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诗华,吴福寿
(1.安徽开放大学 文法与教育学院,合肥 230022;2.安徽外国语学院 学生处,合肥 231201)
大学生专业认同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和接纳,能深度影响学业投入,缓解学业倦怠、学业焦虑等负面学业心理,有效影响学业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逐步引起学界的关注。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源,以“专业认同”为篇名关键词作不完全检索,共检获论文1121篇(检索日期:2021-05-01),2001-2021年逐年发文量分别为1、4、3、7、8、12、21、23、38、53、73、68、103、133、139、127、163、122、23篇,虽然数据偶有回落,但总体不断攀升的趋势显见。作为专业认同研究重要分支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其同步趋热的走势也可见一斑。
认同的概念源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意指主体潜意识里模仿他人,以在行为与情感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态度倾向,其核心是价值认同,后经埃里克森自我统一性理论的发扬而为大众所熟知。随着研究的深入,认同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不断拓展,衍生出不同分支领域,其中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就是专业认同。目前学界对专业认同尚无统一界定。
王顶明(2007)认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认可,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探究,表现为结合自身的兴趣,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希望自己成为该领域杰出人物的心理反应。杨宏(2009)认为专业认同是对专业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的动态认可,此过程包括了解、接受、喜爱、行动,学业完成后依据专业选择职业并把这一职业当作终身发展目标。钟佳燕(2017)认为专业认同指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的接受和认可,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主动探究,并将该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倾向。在有关专业认同的界定中,秦攀博(2009)对专业认同的界定被广泛应用,他认为专业认同是高等教育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
专业认同是一个整合性概念,内在包含若干子要素。研究者对其内在结构的研究,主要体现于概念内涵解析和实证数据支持的测评工具的理论模型与测评维度之中。
王顶明(2007)提出专业认同包括认知性、情感性和持续性认同3个方面;杨宏(2009)将专业认同归纳为认知了解、情感态度、意志行为3个维度,表现为专业身份、专业价值、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学习认同5个方面。白凯(2012)认为专业认同包含专业教育、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7个方面;邱宏亮(2013)认为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与专业归属、职业发展等维度;梁进龙(2017)将专业认同维度确定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与专业培养4个方面等。
如果说对专业认同内在结构的理论分析属于概念层面,专业认同测评工具的维度则是获得数据实证的内在结构。在自主开发的测评工具中,胡忠华(2007)将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内在结构划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专业期望6个维度;秦攀博(2009)则划分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4个维度;齐丙春(2010)界定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和认知度5个方面;官春兰(2011)将专业认同分解为价值和发展认同、教学认同、相关职业认同、个体的学习与发展4个理论维度;胡玉婷(2016)将特教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界定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4方面;王国明(2021)将专业认同划分成专业认知、专业自我效能感、专业学习、专业情感4个维度。上述理论结构解析,均最终通过实证数据得以证明其对于不同专业背景大学生的契合。研究者对于专业认同理论结构的认识各不相同,但基本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理论结构的明晰,为工具开发和水平测评准备了思想条件。
前期的理论研究为测评工具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者确定专业认同的测评维度,编制问题后试测,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等环节,形成正式量表。根据兴趣,研究者开发了多款适用于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测评的工具。如秦攀博(2009)、齐丙春(2010)、岳英(2017)分别基于不同的维度划分,编制了面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量表(问卷)。多数测评工具主要针对特定专业,如胡忠华(2007)编制了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问卷,彭艳红(2008)编制了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官春兰(2011)、胡玉婷(2016)各自编制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问卷,梁进龙(2018)编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张衍(2020)编制了档案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调查问卷。
