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科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2021-11-10 09:46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评估学科

廖 球

(广西科技大学,柳州 545006)

1 学科评估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1.1 学科评估的概念

学科评估,也称学科评价,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高等学校教育评价手段,是评价主体基于一定指标体系对目标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学科教育实况进行全面性、客观性的评价分析活动,民间一般称之为“学科排名”。在中国,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学科发展状况分析与服务[1]。自2002 年首次开展,至2017 年完成了四轮,2021 年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

1.2 学科评估的必要性

在当前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高校重点学科与优势学科尤其是一流学科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其根本目标在于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即要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改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中的基础与关键,是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须条件,学科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体现了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2]。学科建设能促进学科组织中学术信息、研究数据、教学资料以及其他学科财力和物力资源的自由交换和共享,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学科成果[3],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科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如何判断一个学科的水平高低、学科建设得好或不好?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反映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判断学科建设成果的好坏。通过学科评估,既可以促进高校加大对优势学科建设的力度,提升学科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学科建设本身的发展,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又能展示高校学科建设成果,促进社会各界对高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有正确客观的全面认识,为大众在选择就读学校与专业、企事业在选择从业人员提供重要依据。

2 当前主流学科评估体系比较分析

目前国内外的学科评估体系众多,达到上百种左右,但在国内得到公众认可、较具公信力和代表性的学科评估体系,主要有:政府层面的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每4 年组织开展一次的一级学科评估,民间第三方的上海软科的世界大学一流学科排名和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排行榜(金平果排行榜)、THE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ESI 学科排名、USNew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等,各个体系各有其特点与不足,如表1所示。由于每个学科评价体系的排名目的、教育理念、排名对象、学科分类及指标权重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同一所大学的某个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排名中处于不同的位置[2]。

表1 国内外几个知名学科评估体系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evaluation systems of several well-known disciplines at home and abroad

从表1 可知,每个学科评估体系所依据的指标体系各有千秋,评价的方法和模式各具特色,每种体系均有其优势和不足。总体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

(1)国外几个评估体系的学科门类,相比国内而言,划分得要粗放一些,学科数量较国内的体系也要少得多。

(2)无论国内外,大多评估体系都侧重于学术方面尤其是科研产出的评价,科研指标在各个指标体系中占的比重都很大,国外体系更甚,有多项指标指向论文产出及其被引的情况。国内体系也学习国外,使用国际上通用的外文索引如SCI/SSCI/EI 等来评价国内的学术论文,重外文期刊轻中文期刊,而这样的评价标准自然不够全面与科学,需要真正建立论文评价的中国标准或中国方法。

(3)现有的国内外评估体系,对于学科本身的发展趋势与学科文化内涵的建设、教学及人才培养或毕业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反馈等方面关注得不够。

(4)现有的国内评估体系,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存在着重科研成果轻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在于对师德的重视,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任总书记也均强调“育人德为先”。学科评估体系需要引导端正的师德师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才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本文综合研究现有的评估体系,从中寻找能够反映学科建设水平的某些内在特征及其表征指标,结合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处理方法,并根据国情,重新构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面科学的学科评估体系,从而对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学科建设水平给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3 构建全面、科学、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体系

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必然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学科建设规律,能够发挥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作用。

3.1 重新认识学科评估的意义

中国大部分高校是由政府公共资金投入建设的,公共投入是需要评估的,政府与社会需要这种问责性的评估。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需要招生、输送人才就业,如此各高校间就有了竞争,如何提高竞争力?这就要看各高校的学科发展建设的水平,而学科发展是各高校学科自己的事情,自然需要自我改进型的评估。科学的学科评估能够提供学科诊断和监测,使高校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科在建设中存在的“短板”以及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位置,帮助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如制定新一轮学科发展指导思想和建设方针、各学科发展的目标、学科的布局、学科结构的优化等[4]。它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能有效促进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推动高校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有助于克服当下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忽视本专科学生培养等不良倾向[4]。

3.2 中央与各部委步履坚定改革教育评价

近几年,中央和各部委连续发文,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评价:2018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5],2018 年11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6];2019 年1 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7]。

2020 年2 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六条意见指出,“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坚持分类和分领域评价。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不把SCI 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8]。”

2020 年8 月6 日,教育部在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776 号(教育类246 号)提案答复的函》[9]中赞同并强调“学科评估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将“学生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构建“思政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维度评价体系。

2020 年10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0],指出了高等学校评价中的“五个改进”: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改进学科评估、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强调要“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

“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是当前教育评价指挥棒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上述系列发文表明了中央和各部委坚决改革的决心,要坚定持续地开展清理“五唯”专项行动,重点清理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奖励、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五唯”的做法[11],还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的本来初心。

