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的深思与研究

2021-11-10 13:43朱丽王平张华磊邓俊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朱丽 王平 张华磊 邓俊

摘要:面对当今的社会发展,高校教学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该给的前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改革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行动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达到全方位提高人才的创新、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教學理念、教学行动

随着社会全球化发展,人才的竞争越发的激烈,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的严峻挑战。在持续不断发展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是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持续发展和人才素质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教学理念依然陈旧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动的指南针,教学理念的差异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同。

1、知识的掌握等价于能力。认为记住知识就具备了备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数学中的计算,不是说会计算就掌握数学了,只有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词能算是学生掌握了数学的多种灵活应用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和能力的区别。

2、能力等价于知识的叠加。认为只有掌握了更多的基础知识,才能具备一定的能力。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讲的就是基础知识的叠加最终就能建成高楼,实际上,“万丈高楼”应该是从学生的“愿望”开始的。只有学生有盖“万丈高楼”的愿望,才能积极的去备料和施工,基础知识这样的建筑材料才会被需要和渴望,学生的各项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的提升。同时,学习主体也是有不对的,建“万丈高楼”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也是传统教育理念没有转变的表现。

3、技能等价于能力。认为“熟能生巧”是能力,其实并不是能力,而是一种技能。例如,数学计算是技能,而不是能力;计算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不是创新和探索。利用数学知识建模,才是真正的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目前,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技能”的倾向。

4、知识和技能当成教学的目的。认为掌握知识和技能就已经是能力的培养。没有将技能的准确定位搞清楚,知识和技能知识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全方位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个过程性内容,并不是教学培养的目的。

5、认为学习是无情的,忽视了人的感情。

学习,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学生是有感情的人,要以人的角度去看待学习。学生是有情绪的人,学生只有动了情,才有内驱力,学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在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要关注学生的感情,一个没有动感情的事情,做起来就是乏味的、枯燥的、难以忍受的,学生厌学不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动情。作为教师,首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要在感情交流的基础上,在跟学生谈知识的交流,与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学习也就水到渠成。

6、认为知识仅仅是靠传授被学生掌握的,创造性也是教出来的。出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会什么,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的假象,“教导致学”是教师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观念。并不是教师的教引出学生的学习,这是将任务关系倒置导致的教学假象。学生天生就有学习的天性,有认知新鲜事物的冲动。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前,教师的教出现在后,许多东西都是没有办法用“教”来实现的,例如性格、情感、创造,但是,这些都可以“学”,“学”比“教”宽阔得多。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行动“错位”

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会出现教学理念和教学行动不同步的现象,教师口头上有一套教学理念,但是,在教学理念指挥教学行动中,却分存在了两种现象,一是教学行动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理念指挥教学行动的展开和实施,导致教学行动无法顺应社会发展;二是教学理念指挥了教学行动,但是教学行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应当产生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大相径庭,这都表明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两者没有真正的融合。

二、教学改革的改革趋势

(一)教学改革首先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程讲授、板书、照本宣科和多媒体,是简单知识传递和灌输;师生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没有沟通,没有探讨。传统教育模式不进行彻底改革,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成了纸上谈兵、形式主义,是一轮接一轮的、无止境的教学改革。理念是引领行动的指南针,是一切行动的根源。所以,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学理念改革是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的先驱、领头羊。

(二)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教学改革依靠新教学理念,遵循教学规律,制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基于课程模式,组织和实施符合学生特点的课堂形式,极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各项能力。

1、课程项目模式

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按照章节体系模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多元化的需求。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专业特点,按照项目模式的思路将课程内容重新设计规划,将传统的章节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或者若干个项目或者学习任务,并围绕项目和学习任务,细致化组织和实施课程内容,学生则是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参加项目任务的形式,将碎片化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学习过程就成了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2、课程活动化

将课程内容设计为若干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程学习中,在完成课程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课程活动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思辨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让课程的理论知识在活动中逐渐活动起来。

3、课程模块模式

学校设置的各个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大,难以融合在一起。学校势必要全面调整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特征设置课程主题,以主题为模块课程设置主线,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各个模块之间彼此融合,将模块进行分类、连接,形成以问题为中心,将各个模块联系在一起,学生在模块中能够学习课程的组合搭配,这样的课程结构设计才能够具备很大的灵活性、模块性、综合性和组织活动性。

4、课程资源重组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视频、动画、课件、音频资源比较多,但是依然存在优质课程资源不足,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匹配度不强,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培养的多维度,为学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优质学习资源,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源重组,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强获得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实施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

目前,多数的教师还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这种老的教學理念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深层次认识,让教学理念真正的入心入脑,使教师的工作重点法发生质的变化。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首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革命,教师要从“知识为本”向“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的转变。

(二)加强教学细致化

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表明,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粗放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中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新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站在“领导人”的角度,对任何的工作安排不能带有随意性,每个环节都要精心安排,对学生发出的任何一个指令和任务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是谨慎、科学、深思熟虑,要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出充分的预判和采取相应的策略。

(三)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对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自身存在误区,教师觉得自己教的累,学生学不会、学得慢、课程气氛不好调控等等,面对这些改革路上出现的问题,存在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因为这是正常的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就理所应当地逃避问题、不作为、故步自封,教师要勇于面对问题,端正态度;对问题有正确的、理性的认识,教师要勇于面对问题、迎接挑战,改革才能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步和发展。

四、总结

教学改革给教育和教学带来了诸多迎刃而解的问题,同时也暴露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只有不断解决不期而遇的问题,教学改革才能在改革中逐渐前进和发展。

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主导,教的目的是要达到“不教”也会学习的目的,这是目前最为缺少的关键环节。教师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需求、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要特别的注重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和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在动力才是学习的源泉。主动学习,才是目前培养学生的最终关键点,被动的学习,学生是被驱赶着学习的,没有从内在感知到学习的魅力,所以学习的动力是不足的。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杨小微.风雨兼程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述评[J].基础教育,2009.

[3]张广君.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4]近二十年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国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浅谈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