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首作品是莫扎特的晚期双钢琴作品,国内研究较少。本文将对莫扎特双钢琴作品《降E大调小广版与快板》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曲式、织体、和声)和演奏处理(对话、力度、合作)等进行理论分析的研究。
【关键词】莫扎特;双钢琴;音乐分析;演奏处理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193-03
【本文著录格式】张靖雪. 莫扎特双钢琴《降E大调小广板与快板》音乐分析与演奏处理[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193-195.
一、创作背景
奥地利天才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一生杰作无数,专为双钢琴而作的作品共有三部:完整手稿的《D大调奏鸣曲》(k448)、以及仅存手稿片段的《柔板与赋格》《降E大调小广板与快板》。后两首乐曲不仅手稿残缺而且无克歇尔编号。《降E大调小广板与快板》约作于1781年,手稿被发现只有小广板部分和快板的呈示部,发展部与再现部均遗失,而且,快板呈示部中的部分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故之后产生了两个乐谱版本:一个是由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史学家、钢琴家阿贝·马克西米连·施塔德勒(Abbe.Maximilian. Stadler,1748-1833)修补完善而成,由德国骑熊人音乐出版社(Baerenreiter) 出版;另一个是由德国亨勒音乐出版社(Henle) 出版,由德国音乐学家、作曲家、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教授弗朗茨.贝耶尔(Franz. Beyer, 1922-) 重新修补完成的版本。以下版本仅结合亨勒版本进行分析。
二、音乐分析
演奏双钢琴作品时对谱面进行理论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个作品的结构以及了解演奏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的原因,笔者将分别从时间概念上的曲式结构和空间上概念的织体组成以及细节处理上的和声排列进行分析使得这部作品演奏起来更加理性。本首双钢琴作品的曲式大致可分为小广板为序曲,快板为奏鸣曲式。整体调性为明朗的降E大调。拍号从小广板舞曲般优雅的3/8拍转为快板进行曲式激昂的4/4拍,情绪也瞬间发生了变化。
本首双钢琴作品的织体大致可认为是多声织体,更具体些可看为复调织体以及和声织体的结合。这种织体形式的变化为主题旋律在两架钢琴间均衡的声部轮回提供了便利。莫扎特的这首作品的声部变化十分复杂,这与他大量歌剧的创作密不可分,他的音乐創作大多都围绕歌剧展开,晚期音乐作品中情绪更加饱满。莫扎特的这部作品干净简洁的同时又不失精致的装饰音,并且情绪十分的饱满气势宏大已经有了贝多芬音乐的一些元素,与他早期创作的其他曲子有很大不同。
与情绪整体处于欢快气氛的快板乐章不同的是,小广板部分的调性变化略显阴柔,但整体还处于大调的基础上。本曲的亮点在于,中间两次运用了两个不协和的和弦的组合排列制造紧张和张力。降E大调的主和弦突然离调转为关系小调c小调的属九和弦,再转为关系小调的属七和弦,随后转为关系小调下属和弦,再到关系小调主和弦解决,之后转回降E大调。大调转为关系小调的属九到属七再转回大调的排列使得优雅抒情的大调过渡到中间阴郁紧张的小调,随后再回归到甜美明朗的大调中去,中间的阴郁紧张的离调部分使全曲明亮的基调中增添了一丝阴暗。演奏时同样也要根据和声的变化对情绪进行调整,这与钢琴独奏十分不同的是,在这里两架钢琴需要在情绪上进行配合,不能出现一架钢琴情绪饱满而另一架反而情绪低落的现象,但是由于强弱旋律是在不同的钢琴上轮流出现的,所以就算有一个钢琴的力度上明显弱于另一架钢琴,也要在“精气神儿”层面弹饱满,让声音“立”起来。
三、演奏处理
这首作品属于莫扎特晚期的作品,出现了与他早期作品一些不同的特征。笔者将从“歌剧性”的旋律对话、“流动式”的合作方式以及“交响化”的力度特等对这部双钢琴作品进行理论分析,希望向大家展示莫扎特的这部双钢琴作品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双钢琴来表现他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面及早期作品中不曾有过的独特特征。在莫扎特的晚期作品中,内涵更加的深刻。我们在解读他的晚期作品尤其是双钢琴作品时绝不能单从横向上简单地观察,要学会从纵向上进行对比,来发掘其中隐藏的规律。
(一)“歌剧性”的旋律对话
