成本管理系统,在ERP的强大功能下,有效收集和传递数据,将成本层层分解,使企业成本明晰,并结合标准成本管理下对成本进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和业务流程上作业成本的分解和动因追溯,进行精确的成本核算和全过程的成本监控,从而优势互补,为钢铁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