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析

2021-11-11 16:42

姚 敏

(安徽工业大学 工会,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经历了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从最初单一“保障型”资助政策即“免费上大学”,到20世纪90年代“奖贷并存”,至21世纪探索、深化、发展,资助工作中资助实务与育人理念的联系愈加紧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三全育人”理念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将扶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构建”三全育人”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帮扶—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三全育人”是一种系统化、全局化的育人新理念,旨在整合各类育人要素与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提升高校育人实效。“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坚持“三全育人”就是要构建“三全”格局、一体化的体系,最大程度发挥高等教育作用,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全员育人强调的是教育责任主体与队伍,具体来说就是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育人力量,构建人人育人的格局,高校的教职员工都应当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形成教书、管理、服务等全员一体的育人工作常态。全程育人强调的是育人工作应当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做好不同时期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全方位育人强调的是在空间维度上进一步拓展育人工作,包括育人内容维度、育人平台与育人方式等,形成多维育人的氛围。

(二)“三全育人”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着眼于资助工作的精准推进、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实务中,有利于建立更为完善的资助工作模式,促进育人成才的良性循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使命和本质要求在于立德树人,学生资助工作是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使命的,“三全育人”是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应有路径。全员育人进一步明晰了资助育人的工作主体,通过发挥更多的工作主体作用,加强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开展更为广泛的育人工作。全程育人遵循三大规律,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摒弃过程性、形式性的育人工作,抓好时间节点,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挖掘育人资源,丰富育人方式,促进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全方位育人将育人工作进一步延伸,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方位资助工作一方面增强社会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旨在通过系统、全面的育人氛围帮助学生在“受助”“自助”“助他”中感悟,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成才、担当守信、知恩回馈的良好品质。

二、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近年来,资助工作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其功能支持主要体现在道德浸润、物质帮扶、精神激励、情感激发、心理疏导、能力培养等方面。 从家庭困难学生群体的经济状况及其思想、学业、心理态势等方面分析,高校当下的资助育人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助育人环节精准化有待加强

资助育人工作整个体系可划分为资助部分与育人部分即扶困体系与育人体系,扶困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经济物质支持、解决其实际困难;育人是通过发挥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达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生资助政策、资金管理办法的修订,高校资助工作认定机制、资金分配与发放环节逐步完善,但在扶困与育人体系中仍存在不够精准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认定机制中初次认定环节覆盖面小,实地走访、调研全覆盖开展难度较大,审核认定中跟踪审核存在缺失。在实际认定工作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被认定学生的实地走访、调研工作开展有限,大多数认定依靠学生自主提供相关材料;民主评议、学校认定完成后,后续跟踪不足,部分高校虽引入大数据跟踪校园消费记录等,但消费记录反映面不足,并不能作为主要判定依据。其二,从教育、引导层面来看,针对受助学生的育人工作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实践教育活动类型区分不清,专门的资助育人活动在总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占比例不高,因而导致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育人实效性不强。其三,资助育人就其过程而言,仍以入学时、在校时为主,而由于跨时间、跨地区等因素,学生入校前、毕业时、毕业后的跟进工作则鲜少。

(二)资助育人主体全员化仍需调动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全员协同参与的育人体系有助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资助育人整个层面而言,主体全员化程度不够,体现为:其一,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是当前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各高校均设有企业捐赠、政府资助,经济物质支持存在,但社会、家庭等层面的资助教育、引导作用不够甚至缺失。其二,从资助工作的实操层面看,工作主体以辅导员、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校内其他岗位人员参与度不够,育人合力不足。

(三)资助育人方式多样化拓展不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既具有群体的普遍特点,同时也存在该群体自己的个性特征,群体内的学生个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育人层面多数已能针对性地开展受助学生育人工作,如部分高校开展面向受资助学生的专门讲座等。但在实际操作方法层面,育人方式仍以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为主,且由于受助学生部分或存在自卑、胆怯等问题,学生参与度不高,形式单一;同时,虽区分出受助学生群体,但对群体中个体需求的把握度不高,较少资助工作能够针对贫困生个体家庭、学业、心理、人际等特殊情况开展,个性化资助模式缺乏。

三、构建“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资助工作的具体环节实际贯穿于整个扶困体系与育人体系之中,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有赖于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环环发力。

(一)完善资助机构,健全育人队伍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与逐步完善在物质层面解决了部分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保障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构建“三全育人”资助工作模式要进一步完善校内资助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奖、助、贷、勤、补、免”等资助内容合理设置行政管理机构,足额配备专职资助工作者;其次,在实际的资助评定工作中,要设立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院资助工作小组、辅导员或班主任参与的班级评定工作小组,保证认定工作精准展开,保障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同时,要进一步健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队伍,提升专兼职人员的工作能力。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辅导员队伍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资助工作人员按1:2500配备。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达不到标准配备要求的问题,人员配比的失调降低了资助育人的实效。因此,资助工作中融入“三全育人”理念,要进一步扩大育人队伍,要增加专职辅导员、资助工作的专门人员,积极吸纳班主任、校内行政管理人员等其他育人主体,针对所有资助工作主体广泛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提高育人主体对资助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资助工作的业务能力。

(二)突破关键时期,加强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的资助工作模式要做好关键时期的育人工作,全程应当涵盖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育人对象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着眼于第一个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资助模式要做好评定过程中的育人工作,具体可分为评定前、民主评议阶段、资金发放及其工作跟进阶段等。在评定前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对各级资助政策的宣讲教育,做到政策知晓无遗漏。民主评议过程中一方面要面向参与评定人员做好评定要求说明,通过正确引导增强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要做好申请者的诚信教育,要求如实提供相关申请材料。资金发放及工作跟进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受助学生的知恩感恩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品质。

做好第二个全过程的资助育人工作,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具体来说,资助育人工作要根据受助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面向大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入学前、在校期和毕业时与毕业后几个部分。入学前,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要利用各类平台做好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畅通帮扶渠道,让困难学生及家长知晓求助途径,消除经济学生及家庭疑虑。在校期间,要面向受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既可是优秀学子讲演、也可是素质拓展计划,以典型榜样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毕业时,要针对毕业班学生召开专门的资助两节课,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同时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就业救援,让他们感受到政策的关怀,懂得感恩回馈。毕业后要继续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跟踪反馈工作,一方面抓好这部分群体中的优秀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另一方面收集受助学生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三)搭建育人平台,实现全方位育人

构建“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要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教书育人规律基础上挖掘资源,积极构建资助育人平台,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育人平台可作不同的划分,如从育人环境看,可划分为学校、社会、家庭的育人平台,学校、社会、家庭既是育人环境也是育人主体。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要从课程育人平台、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及网络育人平台几方面构建。

课程育人平台要牢牢抓好课堂主渠道,以思政课程为主体,协同校内其他课程,贯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课堂育人平台是一种活动型育人平台,即以第二课堂为抓手,面向受助学生积极开展各类育人活动。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寓教于乐,开展励志成才教育、感恩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网络育人平台的构建要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资源,一方面利用互联、大数据增强资助工作的精准性,推进人文关怀,如部分高校根据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给予适度补贴;另一方面占领新的育人平台,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相关育人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