莫扎特的双钢琴作品中深刻体现出莫扎特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歌剧”的影子,这在这首双钢琴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钢琴和二钢琴的主题旋律化,并且仿佛分别扮演着歌剧中两个不同的角色,他们有时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唱,有时仿佛又在互相轮唱,有时在一同齐唱。音色要求应该是“求同存异”,尤其是在主题交替的时候就真的如同两个歌剧中的人物在对话一般,要演奏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所以一钢琴和二钢琴怎样在相似的旋律中弹出不同的音色这十分令人考究。歌剧和艺术歌曲本身就是有很大区别的,歌剧大多使用交响乐伴奏,并且有一套完整的剧本。也就是说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里面,所以里面有着很多不同的人物性格,这就需要十分强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歌剧钢琴艺术指导类似,双钢琴也仿佛在歌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它的情感表达要远远多于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以及钢琴独奏作品。双钢琴作品表现歌剧元素就变的更加的艰难,因为相当于两架钢琴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曲子的一开始就是典型的一组对话。在横向的旋律走向来看主题旋律音程多为级进,较为平缓地模拟抒情的人声。在纵向衔接安排上看在一钢琴收束型的结尾后,二钢琴用同样的音型换了一个调进行卡农式的模仿,这里同样的节奏换了一个调充分地体现“求同存异”地用音色去塑造人物性格。这样既有对比也有反复强调主题之意。在这里,两架钢琴在衔接时并没有采用交织在一起的旋律线条,而是把两架钢琴清晰的分开,这样的干净简洁就更好地诠释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干净简洁的同时又对两架钢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乎一样的旋律走向,但却是两个不同的人物诠释。所以这部双钢琴作品的难度在刚开始的两个乐句上就已经彰显出来。
(二)“流动式”的合作方式
在这首双钢琴作品中,一钢琴和二钢琴的分量一样重,不存在谁“主”谁“次”,所以我们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格外学会倾听对方的声部,衔接的地方要自然,学会“唱”对方的声部。在很多一钢琴的主题旋律结束的同时二钢琴主题旋律切入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衔接过渡如何处理且力度层次也要安排好。一钢琴的“句末”同时就是二钢琴“句头”,这种“结尾”与“开头”的流动要浑然一体,这就要求两架钢琴的节奏律动和呼吸始终在一起,不仅要求两位演奏者的技术音乐要在一起,平时生活中也要多多沟通,和搭档的性格磨合得好也对演奏很有帮助。这首作品无疑是双钢琴合作演奏很好的典范。在刚开始的小广版乐章中其实就已经充分体现了“流动式”的合作方式。在第11个小节中旋律在二钢琴,紧接着在下一行同样的位置旋律就交给了一钢琴。在横向上来看,同样的音型在不同钢琴上演绎,且一前一后的接连出现,如流水一般自由。在纵向上来看,二钢琴的声部进入的时候,需要突出的旋律声部已经由一钢琴的“dol-si”转化为二钢琴的“la-la-la”,而最低的声部则是由一钢琴的左手八度低音演奏,虽然谱面上标记的力度记号都是“f”但是力度的层次却要根据两架钢琴的需求来调整。这种交织在一起的旋律框架和力度层次安排不管是在横向还是在纵向上都如同流水一般,在自由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向感。
(三)“交响化”的力度特征
这首曲子的力度对比有着鲜明的变化,这些都与莫扎特的早期作品风格典雅优美有着很大区别,笔者认为这使得这首曲子具有歌剧交响化的音乐风格特点。在两架钢琴齐奏的时候起着类似于歌剧伴奏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音色厚重,强弱对比明显且强弱的变化十分快速,戏剧化突出,这和贝多芬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有些地方仿佛在模仿交响乐队中的某些乐器或是大合唱的部分,尤其是在快板的地方比较明显。但是交响化不仅仅是做到声音大就行,而是多声部的交错感和气势宏大的并存。交响音乐中的每个乐器都有着不同的音色特性,如果想要弹出交响曲的感觉应该去仔细听听不同乐器音色的区别。一架钢琴本身能够表现的音色就已经很多,两架钢琴可以表现的内涵当然更加丰富,也更加困难。快板部分大多如同第64小节一样音型密集。从横向来看,二钢琴的右手部分仿佛交响乐队中的鼓一样来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左手的快速六连音和一钢琴接下来的右手六连音仿佛乐队中的木管乐器,轻盈流动。从纵向来看,一钢琴和二钢琴的六连音两处地方的音型虽然一样且都需要突出,但是整体的走向向上且连贯,所以一钢琴在接着二钢琴的六连音之后演奏,力度要再往上一个层次,渐强要保持在一个线条上。这段旋律力度大张力十足情绪饱满,充分体现交响化的艺术特征。在这里就要很好地运用之前提到的纵向对比,和上一个标题里面提到的类似,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安排好声部的分配来实现交响化的力度特征。
