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
青年时代,露水挂在树梢,结满透明的惆怅。阳光洒在林间,编织金色的喜悦。岁月悄悄改变,不忧愁的脸没有了喜乐悲愁,不仓皇的眼变得浑浊和伤感,莽撞的少年,如今为生活四处奔波。钟情的少男和怀春的少女,最熟悉的街,已是人去夕阳斜。
——题记
下笔之前,关于以青春为主题的动念已然过去几个月。纠缠于精力和热情,放弃了多篇不同主题的创作。当时的灵感和创作冲动已经消散无几,不得不感慨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复返。但这个创作题材始终在脑海萦绕,挥之不去。加上最近观看《觉醒年代》,心潮澎湃,胸臆难平,写下这个主题的情绪便更加强烈了。何必阻扰,顺其自然,怠惰终究抵不过久违的激情,青春之我见随笔间流淌。
经常有人说当你开始怀念青春、对往事喋喋不休之时,证明你已经开始老去,至少你已不再青春了。我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不是不敢承认,而是没有想明白。青春是什么,是一种生理年龄,亦或是心理状态。青春该如何度过,是轰轰烈烈,还是匆匆忙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今年的一些经历和碎片化的历历往事,让我试着去读懂青春这本久违的书。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那个由混沌向觉醒转变的年代里,那时的青年人注定是不平凡、不平常,也是不平静的。那一代青年学子们忧国忧民,奔走呼号、驰骋南北,慨当以慷,视死如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探寻救国之路,不惜以身殉国;他们的青春不是在教室里安静度过的,是在田间地头深一脚浅一脚的调查中度过的,是在工厂车间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度过的。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们”,痛打国贼,力争国权,将国民的注意力关注到国家命运上。他们将理想、牺牲和家国情怀融入血液,像一面面旗帜迎风飘扬,像一颗颗新生的细胞激活孱弱的肌体。从山西走出的中国青年革命健将———高君宇,曾立下革命誓言: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他的短暂而光芒的革命生涯以及呐喊的誓言成为一代革命青年的缩影。
那一批年轻的教授们、大师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笔杆子作为武器勇敢斗争,以柔弱的文人身躯,以血荐轩辕的大无畏气魄,唤醒沉睡许久的东方雄狮。有人以斗士自勉,有人以士大夫自居,一个坚持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一个坚持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个坚持革命之斗争,一个坚持学问之研究。一次又一次道路的论战、制度的论战、文化的论战,让彼时国人再一次开眼看世界,束缚在思想上无形的绳索渐渐松绑。他们是居庙堂之高的教书识字的先生,他们也是处江湖之远谏言上书的国民。他们用微薄的力量化作如蜡烛般的微光,照亮这个风雨飘摇的被秋风所破的“茅屋”,他们以子规啼血般呼唤苍生早日觉醒,工人觉醒了,农民觉醒了,商人觉醒了,士兵觉醒了,越来越多不同阶层的人们觉醒了。
三言两语恐难描绘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群像,他们是痛苦的,挣扎的,换来了如今我们无需痛苦,不再挣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们用一生去苦苦追求真理,愿做“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急先锋,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许生命短暂,在最宝贵的年华倏忽泯灭,但人生的价值不外乎于此。至此,就在那个充满激越的1919年5月,中国青年人的精神在血与火的淬炼下被塑造下来,他们是当代青年之楷模,是当代青年精神的脐带,血脉相连,赓续光荣与梦想至今。每每回想至此,总有莫名的激动,青春当如斯。
没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没有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岁月静好的年代,青春又该是什么模样。
周末驶向庞泉沟亲近自然,一路开车欣赏沿途风景,而那些如苦行僧般的骑自行车的追风少年,则是风景里的点缀,不过是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从下榻的民宿老板口中得知,原来与那些骑手们同住屋檐下,心里还是充满期待的,骑手们风尘仆仆走进旅店已是后半夜。经过一天调整,傍晚时分,月明星稀,华灯初上,燃烧的熊熊篝火,让冷眼旁观的我恍如隔世。篝火照映着每个略显稚嫩的脸庞,屋檐下的微光拉长了每个人的身影,席地而坐畅谈着一段注定难忘的苦旅。他们或用诗意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对当下的思考,对未来的迷茫;或不约而同地唱和着《夜空中最亮的星》《少年》,不是他们这个年纪的《水手》,没有伴奏,但发自内心充满真诚的歌声最容易打动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每一个看上去都不是那么的孔武有力,有矮小、有瘦弱、有文质彬彬……满身尘土多少显得有点狼狈。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略显黝黑的皮肤依然藏不住他们的乐观、坚韧和无所畏惧,疲惫的身体无法掩饰心里的火和眼里的光。这一路的艰难险阻,我是无法想象的,但我相信也是远超出我的想象的。他们用几天的行路难,浓缩了人生下半场生活、职场等方方面面的是非成败,也许他们现在还不自知。在他们身上看不到防断肠的牢骚,化不开的戾气之类的丧文化,没有无休止的内卷和宿命般的躺平。他们昂扬奋发的精神,就像惊蛰后从泥土里奋力钻出的小虫,就像雨后无法压抑的春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钦佩他们的勇气,没有患得患失,敢想敢干,不怕失败。带着内心如火种般的希望,横扫内心的阴霾和畏惧。我赞赏他们的精神,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与自然、与自我其乐无穷的斗争中寻找人生的坐标。他们没有困于书屋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们没有屈服于商业蝇营狗苟奔走财富,以野蛮其体魄的方式拓展认知的边界,集众人之力,用众人之智,凝聚众人之友谊,告慰最好的年华。
