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
【摘要】通过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将物流专业与相关专业岗位融合,多专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项目,拓宽了企業与专业的合作范围,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深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创造更多合作空间,加深校企双方合作意愿。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无计划短期合作行为,寻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的情感契机,深化校企合作的程度,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物流管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 研究背景
1、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订单班”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签署协议,如京东学院的人才培养将依据京东集团企业价值链采用定制化、个性化培养方案,采取“专业教学、定制教学、企业实践”的复合培养模式。将有利于突出该校的“物流”和“流通”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与流通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2)“校企资源共享”合作模式。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制定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教学计划。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与拥有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物流企业合作,为学校师生实习提供专业的实习平台,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转化途径以及学校就业问题。
(3)“工学交替”合作模式。校企签订短期合作协议,根据物流企业一线作业“淡旺季”特点,企业在作业淡季时,学生主要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校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制定相应课程,企业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上岗培训等服务。作业旺季时学生正式参与一线作业,体验并完成岗位锻炼,同时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考核。
2、现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模式流于形式,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最常见的现象是无计划的短期合作行为,导致校企合作程度不深,不能持续发展;
(2)合作项目的开发研究缺乏,校企之间合作方式单一,无法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从而失去合作的意愿等。
二、影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因素
1、影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普遍存在的因素(见表1.2-1.3),这些因素决定校企合作建立基础、开发格局和长效机制。
2、校企前期合作中,由于没有相关制度建立,顶岗学生对企业认知度低,学生与企业无法达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共识,实习学生留存率极低。总结得出,在与战略企业初次合作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实习前对企业文化制度等没有了解,学生与企业之间未建立合作情感;二是校企合作中责权管理制度不健全,合作管理制度是影响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因素。
三、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1、首先,奠定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通过管理制度降低校企双方学生实习中安全风险,规范学生实习相关制度编订,完善校企合作学生实训实习项目制度。搭建学生认识企业文化的桥梁,企业到校园进行文化宣传,开启文化植入的第一阶段,使学生充分了解合作企业,认同企业文化与制度,能够初步建立情感基础;
2、其次,通过权衡校企合作制约因素和风险因素,根据国家若干意见和促进办法,与企业达成共同开发校企产教融合项目等意向合作,建立真实的利益共同体,促进长效机制的良性发展;
3、最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开展有实质性的项目联系,在项目合作中逐渐深化完善机制内容,建立合理的机制体系。具体可以完成以下内容:
(1)寻求利益共同点,稳固合作基础
校企合作中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寻求到双方利益共同点,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合作的意愿,稳固合作基础。根据初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与企业沟通,找到利益共同点,开发可以解决双方实际问题的校企合作项目;
(2)经济利益共通,深化合作内容
如何使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固基础,就要寻求双方利益共通,使合作内容更能有效体现伙伴关系,共存共生。在建立合作时应争取学校相关政策支持,扩大已有合作项目,分析合作项目规模与校企合作关系,合作项目规模与校企合作实施难度,从实施周期和可行性上评估思考,有效统一校企双方看待经济利益的角度,以此深化合作内容,更容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
(3)多方寻发展,稳定伙伴关系
在实施合作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校企共建项目开发与建设不但需要经济利益共通,还需要双方政策的支持,同时也面临双方融资方式改革和双方人事制度的改革等对方面问题。对于建设周期长的合作项目,存在短时期内无法实现解决专业建设需求的问题,比如物流管理学生在校内的岗位实践、提供创业指导平台、利用项目发挥专业优势解决校内快递收发问题等,因此可以建立专业群,将具体的岗位实践融入到行业环境中,从行业共生关系发展专业共生关系,提供企业所需,满足专业所需。
参考文献:
[1]叶杰刚.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概况[J].经济学动态.2000.(04)
[2]丁俊发.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R].2010.(05)
[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