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普世价值作为一种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西方社会思潮传入我国,继而引起学界热议和普罗大众的广泛关注。为了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国内知名学者围绕“普世价值”的含义界定及其实质剖析、出现过程及原因、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基于此,笔者对当前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可以供后续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普世价值;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90年代,“普世价值”作为一种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西方社会思潮传入我国,继而引起学界热议和普罗大众的广泛关注。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平台上进行检索,以“普世价值”为篇名的中文文献共有891篇(截至2021年7月15日)。其中,08、09、10年相关论文数量最多,并且讨论热度多年以来一直持续不减。基于此,笔者对当前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可以供后续研究者参考。
一、关于“普世价值”的国内研究综述
(一)概念起源和出现过程
关于“普世”和“普世价值”这些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学界说法相对一致。学者文平指出:“普世”一词早期是作为基督教中的一种宗教概念被提出并使用。一战后,欧美国家新教教会发起“普世运动”,继而衍生出“普世主义”。20世纪60年代,为了挽救资本主义世界的精神危机,西方神学家发动“全球伦理”运动。1993年,世界宗教會议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从宗教角度界定了“普遍伦理”和“全球伦理”的内涵。理论界普遍认为国内所讨论的“普世价值”便是由上述这些概念衍生而来的。
学界普遍认为“普世价值”在我国思想领域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结合儒、道等中华传统思想,仅限于学术内部的理论研究。第二阶段是2005年,学者刘书林指出:境内外敌对势力借助“普世价值”思潮攻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一阶段,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涉及政治领域,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第三阶段是2007年,《南方周末》发表一系列宣扬“普世价值”的文章,并借助汶川地震持续发酵,掀起了人民大众对于西方“普世价值”讨论高潮。
(二)概念界定、主要内容和实质剖析
1.概念界定
学界对于普世价值的含义还并未给出明确界定,从哲学维度上考虑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普适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更多侧重于“普世价值”的普遍适用性,将其看作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与“共同价值”概念相混淆,有所偏颇。二是“普世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人数居多,并且相关理论更多从哲学层面进行分析,更加科学细致。主要从横向的超民族、超阶级性和纵向的超历史性进行界定,指出“普世价值”适用于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历史阶段。
2.主要内容
对于“普世价值”具体内容学界已经形成相对主流的研究方向,“西方价值论”是为大多数学者接受并赞成的。周新城、刘书林等学者旗帜鲜明地指出:所谓的“普世价值”就是西方国家宣扬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抽象理论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成为金钱的傀儡,是少数人的民主;“人权”国家对外实行霸权的工具。
部分国内学者早期持有“东方价值论”这一观点,主张“普世价值”蕴含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乃至亚非拉其他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有少数学者将“普世价值”的内涵与“人类共同价值”混为一谈。学者汪亭友指出:“共同价值”是历史的、相对的、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以承认彼此的特殊价值为前提条件的,绝对不是“普世价值”所强调的静止的、绝对的。另外,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归为“普世价值”的说法混淆了真理与价值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3.实质剖析
对于“普世价值”的实质剖析,大多是理论界持有“西方价值论”的学者们深入考察,解释其政治实质,成为学界主流观点。学者刘书林明确指出“普世价值”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问题。“普世价值”是具有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其实质是政治上的反动价值,宣扬西方文化至上、西方政治制度的设计和理念无可匹敌,向全世界输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另外,有学者指出“普世价值”实质是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瓦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摧毁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民主制度,从而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性质。
总而言之,学界相关理论研究已经颇有成效,但仍存在局限。对于“普世价值”的基础问题研究较多,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相对应的程序性和应用性问题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导致对该问题的综合研究缺少说服力和可操作性。这些问题恰恰对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生长点。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对“普世价值”
1、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增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力。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普世价值,做到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一,借助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增强思政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科理论深度,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温和且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关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策。第二,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注重形势政策教育。引导高校学生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提高辩证唯物主义素养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2、加强对于“普世价值”自身理论和传播机制的研究深度。
首先,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西方国家抽象且脆弱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概念入手,在政治层面揭示“普世价值”的实质和危害。坚持结合事实依据和历史依据,进行理论论证,力求学术与政治二者话语体系的有机结合、协调一致,而不是一味得间接经验和深奥理论的灌输。
其次,深入研究“普世价值”理论传播机制并加以引导,争取政治话语权阵地。第一,对于某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渗透关于中国的不当言论,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运用新媒体及时引导广大网民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抵制错误思潮,提高思想觉悟。第二,高校应当对借学术活动、文化交流之名恶意渗透西方价值观念的行为加强防范,在创新学术话语中提升我国的学术话语权,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冯虞章、周新城、王一程、刘书林、陈红太、郝立新、郑一明、汪亭友:《“普世价值”问题八人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1期,58-66.
[2]文平:《“普世价值”辨析》,《红旗》2009年第10期,4-9.
[3]汪又亭:《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再论“普世价值”的实质及其现实危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89-108.
[4]陈积敏:《西方“普世价值”的逻辑与困境》,《和平与发展》2021年第2期,51-136.
[5]蒋旭东、孟令梅:《“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0期,92-93.
[6]张苗苗:《普世价值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1月第1期,122-127.
作者简介
彭胥瑶(1998——),女,汉,江苏常州,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