韦伯有一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动物。”青春可以迷茫困顿知难而行,青春可以义无反顾头破血流,青春可以偏安一隅虚掷光阴,青春可以建功立业无问西东。青春究竟该如何安放,星辰大海不是唯一的方向。他们赋予了这时期青春独有的意义。我想一定会有人说他们是莽撞的少年,无知而无畏,冲动而不计后果。但年轻的时候总会做一些傻事、疯事、荒唐事,而那些傻事、疯事、荒唐事变成伤口处的痂,揭掉后终有烙印,那烙印或留在身体或留在心底,注定将成为不惑或知天命之年难以忘怀的谈资,无论那时的你是归于平庸还是小有所成。
篝火渐渐熄灭了,路灯越来越暗了,激动的心情归于平静,年轻人开始计划着回程路线和遭遇困难的心理建设。抬头若即若离的星河,低头忽明忽暗的篝火,仿佛预示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突然有种莫名的舍不得,也许是舍不得一场充满惊喜的偶遇,也许是舍不得那个再也回不去的青春。计划妥当,一个个年轻人和我简单做了道别,哼着意犹未尽的歌曲,还有忽远忽近的口琴声渐渐消失在黑夜里。韶华易逝,就像指尖的流沙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有些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偶然相遇,转眼就各奔东西。而有些人无心插柳,然则不期而遇。大抵人生就是这般如此。面对这一幕似曾相识的情景,中年人看到了曲终人散的悲凉,青年人看到了下一个未知的战场。恰巧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五月,一个青年人庆祝的时刻。
青春可以心安理得地发呆、海阔天空畅所欲言,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人到中年,所有这一切的付出都是成本,计算着值得不值得。青春可以谈论梦想无论实现与否,人到中年眼里看到的是生计无着诓论梦想。青春是相信未来此心可鉴,中年是活在当下静水流深。青春是在经济约束下的思想自由,人到中年是在经济相对自由下的思想约束。如此一来,青春时期显得尤为可贵。套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的一句话,青春时期可以为崇高的事业奋斗乃至牺牲,而成熟的中年人为崇高的事业卑贱地活着。也许还有少数中年人归来仍是少年,但至少大部分中年人奢谈梦想,孤独而现实地活着。
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年轻时享受热络,而人到中年孤独是一种享受。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一个人在这样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年轻时的伤疤可以快速自愈,中年以后的伤疤需要时间,需要独自在搭建的洞穴中去舔舐慢慢愈合。中年人无疑是勇敢的,他们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无所谓高贵与低贱,无所谓自由与枷锁,只是人在旅途中不同阶段、不同群体所给予的共识。与角色的妥协和和解,共生共长,各自安好。倘若理解青春之存在意义,青春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已,偶然的错过,必然的相遇,行之不远处,还会有青春中年、青春古稀、青春耄耋尔尔,翻阅关山青春无疆。反之,青春是一种生理机能的感受,偶然的相遇,必然的错过,则青春必将渐行渐远,只落得人到中年后的“此情可待成追忆”。
有些人老去,而总有人正年轻。青春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热量驱动自己不断向前,挑战黑暗和无畏,而那光亮则照耀他人,曾经或将要经历青春的人,不忘那团不灭的火焰。
青春是关不住的青鸟,骄傲而自信,挑战囚笼的束缚,欲与苍穹试比高。
青春是一闪而过的流星,璀璨然而短暂,划破天际,留下追求真理的足迹。
青春就是野花野草,各自散落天涯,即使苍天大树矗立眼前,即使被无数次践踏,依然倔强地抬起头向往阳光。
耕读传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读书人、士大夫恪守不息的圭臬。读是读书,是求知;耕是劳作,是实践,二者结合就是阳明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读了许多的书,对未来总会充满希望和想象,即使艰难困苦。诗人食指在《相信未来》里写到,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走过了许多的路,对当下秉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纵然泰山北斗。北岛在《我不相信》中这样写到,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绵延千年,如今的青年人依然在耕与读中孜孜以求。与时间为友,把春夏和秋冬锁在门外;和时间作伴,闯东南和西北路在脚下。
什么是青春,两位诗人给出了一种答案,相信未来和我不相信。
如何度过青春,借助凯鲁亚克的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看着以上满纸荒唐言,但总算心正意诚。而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写过这样一句话,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对青春这个美好的经历终于释然。他在书中激昂地写到: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恣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这样的激荡时代,我们还赶得上。因为我们就在这个时代。
很喜爱李大钊先生的《青春》,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格局、优美的文字,像黎明破晓前的冲锋号,唤醒沉睡的青年人。也是他这篇文章,鼓励我浅谈对青春的愚见。至此,借文中经典片段共勉诸君。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青春,好久不见;余生,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