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淘
夏天的傍晚,我和奶奶坐在田垄边,享受这难得的田园风光。“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嗅着晚风中麦穗的清甜,祖孙俩沉醉于这静谧闲适的时光,忽然,奶奶的声音悠悠地在耳边响起:“现在的生活真的好了。”将记忆拉回了那遥远的岁月中。
“现在的时代好啊,种田都不用交税了,还给我们发老太太钱(养老金)……”这在我心中再平凡不过的日常,对于出生在旧社会的奶奶而言,竟已是如此的幸福。
奶奶回忆起往昔的艰辛,一一道来。望着面前阵阵波浪的麦田,我似乎看到了年轻时的奶奶在田间奔波的样子。在山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有无数像奶奶这样的三晋儿女,他们世世代代,辛勤苦干,以自己年复一年的耕耘,开垦了荒山野岭,点燃了炊烟阵阵。
可是即便如此,饥饿与苦难也并没有远离这黄土地,1877丁戊奇荒,1920五省旱灾……难道这片土地就逃离不了苦痛吗?
直到那一面红旗的到来,直到一声声的劳动号子喊遍山野,“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恶水”,到处是改天动地的劳动身影……这声音传到了北京,让“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领袖都为之感动,他激动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山西大寨。
虽然,恶劣的地形阻塞了交通,崎岖的山路切割了土地,一场暴雨就能让山洪倾泻而出、汪洋一片,旧社会让人寄托希望在龙王厚土,新社会的共产党员却要与天地相斗:
大寨人大干苦干,一干就是十年。不仅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让全国各地的人们参观学习,大寨,是那个伟大时代里一代共产党人改变命运的见证,是那个伟大时代的红色精神地标。
“哪有农民不交税的啊?”身旁的奶奶似乎还沉浸在对那段岁月的回忆里,她用手掌轻轻抚摸着我的手,手掌的褶皱与粗糙无声地讲述着奶奶曾经的辛劳。她苍老的容颜,如沟壑年轮般记录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想到了另一位山西的老人。
在宪法里,记录着“男女同工同酬”的宣言;在田野上,记录着西沟村探索联产承包的道路;在春风里,书写着西沟村办企业迎接改革开放的新篇。这些事迹,很难想象是一位像我的奶奶一样的山西农民。她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奶奶。
建国初宣言“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改革初引导探索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代创办农村乡镇企业……一个来自山村的孩子,是如何做出伟大的事业的?一个柔弱的女性,又如何做到始终在发光发热?没有人百毒不侵,但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生来是勇者,但责任催促上阵。正是因为她是一个农民,她才能永远铭记自己与土地的血脉,正因为她是一名党员,她才能永远不忘自己与人民的情谊。“坚强勇敢、执着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共产党人精神,更使她成为一棵扎根泥土、巍巍耸立的太行不老松。”
历史书上的短短几句,远远难以绘尽他们的一生,白纸黑字,她们的影响不是一代人,而是代代人。
和他们不同,我身处的年代,没有枪林弹雨,没有炮轰连天,没有饿殍遍野,没有满目疮痍。我脚下的土地是让我每时每刻都能安心的保障,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我知道,我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正保护着我。每一缕空气,每一粒米饭,每一口干净的水,都是曾经的她们所不可及的。但我所在的幸福盛世,恰恰来自于她们的披荆斩棘,来自于共产党员人毕生对于理想信仰的孜孜追求与践行。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眼前的麦浪在微风中轻轻翻涌,远处的村落里已升起了阵阵炊烟,阵阵儿童的欢笑声萦绕着村子的剪影。丰收的季节就要到了,那麦穗里涌动着的,正是蕴藏着来年新的希望。
而我,不也是一位耕耘者和守望者吗?作为一名平凡岗位上的人民教师,伴着夕阳温柔的光芒,看着家长们热切的深情,在麦田里静静地守望着我的孩子们,守望着这片土地上奔跑着的孩子们。
在那温柔的黄昏里,一抹红霞抹在天边,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欢笑,我与奶奶都沉浸在这红色的光芒下,麦田里的风,一直在静静地吹着,丰收的气息渐渐弥漫在村庄里,它讲述着这片土地上,耕耘者的故事,党员的故事,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