这些问卷中,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由于维度自洽、专业包容性强等原因,获得最广泛应用,胡忠华编制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问卷”在医护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它们被直接或改造后,应用于不同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测评。虽然开发者自述命名为问卷或量表,但据论文的实证报告,这些测评工具多属于维度自洽性好、采用李克特五点式计分、信度与效度符合统计学要求的自陈式量表。
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到底怎么样,是心理学研究者非常关心的话题。研究者利用前述经过数据实证验证、具有信效度符合统计学要求的多种量表,针对不同地区、高校、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了丰富的测评研究。例如,郭胜忠(2011)、赵慧勇(2013)、王平(2015)、张建育(2016)、谢和平(2016)、李杰(2018)、杨雨萌(2019)、张庭辉(2021)等利用秦攀博编制的量表,开展了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测评;李燕(2011)、徐晓烨(2014)、张斌(2016)、陈志明(2018)、王永琼(2019)、许天亮(2021)等利用胡忠华编制的问卷对医护相关专业大学生开展了测评。还有的研究者自编或改编问卷后,对相关专业大学生进行了水平测评。如,彭艳红(2008)、官春兰(2011)、胡玉婷(2016)、梁进龙(2018)、李爱珍(2020)、王国明(2011)等对教育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进行了测评;刘静(2010)、康晓琳(2013)、张燕(2016)王晓慧(2017)、张廷建(2018)等对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进行了专业认同测评。张胆(2016)、伍惠娟(2020)、余凤龙(2020)分别对旅游管理专业、英语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进行了研究,等等。
从专业分布看,测评主要针对教育学、医学等专业领域,或者不针对特定专业背景。从测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水平大多不高,居于中等或偏低,涉及情感性的维度基本偏低。
量表施测一般会收集受测者的人口学特征信息和题项的作答信息,研究者通过差异检验技术,分析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和各维度水平在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学指标及不同情境因素上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发现专业认同水平在相关指标上的特征分布。
针对普通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及学习成绩、学习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大二学生的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大四学生得分最低,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高于经济状况较差的,成绩较好的显著高于成绩较差的,也有研究认为男生和女生在专业认同上没有显著差异。针对医学类专业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医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年级、专业、就读原因和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针对教育类专业的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在年级、入学方式、就业前景、实习体验、学习成绩、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家庭经济条件、职业性别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受年级、人际关系、专业选择、就业前景、学习条件、兼职(实习)经历等的显著影响。针对图书馆学专业的研究发现,性别在情感认同维度存在显著区别,男生显著低于女生,自主选择本专业的学生高于专业调剂进入本专业的学生。
将包含专业认同量表在内的若干主题量表向同一批受试者施测,利用相关、回归等统计技术,可发现专业认同与不同心理因素之间的统计学关联,这些与专业认同存在某种关联的心理因素,都是内在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
研究者利用秦攀博编制的量表开展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专业认同与成就动机、学习满意度、群体信息记忆、自我效能感、职业同一性、职业成熟度、领悟社会支持、学习投入、学习动机、自尊等显著正相关,与择业焦虑、学习倦怠、学习压力等显著负相关。专业认同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学习投入、成就动机、学习动机、学习满意度、自我效能感、生师互动及积极学业情绪,负向预测择业焦虑、抑郁等。此外,专业认同在班级氛围与学习压力、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同一性、未来取向与职业成熟度等之间起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专业认同分别通过学校归属感、学习效能感、择业效能感作用于学习投入、学习倦怠、择业焦虑。利用胡忠华编制的量表开展研究发现,医护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规划显著正相关,与学习倦怠、拖延行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显著负相关,专业认同通过学习效能感负向作用于学习倦怠。此外,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显著正相关,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显著正相关,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效能感显著正相关,与学习倦怠显著负相关。
