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伟,丁凌云,张莉莉
(1.安徽开放大学 文法与教育学院,合肥 230022;2.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230071;3.安徽开放大学 开放教育学院,合肥 230022)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此,课程思政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出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被广泛运用,开放大学也不例外。《国家开放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各学科协同育人体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大赛,‘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等活动,促使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各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有效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建构起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其立德树人对象、教育教学方式与普通高校有很大差异,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与机制有其自身特点。本文以安徽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学类课程为例,探索开放大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与机制。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决定了其实现路径和机制。开放大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既与普通高校有共同性、一致性,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差异性,其目标任务主要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成。就宏观层面而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开放大学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这与普通高校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则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开放大学性质定位上的进一步体现。在中观层面,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就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有机结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开放大学的要求则进一步具体化,即促使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课程教育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所有的课程都上出思政味。在微观层面,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就是要抓住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就开放大学来说,则是深入挖掘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资源及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上述课程思政三个层面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上,则可定性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突出将价值塑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传授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中构建起“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职业性应用型专门人才。
文学类课程在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的学分占比超过一半,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专业拓展课以及补修课等均设置了文学类课程,且该专业的3门学位课程中有2门为文学类课程。可以说,文学类课程自身的性质及其专业课程权重决定了其课程思政的重要程度,而如何实现开放大学文学类课程自身目标任务与课程思政目标任务的有机统一,如何结合开放大学育人对象、育人方式特点推进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路径、研究机制。
推进开放大学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首当其冲是要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围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弘扬劳动精神等七个方面的要求。毋庸置疑,这七个方面的要求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落实到文学类课程上,即是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开放大学文学类课程涵盖了作家解读、作品分析、文学理论阐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以及文学创作实践、专业调查研究等。其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指引下,挖掘具体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要处理好如下三个维度的关系:
1.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类课程不等同于文学,它既包括为教学所选取的具体文学内容,又包括课程教学和方法论等教育因素,而挖掘文学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容易简单地误解为只是挖掘文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因此,一方面要处理好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的关系。任何进入文学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教材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遴选标准。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的责任教师、授课教师首先需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遴选标准及其意图,才能更好地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讲授文学类课程。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立场、观点、方法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立场、观点、方法看似是两个维度的问题,然而教学立场、观点、方法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关于教育的立场态度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所蕴含的方法论等,其本身就是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的“金钥匙”,在推进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做到始终坚持、一以贯之。
2.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关领域思政元素的关系
就课程性质及内容而言,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政治、历史、哲学、文化等各领域相关联。一是与社会认知的关系。文学是既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应,文学类课程中选取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如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始终离不开对既定社会背景的分析,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课程选取的课程内容则直接指涉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等人的小说。为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正确的认知方向,引导学习者正确了解世情国情民情,从发展角度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变化。二是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文学史上看似不可回避的一对矛盾体,且一直贯穿文学史的始终,如“文以载道”“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理念强调文学艺术的工具性,而对文艺独立性的坚守也从未消亡。如何讲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突出二者的统一性,则可以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切入点。三是与历史的关系。文学是精神性产物并伴随历史发展而发展,在文学类课程中则表现为文学史课程。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开放大学文学类课程中并没有以文学史命名的课程,大都是专题课程,文学史内容被淡化。就课程思政而言,讲授文学史课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把握文学流变的规律,更在于教育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历史观,因为“他们(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和论著中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身,也反映了创作主体的情绪,从而表现出作家和史学家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他们的价值观”。四是与文化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文学隶属于大文化范畴,文学类课程中选取的文学作品均是具体的文化作品。因此在讲授文学类课程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并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下各种文化现象,如对“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等的讲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引导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
3.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梳理文学类课程中与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引领有关联的内容,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课程可讲授有关作家、作品人物的高尚精神与高贵品质,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融入宪法法治教育元素。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中直接涉及宪法法治教育的内容比较少,但并不影响开展宪法法治教育,可结合对作家阅历、作品人物行为、文学史事件的评价等进行法治教育,如通过对五四运动具体事件的评价,讲述其在推进法治文化观念更新方面的意义。三是融入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元素。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并不直接关系到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对学生所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讲解时可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讲解现当代作家职业化内容开展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履行职业要求、提升职业素养。
作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高等学校,开放大学的学生置身于社会且规模大、分布广,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他们绝大多数来自企业、农村、社区等一线,因此需要从推进课程思政角度分析其主要特点。
学习动机较为单纯。开放大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职学习,其学习动机较为单纯。就入学动机而言,“既源自外部环境如工作岗位、职业资质等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是学习者重视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自我素质和修养等主观意愿的体现”。对于他们而言,获取文凭、职业发展是入学首要动机、第一需要。就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而言,他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先于价值引领,学习专业知识、文学类课程知识的动机明显先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其优化学习动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思政必须要面临的首要任务。
思想观念多元。如前所述,开放大学学生大都有过工作经历,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由于个人阅历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多元。特别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有的对于政治、历史、文化和文学等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思想观念,对于作家、作品、文学史已经有所了解、形成认知。加之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是在师生时空分离状态下进行的,难以实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进行课程思政需要有针对性分析学生思想动态、深入钻研方式方法,从而有效进行思想价值引导。