3.3 学科评估指标设计要科学、全面、均衡,并体现出中国特色

国家办大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人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都是为人才培养而服务的。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建设不能仅着眼于学科的建设,更要考虑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什么样的人才,而着眼于培养出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对人才培养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有突出的体现,这是值得赞誉和借鉴的[4]。在评价高校的学科水平建设时,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而评,不能单方面地抬高科研的地位或只注重教学,而应该教学与科研并重。因为教学与科研是共同依存的关系,教学是高校教师的生存基础,科研是提升教学的重要手段。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从一开始就要注意科学性和导向性,要覆盖能体现学科整体功能发挥的全过程,包括输入、过程和输出等环节,各环节具有相应的评价均衡性,从输入的资源供应到过程的管理再到输出的产出等都要客观评价,不应厚此薄彼,要围绕这些内容对学科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从而反映出学科的综合水平[12]。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共识度高的高水平成果使用定量评价,其他代表性成果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专家“融合评价”[9]。

学科评估体系的中国特色,体现在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党的教育方针为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办学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为改革动力,以“立德树人成效”为判定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坚决破除“五唯”顽疾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估体系,形成有别于国外学科评估的中国标签。

3.4 构建新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在构建新的评估指标体系之前,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推进高校分类评价,要怎么分类?如何定义高校的不同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 修正)》 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13]。”据此,应当以人才标准而非其他诸如科研之类的标准作为区分大学类型的根本标准。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高校分为“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大学(有3 个学科门类以上)和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层次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大类。对于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的大学和学院,又可根据其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数量或比例,将它们分为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三大类[14]。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分别制定相应类型的评估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科门类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领域之间,都存在着学科差异性,表现在知识的特性、学科文化的特性、研究方式方法、研究过程、成果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各有各自的学科特点。比如,物理学,其知识具有累积性,关注普遍性、数量和简化,以发现和说明为目标,论著发表率高;而机械工程学科,其知识具有实践实用性,关注对物理环境的控制,以产品和工艺和目标,可用专利替代专著[15]。因此,各学科宜采用适合于本学科的评估标准,尽量少搞甚至不搞跨学科比较。

在综合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现有学科评估体系以及学习领会中央与各部委系列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按高校类型、再按不同学科门类,分别构建多个学科评估体系。本文以占大多数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的工学为例,试图建立一个全面、科学、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体系组成有5 项一级指标、16 项二级指标、40 项三级指标(表2)。

表2 高校学科评估指标体系Table 2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university disciplines

表2 (续)Table 2 continued

(1)学科文化建设。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灵魂,是大学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体现[17]。学科建设,首先是要进行学科文化的建设,它包含4 个二级指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学术生态环境、管理制度,6 个三级指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术传统、学术氛围、治学精神、管理创新。

(2)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是高校的中心任务,而评价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合格,主要从思想品德、学习能力、专业技能这几个方面去衡量。因此,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4 项二级指标[9]。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主要包含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度、对面临问题的解决与改进程度3 项三级指标;培养过程质量包含师生比、教授上课比率、课程教学质量、导师指导质量、学生校际/国际交流5 项三级指标;在校生质量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毕业论文质量、优秀在校生、职业资格通过率、授予学位数5 项三级指标;毕业生质量包含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2 项三级指标。

(3)师资队伍与资源。师资、实验室与图书馆文献资源是高校的三大支柱,共同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支撑与保障。在此一级指标下,包含师资质量、师资数量和支撑平台3 项二级指标,其中师资质量主要包含师德师风建设、师资队伍结构、教学名师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教育培训5 项三级指标;师资数量仅包含专任教师数1 项三级指标;支撑平台包含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文献资源、数字校园建设3 项三级指标。

(4)科学研究水平。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科研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升与教学效果的好坏。科学研究水平包含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3 项二级指标,其中科研成果主要包含代表性著作、学术论文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率、出版教材4 项三级指标;科研获奖下仅1 项三级指标,包含各级各类科研奖项;科研项目包含科研项目(纵、横向)和师均科研经费2 项三级指标。

(5)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最终是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并最终转化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此方面,主要涉及社会服务贡献、学科声誉2 项二级指标,它们从社会评价的角度来反映学科发展的实力。其中,社会服务贡献包含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1 项三级指标;学科声誉包含校外兼职、同行评价2 项三级指标。

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学校填报、公共数据、问卷调查和专家调查,既有客观数据又有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及专家的主观意见,使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能够合理地反映高校学科建设的状况。

该指标体系凸显中国特色之处在于:①整个指标权重向“人才培养”倾斜,全部40 项三级指标中,就有15 项涉及人才培养,而在其下的4 项二级指标中,又把“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放在第一位,真正体现百年树人、树苗先正根的育人思想。②在“师资质量”指标中,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加强了对教师品德与价值观的重视与建设。③增加了“学科文化建设”一级指标,体现了中国一贯来重视文化建设的传统。该项指标,从学术生态环境和管理制度上,为师生提供和创造学术发展及个人发展的条件与机会。

4 结语

上文所列出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只是针对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的工学而设计的。按照分类评价的原则,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别设计相应的不同类型大学的不同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但万变不离其宗,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对它的评价分析,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而展开。在具体实证上,还需要做更详细的指标说明及权重划分,使评估体系更具操作性,能够在评估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查找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有助于学科内部开展治理工作,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学科评估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是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第五轮学科评估即将开始之际,希望本文能够为建设有“中国标准”的学科评估体系及“中国模式”的评估方法提供一丁点的参考,为促进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些许力量。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评估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超学科”来啦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