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下“四史”的理论向度及其辩证统一

2021-11-11 12:32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四史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 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推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员干部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历史的资政育人功能,毛泽东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进入新时代,“四史”教育不仅是提升党员、干部的历史修养和党性修养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世界意义,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亦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四史”的内在学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

一、历史向度: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方法论

“四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相结合的历史,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从内容上看,四个主题各有侧重,党史书写的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奋斗的历史进程,新中国史侧重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如何取得结构性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改革开放史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这三个主题突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发展史则是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宏大视野,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时代特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强调的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与此同时,“四史”的各个主题之间又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是相互交融的关系,譬如党史是贯穿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因为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也是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同时,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也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国实践。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

“四史”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主线的历史。建党以来,从大革命到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筚路蓝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环境再复杂,任务再艰巨,也从未忘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始终牢记历史使命,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始终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观察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也同样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可以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线,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主线。主线的共同性也说明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坚持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体现,两者在基本内涵和发展方向上是统一的。

“四史”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历史。无论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其历史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其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都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偏离了这个基本原则和方法,就不可能真正抓住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和次要社会矛盾,无法准确辨识哪些是历史主流,哪些是历史支流。不能把握历史主流,就有可能走进歪路、错路,不能正视历史错误,就可能重蹈历史覆辙,甚至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尤其是处于今天这个信息多元化时代,历史书写的政治立场、资料来源、分析方法、历史观点纷乱复杂甚至鱼目混珠,如何才能在庞杂的历史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无论对于党员干部还是人民群众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科学地认识“四史”,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还要自觉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等错误的历史观,既能正视和反思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犯的历史错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之成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历史参考,又能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成功完成民主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这个历史主流。

“四史”是坚持大历史观的历史。准确地理解“四史”,就应当把“四史”放到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180年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艰苦斗争史中去理解。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进行座谈时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只有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演进路径,才能真正知道我们的初心在哪里,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才能真正理解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的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地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做到正确认识我们的来处和坚定我们的去处,就必须坚持大历史观,因为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才能认清人类历史演进的规律、趋势以及我们的坐标和方向,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以及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二、理论向度:全面认识中国的理论创新及世界意义

“四史”是一部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过程的理论创新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故步自封的理论体系,在面对新的时代环境和实践要求时,也有进一步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教条化马克思主义或照搬照抄他人所谓的经验在历史上从来是行不通的。

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是一个注重理论创新的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最大的历史实际相结合,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不仅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路径问题,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群众成功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国化理论创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也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实践需要,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创新都是在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对时代诉求的理论回应。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张,将破解发展难题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治国施政的目标和宗旨,“展现出强大的真理穿透力、价值感召力、实践引领力、文化自信力”,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及其中国化的历程,也是一个不断与错误理论进行斗争的过程。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系统地批判普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布朗基主义等错误思潮以及当时工人运动中出现的左倾主义、保守主义倾向,将社会主义理论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实际相结合,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回顾近代中国历史,社会主义思潮在早期传播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改良社会主义、新村主义等社会思潮也曾在当时的思想界和理论界大行其道,以李大钊、杨匏安、蔡和森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先后发表和出版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社会进化史》等一系列文章和书籍,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系统批判的同时,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错误社会思潮的界限,使一批青年知识分子认识并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从此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和通过科学社会主义救国救民的道路。不仅如此,民主革命时期的左倾冒险主义、投降主义、教条主义、分裂主义,1949年以后的极左思潮、西方自由化思潮等,都曾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恶劣影响,有的几乎葬送党、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正是在历史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及时纠正了这些错误思潮,才保证了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事业没有走上歧路。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来看,与错误思潮的斗争,一方面揭露了错误思潮的理论和实践根源,证明了它们终将失败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也廓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错误思潮之间的区别,加深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四史”也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逐渐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历史。

可以说,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的理论创新是独立自主的创新,它经历了从学习苏联到自主探索的转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日益完善;中国的理论创新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它深深植根于百年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深刻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苦历程和内在规律;中国的理论创新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创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己任,勇于直面时代问题的集中体现;中国的理论创新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它是对五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四史”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生动的理论创新历程和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社会主义获得极大发展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实践向度: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回答时代之问、推动实践发展。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事实上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程。毛泽东曾多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面对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回答历史提出的时代命题。

“四史”是一部以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回顾100年来的党史,中国共产党总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分析并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用实践行动响应时代诉求,用实践行动解决社会问题。20世纪20年代初,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阻碍国内和平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高举“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军阀”的旗帜,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地发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有针对性地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并赢得了抗战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从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系统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工业化基础。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又将社会主要矛盾定位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大力提升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上述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胜利,就是因为紧紧抓住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路线、方针、政策,在历史的大浪潮中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以实践行动推动历史进步。

“四史”同时也是一部实践创新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时代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这就决定了我们只有依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不断实践创新才能找到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整个过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坚持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创造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发动彻底的土地革命,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实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工农运动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起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先后实施特区建设、浦东开发开放等发展战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说,“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挑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供给侧改革、筹建自由贸易区、打造雄安新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规划的实施,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案。可以说,没有不断的实践创新,中国革命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可能获得发展。

四、多重理论向度的辩证统一

“四史”既具有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等鲜明的学理特征,同时又是多重理论向度的辩证统一体。

首先,“四史”的历史向度与理论向度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为什么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为什么能够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转型的指南?这一方面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剖析了人类社会演进的普遍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与制度优势,另一方面是与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分不开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先后经历地主阶级的内部改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以及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都以失败而告终,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分崩离析、人民生活困苦的境况未能得到丝毫改变,社会革命的内在张力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日益凸显。著名美国记者斯诺曾说:“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十到十二岁的童工在晚上时常被关起来,睡在他白天操作的机器之下的破布堆里,人们不必要有锐利的观察力,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宣言》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奉为圣经。此外,中国人所遇到的西方民主,只是在其担任了外国警察的角色,及保护以暴力夺取中国的权利与利益这几方面。因此,人们也无需仔细研究,便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立即可以完全接受马克思对西方民主的伪善所作的藐视性抨击。”正在近代中国人民处于道路迷茫、前途不定的历史时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立刻彰显出它的理论魅力和制度魅力,契合了中国人民渴望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实诉求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期待,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希望。所以说,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最终选择是理论向度和历史向度相统一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其次,历史向度和理论向度又都是统一于实践向度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创新都是基于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没有具体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理论创新,更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救国、兴国、强国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在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的进程。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是基于革命和建设实践而产生的,并在丰富的实践中得到锤炼和升华,最终发展成为科学的理论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也同样是离不开实践的,空想社会主义、改良社会主义、工团社会主义、和平社会主义等诸多流派之所以未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就是因为这些流派的主张脱离了社会实践,缺乏对社会实践的系统分析与科学思考,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更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理论。

最后,实事求是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四史”,将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历史进步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就永无止境,这就要求我们把历史和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实践推进历史进步和理论创新。而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历史、尊重实践,从丰富的历史和实践中发现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理论。邓小平曾强调,“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有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是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就能实现,需要我们在既有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推陈出新,而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创造性地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五、结 语

总之,“四史”在内容上是一个完整的讲述体系,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和社会主义运动改变人类世界的历史。它既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又兼顾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性,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对我们全面、正确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中国道路的成就以及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四史”又体现出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等鲜明的学理特征,透过多元的理论向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四史”丰富的内在理论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另外,“四史”又是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等诸多学理特征的辩证统一体,是多重学理特征相结合的严密逻辑体系,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史的视角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在规律与统一,进一步增强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四史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