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11-10 08:59雷曼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慢就业高职院校

摘要: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社会对高职医药专业学生需求增加,然而“慢就业”现象的出现加剧了“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慢就业”现象分析:期望太高不愿就业,就业观念不健全不愿就业,逃避现实不愿就业,能力不足无法就业。本文认为需建立学校-学院(系部)-辅导员三级就业工作体系,分别落实学校层面、学院(系部)层面、辅导员层面的就业责任与义务,上下联动,缓解“慢就业”问题。

关键词:慢就业;高职院校;医药专业

国家“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及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社会对医药专业高职大学生,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做好医药专业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六稳六保”政策的落实,以及健康中国的推进。

用人单位“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在医药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中尤为突出。影响医药专业高职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就是“慢就业”问题,难与慢相对矛盾的情况在“00后”乃至“95后”毕业生中表现得愈發明显,这给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思考。

有网络官方媒体指出“慢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延缓就业的新现象,主要指毕业生既不找工作就业,也不继续求学深造,而是选择以暂时游学游历、多次复考、临时兼职或待业等各种方式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没有正式或稳定的工作。做好“慢就业”群体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要从其不同的择业动机和行为能力着手,坚持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做到因事而化、精准施策。

一、“慢就业”现象分析

(一)期望太高不愿就业

部分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积极就业,对求职目标有明确要求,只愿去公立医院工作,或是自己家乡特定医院工作,不愿去企业或是私立医院,这些特定要求短时间内无合适的医院能提供符合要求的岗位,或是学生综合素质未达到要求不能顺利进入符合自身要求的医院,而这部分学生不达目的不罢休,导致其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顺利就业。

(二)就业观念不健全不愿就业

部分高职医药专业学生,因家庭条件殷实、父母溺爱,专升本考试未成功,毕业后四处游历,幻想不切实际目标亦或根本没有目标,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有些甚至急于结婚生子,荒废专业技能,沦为“啃老族”。

(三)逃避现实不愿就业

还有一部分高职医药专业学生,对自身也有较清晰认知,但是怕吃苦,不愿去医药企业工作,主观上逃避就业,忽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作为高校毕业生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找寻各种理由拖延就业,有些甚至最终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四)能力不足无法就业

还有一部分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积极就业,但是因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有些学校医药专业建设还不够完善,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亦或是多次参加考试或是多次求职失利,自信心备受打击而气馁,被迫延缓就业。

二、“慢就业”现象影响

“慢就业”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其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1]

“慢就业”的正面影响,有些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对自身认识不足,盲目的为了摆脱就业焦虑,随意的选择工作,导致后期工作没有目标,害怕困难,频繁跳槽,没有练就过硬本领,职业发展不顺利。因此“慢就业”可以给这些学生喘息的机会,认真思考自己和社会,通过学习提升能力,最终做好就业准备,勇于面对困难,成就自身一番事业。

“慢就业”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其中一个重要办学目标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而大范围“慢就业”会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延缓劳动力进入市场。部分毕业生求职目标仅限于体制内或是特定城市,城市多为一二线城市,而许多三、四线城市尤其当地城市能提供许多相适应的就业岗位,比如三、四城市医药制造业高素质技工大量缺乏,高职毕业生却不愿尝试,如此将加剧就业结构失衡。并且“慢就业”现象在学生中有蔓延趋势,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不利于引导学生到医药紧缺岗位就业、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三、“慢就业”现象对策分析

建立学校-学院(系部)-辅导员三级就业工作体系。学校主要进行顶层设计,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平台搭建等。学院(系部)主要开拓、深化和实施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发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建立优秀毕业生库等。辅导员是就业工作的落脚点,既要掌握就业工作指导方法,又要实时精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及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分类,以便精准指导,精准提供就业信息等。学校-学院(系部)-辅导员三级就业工作体系,实时上下联动。由上到下,顶层设计到逐步实施;由下到上,结果反馈,修正顶层设计,缓解“慢就业问题”,推动就业质量提升。

