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审美心理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的学科有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学等等,该学科专门研究和阐释人类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讨论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感觉产生、知觉操作、情感升华、性格影响、以及审美效应等等环节的诸多问题。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听众的审美心理的产生以及发展、创作者的审美心理、以及音响实体的物理属性等,从它的研究范围中我们可以看到,此门课程的研究目的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通过对音乐作品中各参与要素的把握,对他的行为得出一种科学的分析,以便在后期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
关键词:音乐审美;审美心理学;书评
一、内容简介
本书最开始的部分和其它书目一样,都是一个作者的自序,这本书的自序虽然很短,但是已经能让我们从这极短的文字描述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表达方式的风格特点--幽默、通俗。接下来是本书的正式章节部分。
第一章到第二章是绪编,这一块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审美心理研究的本质是什么以及这门课程的发展史。作者开门见山的告诉我们审美心理研究的本质是在探讨美是什么,他从美的实体出发阐述说明了美的实体是客观存在的实物,这种实物可以是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是人为的建筑等等,作者并从另一个角度来向读者阐述美,这种美的来源是建立在欣赏的客体,并说明人和动物对待美的态度的不同。在介绍这门课的发展史时,作者沿着从音乐心理学-音响心理学-音乐审美心理学的的演变过程及各时期研究的侧重点进行详细说明。
第三章-第五章为第一编,叫做心理世界。这一部分主要探讨的是主体在进行审美时需要的心理状态。在第三章中他以传统心理学的构架为理论依据,把心理过程分为知、情、意三个纬度进行分析,在进行几个学术概念的论述之后,他又把音乐加入,又从音乐的个性角度进行分析,说明音乐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在第四章中他的理论依据主要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从感觉、知觉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扩充说明了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的特殊感知觉能力。第五章内容是一种操作性的知识,他主要讲的是个性问题。艺术家在审美过程中感知觉对符号信息的特殊加工过程,以及艺术家所不同常人的一些能力-声色感、知觉主动性等。
第二编由第六章-第九章的内容组成。第六章主要讲了音乐对听觉的特殊要求,以及这种听觉能力的来源。接着又阐释了这些能力在具体信息加工中的机制。第七章从音乐的本体出发,说明了旋律感、节奏感、和声感的来源和加工机制。第九章主要探讨了审美音乐活动中音乐表象,并从感性表象、记忆表象、想象表象等三个纬度进行深入的解析。
第三编由第十、十一章两章组成。这一编的内容是本书核心的研究内容,第十章主要从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音乐听知觉的内部矛盾。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了音乐欣赏及其效应。在这一章中他的视野较新颖,不仅从欣赏者个体角度进行分析,而且还考虑了社会效应和时代背景。
第四编是十二章。此部分核心探讨的问题就是音乐家的才能,分别论述了音乐家的音乐感、音乐心理素质、音乐家的技巧等。
第五编最后一编,由十四章-十六章的内容组成。十四章讲的是美感的民族心理因素,包括了民族心理因素的形成原因、思维特征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第十五章讲的是社会文化心理制约下的音乐审美个性。十六章讲的是现代反美学的形成。
二、本书的优点
从学术价值来看对音乐审美心理学进行研究有利于音乐教育学理论更好的发展和应用。“同时这本书的编著是中国音乐审美心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之作,这部专著从心理世界入手,对音乐认知能力、音乐审美心理活动、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音乐审美意识做了详尽论述。这标志着音乐审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也使音乐审美心理学具有了独立的学术地位”。①
从本书的框架结构来看。他的研究内容非常的广泛,可以囊括一切有关此领域的问题,形成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音乐审美心理理论。同时此本书不仅注重基本理论的阐述,而且还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更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
从本书的文笔和深度来说。作者的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易懂,注重结合生活实例,使抽象难懂的学术理论瞬间变得好理解。例如在讲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时候,作者会拿看音乐会作为比较,在音乐会中我们的有意注意就是台上的音响效果,而无意注意则是突如其来的手机铃声。本书的研究范围不仅广泛而且纵向的深度也非常的好。
三、本书的不足
首先,研究方法方法有待扩展。我国音乐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多是借助于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几门学科存在有相似的地方,但是音乐的研究对象以及实验目的跟类似学科还是有差距的。因此我认为,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应该以美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等),使各种研究方法之间做到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使得音乐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走向更加科学的道路。
其次,多学科视角运用的恰当性。学科渗透已成为当今发展的趋势之一。音乐审美心理学虽说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它的建立融合了许多其它学科的内容。此书在刚开始的时候是运用了传统心理学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的,但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认知学派的发展,传统心理学的内容以被证明过好多不适合当代的实际。因此在运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而且在借鉴其它学科概念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完整的准确。
最后,插图布局需要调整。“插图是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的第二语言,优秀的插图可以增加书本的美感和趣味性,恰当的插图可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在本书中的插图统一放在书开始的最前面的部分,而真正需要用插图的时候却需要去书的前面去找,这种做法会影响人的瞬时记忆,人的瞬时记忆由于去前面找插图而需要的时间被打破,从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最好的做法就是把插图放在对应的位置。
结语
任何真理都有相对性,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这本书也是这样的,它的真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改变,通过本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本书在学术价值上开创了音乐审美心理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在内容上以新颖的视角、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向我们构建了一门新的学科,当然在某些方面本书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本文内容的介绍,本书优、缺点的评价希望能给以后阅读此书的读者们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活动概述音乐艺术[J].1987]
[2]林華.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刘英杰、林能杰.中国音乐审美心理学研究近30年回顾与思考[J].艺术探索.2012年12月.26卷.第六期
[4]李小诺.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新阶段兼评林华教授新著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J].音乐艺术.2005年10月
注释
①刘英洁、林能杰《中国音乐审美心理学研究近30年回顾与思考》艺术探索.2012年12月,第二十六卷,第六期,第4页
作者简介
杨锦博,男,汉,籍贯陕西西安,西京大学在读,研究方向:审美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