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陶思源
吴锦川,生于1968年,江苏宜兴人。1991年毕业于江苏理工学院美术系并留校执教至今。2001年至2003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班。2005年至2006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常州画派研究所所长,江苏国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锦川的中国画分山水与花鸟两类,个人符号特点在花鸟中又以莲花为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中美好的词句已为世人爱莲注下最佳的解释。世人爱莲多爱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生机勃发,画莲者也多用大写意的奔放拟出莲花的娇艳,给观者带来审美愉悦。然在吴锦川的画中,只能看见一片残荷败叶的落寞景象:或一枝干燥的莲房置于虚无的空白之中,扭曲遒劲的莲干上往往停着一只草虫;或多枝残卷莲叶次第相挨,莲蓬交于其间,水墨参差浸染,有密不透风的压抑之感;或无数莲蓬纵横交错、虬结零乱,疏密之间虚实相生……
他是从2003年开始的莲花创作,这一年是他绘画生涯的转折点,更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年。2003年仲夏,先生的父亲因肺癌仙逝。在他照料着缠绵病榻的父亲时,他突然忆起小时候父亲带他在荷塘边赏荷的情景,而眼前的父亲就像是一枝茎叶陨黄的枯莲。于是在陪伴父亲最后一程时,枯莲意象生发于心,强烈的倾诉欲望让他不得不用笔墨将其宣泄于画纸上。他说:“残墨绘出的卷枯破败的叶脉就如同暗哑无光的老父亲的发丝,脆弱得令人不忍触碰;莲蓬低头顾盼莲叶的情状正如我在病榻前凝视着风烛残年的父亲;宣纸上沉重的墨色晕染更是当时我悲情弥漫的写照,也是我对父亲的哀思;冷寂的画面气氛低吟着我眼看亲人逝去的伤感与无奈!”观之思之,实感悲悯。
吴锦川画的是初秋衰败的荷塘之景,但是这残破中却孕育出了生的希望。秋荷的世界等同于他的生命世界,凝聚着他的生命体验。2007年创作的《寒雀莲影》,莲干上栖息着几只回首相望的麻雀,颇见宋人遗意。已经衰败的莲蓬倔强地承受着麻雀的压迫,誓要以一己残力对抗正值朝气的青春。2010年创作的《醉梦秋花》呈三角形构图,破卷的莲叶如同斗笠,顾影垂怜的莲蓬横生于其上,一只黑色的乌鸦嘶哑着飞过。乌鸦的意象在中国具有双重含义,在远古时代其一直是吉祥的象征,太阳的别名就是金乌,在民间却也被视为“凶兆”的化身。如此矛盾的意义集于乌鸦一身,选择这个意象正体现了锦川先生对于文化的复杂性的认知。而乌鸦与枯莲的同台竞演不只意味着活物与死物的冲突,更是一场衰微、凄凉的绝地反击。他笔下的枯莲执着地要从最后一声生命的叹息中寻求出路,纵然卷曲、纵然破败、纵然被轻视,也依然保留着不屈的身姿,以自我的方式存在着。这些意象可能已成了他的命运共同体,替他完成对生命的告白。在2014年,他创作了一幅《红蜻蜓》。吴锦川作画以水墨居多,但这幅《红蜻蜓》却以生动跳跃的红色勾勒出一群蜻蜓的形象。红、黑、白的色彩对比极为鲜明,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繁复无序的莲蓬百态横生,疏密的节奏却把握得极好。蜻蜓围绕着莲蓬翩飞,似乎莲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为世界奉献,正应了那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画家的吴锦川同样作为大学教授,他爱护学生,对学生倾囊相授,这无私奉献的莲蓬形象不就是其艺术的再现吗!而2017年他所创作的《莲》,带有实验水墨的气息。一个莲蓬以极为强势的正面形态置于正方画面的中心,四周以水墨做出类似摄影中“暗角”的效果,水墨中隐隐写有他对生活的感悟。黑白的冲突愈加明显,中央的莲蓬形象强烈地冲击着视网膜。一片混沌之中这株莲蓬遗世而独立,他借以直白地宣告与黑暗的不合作。
吴锦川欢喜将残荷、折枝、孤鸟、草虫的意象并置,这些在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渺小事物在画面中撑起了庞大的精神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进行的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一场繁与简的争锋,更是一场有关寂寞的考验。东方的艺术来源于矛盾冲突带来的张力,无数的矛盾在这片场域里冲撞、调和,又复冲撞、调和,如此循环往复,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暗流涌动,一笔一墨紧紧牵动着观者的思绪。
他并非故意要给观者出难题,因为这首先是他对自体生命状态的叩问。他总是将毛笔当成刷子一遍遍地塑造形体,仿佛一种机械的重复,这强迫症一般的举动透露出他内心的紧张,程式化的图式语言隐含着被权力机制压抑的苦闷。他在不可抗拒的文人语境下接受了传统美学的内化,这是一种传承却也是一种自我束缚。个性与共性在激烈对抗,他意识到了传统笔墨对他的规训,怀疑与即将打破既往认知的焦虑让他不断地为笔墨辩解,似乎一遍遍地反复涂刷就能找到一个终极的答案。由此,这看似平凡的重复实则是他在进行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他的紧张来源于对自由的向往。然而他知道自由与不自由永远如影随形,于是他总是徘徊于不自由的笔墨程式之间,试图找寻安慰,也许每一幅作品的完成对于他都是一种释然。
我常能在吴锦川的莲花作品中找见《六柿图》的禅意,但主宰他画面的并非放达不羁的空明,而是对于自身立场、精神家园的寻思、追问。虽然先生已经是当代卓有成就的画家,但他从不屑于此等虚名,他也从未想过要愉悦世人。他从来只是怅然若失地游走于喧嚣的红尘与寂寞的精神之间,在黑与白的世界里奏一曲《高山流水》。他明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对于一个寻觅答案的艺术家来说实在是奢侈品。但是在他的画里并不见孤芳自怜的矫情,我想他已自适于长久的孤独中了。
吴锦川为人豪爽,交游广泛,并非传统意义上消极避世的文人形象。但是他又是敏感多虑的,时代的矛盾、中西文化的对抗都成为他痛苦的来源。他又是纯粹独立的,现实世界的浮沉早已不在他的视线中。他诀别了声名的表面繁华,转身拥抱自然天地与精神家园,即使惆怅寂寥常伴、青灯孤影常行也绝不回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得到的是永久的心安。
吴锦川笔下的莲就像是他自我的独白,有着“执着向善不畏孤独的力量”(吴锦川语)。他的笔墨蕴含着对故乡的依恋、对笔墨的眷恋、对已逝的怀恋,更涌动着对尘世浮华的拷问、生命价值的叩问、自我身份的追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所有的寂寞孤独都在月色与浊酒的陪伴下化为了纸上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