接受教育方式各有不同。开放大学学生年龄跨度较大、职业岗位不同、知识储备有别,以及其工作、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化,导致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各有侧重。因此,课程思政的具体实现路径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努力实现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方法。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而言,既要践行“互联网+教育”的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推进课程思政,又要关注文学类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遴选出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
如前所述,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通过教学设计统筹、教学手段创新进行导学,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引导利用多种媒介和平台开展自学,推进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也不例外,具体应在如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教学设计上融入。就具体文学类课程而言,首先需要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植入教学设计中,在教学大纲、课程教学一体化方案、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等教学设计上嵌入课程思政内容。以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为例,在其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课程目标中除提出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外,可将思想价值引领等目标融入其中;在其教学一体化方案的教学活动安排中,可增加1~2个课程思政专题,如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引导学习者正确认识文艺的功用和价值,准确把握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其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目标中将课程思政融入,并结合课程思政要求为学习者提供一定范围的实践选题,引导学习者在专业实践中深化思想认识。
二是教学内容上融入。如前文所述,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领域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度较高、联系较为广泛,应将课程思政元素体系融入具体教学内容之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几个关键,一是处理好文学类课程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应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前提下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切不可偏废专业教学。二是文学类课程专业教学与其课程思政具有同向同行的关系,推进课程思政有助于专业教学,如对既定文学思潮背景的正确分析便于更好地阐释文学现象、讲授作家作品;选择具体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应做到确有关联,而不是牵强附会、生硬拼凑。三是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专业教学的随机、简单拓展,其内容须经过严格的遴选且符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坚持用学术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应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衔接紧密、阐述深入,有序融入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是教学方法上融入。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思政既定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样教学方法自身也应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国家开放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各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可见教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本身即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坚持好并运用好,使其贯穿于文学类课程专业教学始终,于无形中推进课程思政。此外,文学类课程教学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包括文学阅读在内的文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感受‘艺术的魅力’,开发‘想象力’,培育‘炽烈’的情感,‘博大’的情怀,学会以审美的眼光去读作品,看世界”。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应注重探索运用文学类课程特有的教学艺术,运用启发式、情感式、感悟式等教学方法,使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有温度、有情感、有人文精神而不至于机械冷漠。
四是平台资源上融入。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突出特点即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具体到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来说,就是要通过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推进课程思政。一是在文学类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资源中嵌入,如在具体文学类课程平台中增加与课程思政有关联的视频、图片和文本资源,在其中的“资料管理”“拓展阅读”等栏目中增加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是在文学类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的互动区、课程讨论区常态化设置课程思政有关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开展交流研讨,在教师引导下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在文学类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功能、页面设计方面融入,如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断丰富平台上的“校园生活”等课程栏目内容,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主题竞赛活动;在“通知公告”等栏目增加重要节庆和纪念日节点的宣传内容,如国家开放大学在有关课程“通知公告”栏目中植入的“壹书壹课·光辉岁月”内容;还可以根据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文学类课程的特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设计不同风格的课程学习界面等。
五是教学活动中融入。开放大学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程面授、小组讨论、网上答疑和实践教学等。推进课程思政需要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作用。一是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作用,即在面授、小组讨论、课程网上答疑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考虑在小组讨论中设置课程思政议题,针对思想问题,注重释疑解惑,引导学生交流探讨。二是发挥好实践教学的功用。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开展专题调研等。科学设置文学类课程实践教学主题,做好实践过程指导,引导学习者在探究专业知识的同时思考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成果。如在组织“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中有关戏曲内容调研时,既要确保达到专业调研的目的,又要引导学习者深化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
六是教学评价中融入。将课程思政纳入评价考核是推动其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与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一样,对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包括两个维度的内容,即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课程评价中,将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纳入开放大学每个学期的教学检查内容、每个学年度的教学质量考核范畴。在教师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中对课程思政指标进行赋分,明确占有一定比重。评价内容包括具体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应重点考查学习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产品创造的能力,突破以往以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业成绩为重点的评价倾向。……逐步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与社会及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效果,聚焦课程教学是否达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是否实现文学类课程教学与思想价值引领的共赢。
推进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既要立足于探索文学类课程内容及其教育教学路径,更要探索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开放大学应切实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上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如《国家开放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推进课程思政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开放大学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构建起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具体如下:
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推进与实施并不能仅仅立足于课程自身,应建立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一是在“大思政”背景下建立层层推进课程思政的机制,从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教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教育评价机制等多个角度建立分工协作的机制,推动全体教师承担起课程思政主体责任。二是推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队伍协同建设机制,明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责任,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共商共建课程思政的机制,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研讨,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三是建立示范引领机制。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大赛、教学比赛等,打造一批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范本、教学示范课堂,培养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等,形成推进课程思政的示范效应。
“课程思政必须依托高校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通过高校课程体系内部诸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联动,发挥课程体系与价值教育的同向效应,才能最终实现育人的总体目标。”首先,文学类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应同向同行,建构起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次,打破文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本各自独立的态势,在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互学互评等方面推进协作,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路径。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成为文学类课程德育元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紧跟形势政策的特点,对于文学类课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功用。
在推进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过程中,既要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施课程思政,即发挥校园文化和实践育人的功能。“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营造良好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在润物无声中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一方面,利用好开放大学校史、校训的育人功能,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推进“徽风皖韵进高校”等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其融入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中。另一方面,探索开放大学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组织学习者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可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内容开展地域文化宣讲、文明风尚传播等活动,在实践中深化思想认识、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