从入学到学业生涯全程,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发生发展表现出动态渐变的特点,大致先后经历了“一头雾水”的准备期、“雾里看花”的萌芽期、“穿云破雾”的强化期、“云开雾散”的跃升期、“回归现实”的升华期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早可追溯到高考后的志愿填报,那时候的准大学生们对所报专业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处于一种懵懂状态,这是专业认同发生的准备期;第二阶段是专业认同的萌芽期,入学后,大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学习,对专业有了模糊认识,开始产生认知性认同,这时期粗浅的感性认同占据主导;第三阶段还是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断清晰,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认知性认同持续发展的同时,价值认同开始萌芽;到了大学高年级,专业认同的发展开始进入跃升期,大学生逐步建构起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开始形成比较稳固的专业价值观,并且萌生选择相关职业的行动倾向,本阶段以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为主,感性认同与理性认同融合发展;大学学业末期,大学生面临升学或择业,对专业的认识越来越强烈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专业认同呈现一种回归现实生活、不断深化调整的趋势,该阶段主要表现为行为性认同,理性认同占据主导。这一生成与发展趋势,得到了孙玉梅(2016)、孟琳(2017)的研究支持。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发生发展,体现了专业认同的过程属性和状态属性的统一。随着学业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与所学专业由弱及强的交互中,不断寻求自身与专业的统一,在认知、情感、行动上建构对专业的态度倾向,表现出一种边交互边建构的生成特点。
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立场和视野,以相关实证结论为依据,对促进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若干建议与设想。
主要包括三类路径。一是遵照学业认同水平的人口学分布特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如研究发现的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可以帮助教育管理人员识别低认同水平人群,在教育教学中给予重点关注和干预,也可以发挥高认同水平人群的影响带动作用。二是善用能有效促进专业认同的情境变量培育专业认同,如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优势,从找准专业定位、完善培养模式、优化专业教育、加强专业宣传、强化专业建设、培养专业兴趣、推行课程改革、重视教师职业指导等方面着手,促进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三是根据专业认同与相关心理因素的内在关系,为专业认同开辟间接培育路径,如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有意识关注与专业认同正相关的相关心理因素(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学习动机等)的强化和负相关心理因素(学习倦怠、学习压力、择业焦虑等)的弱化,这种通过作用于相关心理因素影响专业认同的方式,亦是值得去深入探索的培育策略。
1.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在不断趋热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研究范式
从近年发文量来看,专业认同研究不断趋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中来。随着研究的不断积累,专业认同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围绕测评工具开发与应用为导向的实证研究范式:研究者基于个性化的立场,界定专业认同的操作性定义,明晰理论结构,自主开发测评工具或直接运用已有工具与相关主题量表联动实测,探索专业认同的整体水平,分析其在相关人口学指标中的分布特征及与相关情境变量的关系,实证专业认同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根据研究发现提出针对性的培育与干预策略。
2.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依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首先是边界不够清晰,研究者对于专业认同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研究者站在各自立场上莫衷一是,缺乏主导性界定。同时由于概念的整合属性,导致存在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内涵混同的存在,例如专业认同的主体外溢到专业从业者、专业认同的理论构成强化职业属性等。其次,研究不够均衡,过多强化状态视角下的专业认同横断研究,聚焦某一时点的定量研究多,而过程视角的纵向、定性研究少;再次,专业覆盖面有限,目前主要聚焦于医学、教育学、社会工作、旅游管理等专业,很多专业尚未涉及。
1.厘清研究边界
厘清研究边界是确定问题域的前提。针对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混同状态,应尽早对高等教育学习者的专业认同与职业人士的职业认同两个概念做切割处理,确定两者的相对边界,明确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这将有利于认同研究的深化发展。
2.加强理论研究
专业认同研究中尚存在若干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如专业认同的内涵一致性问题、实证测评揭示的普遍性水平偏低背后的机制问题等,都需要在未来研究中针对性加强。加强专业认同的理论研究,将极大地保障大学生专业认同实证研究的成果质量。
3.拓展研究范式
当前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范式的定量方法特色鲜明,定性研究相对缺乏,导致专业认同发生发展机制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未来应在巩固定量研究的同时,倡导定性方法的加入,逐步形成方法多元的研究格局,促进研究规范性、科学性的不断提升。
(限于篇幅,文中涉及的研究,未能一一标注,谨此说明、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