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英
新时代亟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充满隔阂、误解乃至不信任,反华势力抹黑中国的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不时沉渣泛起。让国际社会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我们需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全面形象、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并提升中国影响力。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文艺不能缺席,文艺作品直观形象且具有感染力,更易于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国力的提升,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彼此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也持续增长。然而,国际舆论格局仍是西强我弱,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说:“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这个问题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如何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
一是通过“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因语言文化差异特别是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彼此间存在诸多隔阂和误解。文艺讲述“中国故事”时切入世界话题,回应人类关切的共同问题,可以更好实现与世界的对话。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二是通过“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文艺作品直观、形象并具有特殊感染力,在塑造国家形象时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文艺讲述“中国故事”,能够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国历史和现实,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与时俱进、勤劳勇敢而又生机勃勃的中华民族形象;能够客观形象地反映中国政策和理念,向世界人民展现一个文明、进步、民主、法治、诚实、守信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是通过“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精彩的“中国故事”是国家形象的外在表述,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构成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核,而且对于解决人类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艺术化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表现出来,既能让世界人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又能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
在对外传播中,“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文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表现人类共同价值、塑造时代典型形象及注重改进传播策略,以让世界更容易了解、理解和接受、认可中国。
一是要注重表现人类共同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类具有“类”的共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共同价值就属于社会属性。钱钟书说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也就是,中西文化看似极为不同,内心深处却是相通的。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关注中国人的价值维度,还要与人类共同价值发生密切联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上所指出的:“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只有立足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故事”才能被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电影《英雄》在海外获得较高票房,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传达了英雄主义、追求自由等共同价值观。
二是要善于塑造时代典型形象。“典型”在黑格尔的《美学》中也叫“理想”,它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完美统一,典型形象就是一种理想的形象。具有思想深度和历史感的典型人物形象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具有超越国界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西方人习惯从人物视角和文化个案认识外界,马云、成龙、姚明等中国名人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中国形象,世界对中国人有了新认知,这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基础。文艺塑造时代典型形象,一方面要注重刻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奋斗的中国人物,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描写和歌颂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也就意味着讲好了“中国故事”。
三是要注重改进传播策略。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要确定受众特性、实际需求以及获取信息渠道,科学地、精准地进行对外传播。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海外获得巨大反响,她没有直接介绍和宣传中国文化,而是以朴实、自然的劳动展示中国的生活美学,以传统技艺和田园生活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网民。李子柒在国际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功说明,需要鼓励非政府组织、民间人士等积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示真实而全面的中国形象;需要避免空洞说教和单向宣传,关注受众的实际需求和思维习惯,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话语方式,不断适应他者的语境和真正提升我们的对外传播能力;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利用移动客户端、软件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平台和为传播平台等,实现传播的移动化、可视化以及社交化,增强对国外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吸引力。
三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统一。鲁迅谈到提升木刻艺术水平时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他认为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更容易为外国重视,能更好地实现与世界的交流沟通。
坚持文艺的民族性,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我们要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保持并向世界展现我们的地方色彩和国家个性,一方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固有的魅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使传统适应时代新需要。像中国人文精神中的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笃行精神等,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不仅能启迪中国人,也能滋养世界人民。其次,要运用“拿来主义”,以开放的姿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加以改良和应用创新。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过:“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
融合了中西文化之长的“中国故事”,更能为全世界所接受。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人类拯救地球的故事,既具有鲜明的本土性,也具有突出的世界性。通过“福”字、舞狮、打牌等场景呈现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以无私合作展现不同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中国集体主义精神。电影还关注亲情、感恩、家庭团聚等人类共同话题,刻画了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勇敢、担当、奉献等光辉精神,传递出团结一致拯救地球的感人情感,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结合,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价值观念融入人类拯救地球的故事,使得电影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了40亿人民币票房的巨大成就。
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文艺工作者要将国际视野与民族力量巧妙融合,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
注释:
[1]习近平:《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2页。
[2][5]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
[3][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 198页,212页,212页。
[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 9/0107/c40531-30507321.html。
[8]田蕙兰等选编:《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2版。
[10]鲁迅:《致陈烟桥》,《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11]《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第2版。
[12]【英】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