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的研究方法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2021-11-10 23:13郭晓宋瑶瑶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

郭晓 宋瑶瑶

【摘要】当前校园中的阅读教学存在诸多乱象,具体可概括为文本解读浅显和文本解读过度两大类。要解决这个问题,《名作细读》为教师们指明了方向,孙绍振先生从微观分析入手分析了百余篇文本。他在掌握宏观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广泛的个案分析,并且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发展理论,这种方法对于中学语文教师、大学青年教师、研究生来说都具有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 教学启示

一、《名作细读》的研究方法

孙绍振老师在《名作细读》中分析了不下百篇的文本。在分析这些文本的时候,宏观理论上他抛开机械反映论、真善美统一论,而是采取与之相对立的审美价值论、真善美三维“错位”理论。在方法上,他采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正反和内部矛盾转化的模式,还有结构主义的层次(表层和深层)法。

在还原基础上开展细致入微的分析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并构筑起系统分析的七个层次,从不同层面保证了分析的可能性:第一,价值观念(真善美)的还原和比较;第二,艺术感觉和科学使用感觉的还原和比较;第三,情感逻辑合理性逻辑的还原和比较;第四,历史的还原和比较;第五,文本的还原和比较;第六,流派的还原和比较;第七,风格的还原和比较。下面可从具体分析中一探究竟。

例如,如果学生反映《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很不潇洒”,又“违反交通规则”,教师可以以“美学”知识来回答,即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实用价值讲理性,审美价值讲情感,理性与情感并不总是统一的,有时是“错位”的。在《背影》中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从理性角度来看,他既不潇洒又违反了交通规则,但是从情感角度来看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情感。情感的审美和实用价值有时是成反比的,越是没有实用价值,越是有情感的价值。朱自清的这篇抒情散文,是以情动人,而不是讨论实用价值。

之所以采取这些方法是因为孙老师始终坚持在做学问上坚持宏观和微观的统一。以宏观理论建构为基础,掌握普遍原理,把握全面,了解透彻,然后再做有限的的个案的具体分析;在对宏观理论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把握之后,进行广泛的、大量的个案分析。

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为宏观的基础研究与具体部门的应用研究是根结连理的。孙先生的个案分析就是要打破这样的僵局——把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的文章分析纠正为注重文章内涵的分析。这不仅需要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还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

二、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阅读教学存在诸多乱象,而乱象的根源在于教师不肯踏实的钻研文本,反而求助于各种参考书。作为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做一个单纯的读者,抛弃掉所有参考文章带给自己的刻板映像。概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乱象可以分为两大类:文本解读浅显和文本解读过度。浅显的文本解读典型表现是教师不肯踏实的钻研文本,反而求助于各种参考书,没有作为读者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也不管自己学生的学情,照本宣科,是语文课堂越来越無趣。作为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做一个单纯的读者,抛弃掉所有参考文章带给自己的刻板映像。过度的文本解读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教者肆意发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如何规避上述语文教学乱象,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三、教学启示

在总结了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并分析了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之后,如何确保语文教学内容达标,从而达成一节节合格甚至优秀的语文课又成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王》为例。初读文章时,深觉老王是一个不幸可怜的人,因此将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老王的人物形象上。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情感的切入口是“愧怍”。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围绕“愧怍”又设计了一个问题链——1.“愧怍”是什么意思?2.你什么时候会对别人产生“愧怍”之情?3.文中杨绛对老王这么好,为什么还会产生“愧怍”之情?然后着重分析了老王在临终前送香油送鸡蛋一事,并得出“愧怍”是因为杨绛面对托着病重前来谢恩的老王仍是用钱来打发。这样的设计虽然有了课堂“主问题”,找到了文本的切入点,但是自己的阅读理解过浅,并没有把“愧怍”之因探析清楚。

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指明了方向。利用书中的理论方法指导,选择将教学思路转变为逆向寻找“愧怍”之因。首先讲老王临终前的告别,这是杨绛愧怍之情最直接的原因。然后,回来在文中寻找两人日常生活的相处中那些事情可以看出杨绛对老王是有愧的。最后,要讲到杨绛的自省,杨绛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的自我反省,究竟反省什么,实际上跟她的经历有关。因为在文革时,杨绛一家被下放后的生活境遇非常糟糕,在非常孤苦无依的情况之下,老王在很多事情上愿意帮助落难的杨绛一家人,而杨绛在这个时候,把老王出于情感的帮助,只是看做一种金钱的往来,所以这也是杨绛愧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老王就像一面镜子,杨绛在这面镜子前照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

解读作品不能一味分析,而是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理解。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不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都是重难点,更是许多老师的弱点。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带领学生在文本中领悟、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孙绍振.文本分析的“还原”方法和教师的主体性问题(上)[J].福建论 坛,2005(7).

[3]孙绍振.文本分析的“还原”方法和教师的主体性问题(下)[J].福建论 坛,2005(8).

[4]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语文建设,2008(3).

[5]魏本亚尹逊才主编.十位名师教《老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05.

[6]杨绛.我们仨[M].北京:三联书店.2018.06.

[7]罗银胜.杨绛传[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6.06.

作者简介:郭晓,出生年份:(1996.10.10),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北邯郸,

在读硕士,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
英语错误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英语错误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综艺节目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职业技能大赛对《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的启示
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测试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