(四)“板块状”的速度变化
练习过莫扎特独奏作品的人都知道,莫扎特在速度方面是十分严谨的人,如果说贝多芬中还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莫扎特则是绝对的一丝不苟。他基本上在
乐句中间不会有太多自由的渐弱或是渐慢处理,而是采取像在巴赫时期一样的“板块式”的速度变化。而本曲由于作曲家划分好了基本上是分为两个大速度板块,一个是小广板的速度,一个则是快板速度,鲜明地体现出莫扎特体内两种对立的人物性格。一个是偏向柔美的女性气质,一个是硬朗的男性,他仿佛是贝多芬与舒伯特的结合。前面的小广板十分富有歌唱性如同舞曲一般,后面的快板部分就仿佛是贝多芬式的进行曲风格。前面如同典雅地在宫廷里跳舞的少女,后面就如同拿起刺刀的士兵。虽然速度只有在整体上做大的变化,不过速度上并不好把握。笔者和搭档在演奏时特别容易在小广板部分变得十分拖拉,在快板部分就变得十分激动,导致速度越弹越快。后面如果不能有一个人把两个人的速度控制住,在颤音部分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直至控制不住。那么正确的演奏方法应是,这两个部分的速度在节拍器上相差十分远,我们要逐渐学会脱离节拍器的控制。在小广板处的速度要做到“流动”,而在快板处的速度要学会“克制”,尤其是在音型变得密集和复杂时,不由自主想要加快速度,需要双方不停提醒自己和对方。当然另外的手指基本训练和节拍器的辅助必不可少。比如在36小节时,在小广板转向快板的的一小节里,后面仅有的一个空拍要立刻调整自己的速度和情感,速度是“板块式”的变化。
(五)“相交融”的触键方式
双钢琴中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两个人要想配合的好,触键方面必须要向对方靠拢,就拿笔者和不同时期不同搭档合作的经验来谈,笔者的触键偏轻柔而笔者搭档的触键均偏硬朗,所以笔者在和搭档合作时经常容易被对方盖过声音,这对于笔者演奏双钢琴不论是一钢琴还是二钢琴都是不利的。众所周知,在双钢琴演奏中,一钢琴和二钢琴占据同样的位置,两架钢琴的声音一样重要,不存在谁主谁次的问题,所以搭档的声音经常会盖过笔者的声音就会让声音听起来十分不融合,这里则需要两架钢琴的演奏者互相沟通去聆听对方的声音来调整自己的音色。在这里笔者发现,这样也更有利于两位演奏者更好地取长补短。笔者可以努力地模仿对方让自己的声音“放”出来,而笔者搭档则可以通过模仿笔者的声音来让情绪更加把饱滿多变,更加善于抒情。所以双钢琴训练的目的在这里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作为搭档的二人在心理上也要互相沟通好,可能要放弃一些自己平时习惯的触键方法。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大部分还是保持传统的德奥触键方法,即手指立起来,如同握住鸡蛋一样。比如在乐曲的一开始,虽然笔者在前面提到过这首曲子如同歌剧一般表达不同的人物形象,但是两个人的触键方式如果差异太大就会使得衔接很不自然,从而失去了“流动”的美妙。
四、结论
莫扎特双钢琴《降E大调小广板与快板》这首遗作与莫扎特的早期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风格更加内省和富有激情,更多地描述了内心的独白。学习演奏这首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莫扎特,也有利于我们的双钢琴学习。从长远来看,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提高合作的能力,更有利于我们钢琴独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罗森,杨燕迪译.古典风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2]钱程.莫扎特双钢琴作品<降E大调小广板与快板>分析与乐谱版本对比[J].黄河之声,2017.
[3]李琛.试析莫扎特
作者简介:张靖雪,女,河南新乡人,2019级钢琴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
指导老师: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