(一) 学校层面

1.打造高水平就业指导金课

学校要打造高水平就业指导金课,就业指导课程包括通识课《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名师讲座系列课程、座谈会等。目前我国高校主要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完成职业规划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课程课时少、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也缺乏有效的认证标准。[2]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应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部分课程内容可以聘请企业、用人单位的资深人事顾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层等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课堂有效性和趣味性。[3]课程还可与职业规划大赛结合,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规划大赛单纯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并有充分发动广大学生参与,没有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因此高校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去思考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未来职业环境以及所需能力,利用大学时间弥补自身劣势,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并用优秀职业规划案例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弥补《职业生涯规划》的不足,应在学生在校期间辅以就业相关系列讲座,讲座应是系列的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选择不同讲座内容。除此外,还应定期举办就业相关座谈会,面对面倾听学生困惑,解决学生问题,并将问题整理、升华、反馈,用于修正课程标准,专业建设等。

通过全方位的就业指导金课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就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规划,使课程达到入脑更入心的效果,真正从根本上为“慢就业”问题注上一针破解剂。

2.建设高素质就业师资队伍

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就业咨询和培训服务对于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至关重要,加强就业指导团队的专业培训,掌握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4]是打造高水平就业指导金课的根本保障。学校要安排就业指导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规定就业指导教师主动与其他院校交流联系。并且要多多深入医院、医药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及要求,与时俱进,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除此外,还要经常对辅导员、专业教师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树立专业课教师的就业指导意识,使人才培养为就业服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学生的职业规划过程中有很大的角色优势,与学生接触更多,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赖[2]。

(二)学院(系部)层面

学院(系部)直接承担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拓展、实施等。因此为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学院(系部)要主动走出去,与先进医学院校交流联系,吸取经验,除此外还要通过走访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医药企业,开拓更多优质的医药企业与学校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如作为实习点、联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等,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升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校友是学校重要的宝贵资源,学院(系部)直接与学生接触,应发动专业教师及辅导员,联系往届毕业生,建立优秀毕业生库。优秀毕业生应包括不同类型学生,价值观积极向上,特别是就职于私立医药企业,取得较好成就的毕业生,邀请其回校与医药专业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帮助引导医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三)辅导员层面

辅导员是就业工作的落脚点,精准就业帮扶的实施者。高职医药专业大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在医院和企业实习。如何实现精准就业帮扶,辅导员需充分了解每位学生,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家庭、性格、兴趣爱好等,赢得学生信任。学生在校期间可采取团体座谈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对就业价值观不合理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秀毕业生库,利用朋辈效应,加以引导。

学生实习期间,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如无法在实习单位就业的,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医药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人脉资源,推荐就业。除此外,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24365智慧就业平台等就业网站,根据学生特点、就业需求,将不同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到学生手中。

对就业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到学院(系部)和学校,利用学校建立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就业咨询和培训服务就业指导队伍,帮助解决问题。

密切联系家庭,实现家校联动。家庭对学生就业价值观影响较大,一般家庭都要求子女就业稳定,体制内就业,医药专业学生家庭尤为突出。但是许多家长对社会就业形势不清晰,盲目攀比,影响学生就业价值观。因此,辅导员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信任,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就业信息与家长有效沟通,改变家长就业期望从而影响学生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军,刘海昊.辅导员应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举措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1(06):79-82.

[2][李洁,闫平,秦蓓.多元化就业时代背景下高校“慢就業”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1):52-57.

[3]陈芳.慢就业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创新[J].中国市场,2018(21):177-178.

[4]刘玺明,叶凯,赵劲.推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5):74-78.

作者简介:

雷曼(1987—),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助教,理学硕士,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医学系,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基金项目: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六稳六保”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以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药学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0qnxm07

猜你喜欢
慢就业高职院校
“慢就业”,待富不光荣
你想试试“慢就业”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