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制度下的高中语文一线教学情况调查研究思考

2021-11-07 19:21谢军
客联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教兴国新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谢军

摘 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据此,我国对新课改的推行完善和对人才的培养也紧随时代的变迁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此同时,也会影响我国新课改的顺利推行以及对提升全民素质、促进社会优质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措施,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科教兴国;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人才培养

一、国家宏观政策蓝图和对人才选拔及培养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施背景

教育部有关文件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将进一步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必然性。课程改革的实质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理念,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和以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这将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新课程改革为进一步语文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要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改善教育方法方式。因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布局,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和机制。笔者认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而教育改革事关全体社会利益,且教育改革的好与坏关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有效落实和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优劣程度决定一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只有将教育改革进行到底,相关改革政策不遗余力的落实到实处,这样才能早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到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深动描绘了一幅让人民满意、德才兼备的中国教育画卷。

(二)国家对人才的选拔、培养要求

1.为什么要改革人才培育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有专家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應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3.怎样培养需要人才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对此,《教育规划纲要》在高中教育阶段的改革措施中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二、学校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刻变革。学校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发现,学校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考指挥。对于高招政策每年都有新的调整和变化,学校顾虑重重,生怕课改原地踏步,高考出现滑坡。而教师对合理有效把握教材、考试动向不到位;讲的简单,生怕影响高考,讲的深入,时间不够、收效甚微。如何辩证的看待、解决高考和课改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的突出问题之一。

其次,领导导向。一些学校领导迫于教学业绩和公众舆论压力,“唯分数论”“生源分层”的现象依然存在,高考指挥棒将教学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的视野、执行力牵制,学生被动接受甚至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究其原因这还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如何将应试教育转变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素质教育上来任重道远。

然后,惯性思维。从调研的实际情况发现,不少学校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够深入,多数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和方法上仍沿用旧的传统模式,课堂教学落实不到位,惯性思维大,语文学科在实际教学、学生备考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尴尬的地步,改革效度整体不高。

最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前很多地方借鉴国外的小班额制,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认识不够充分,很多学校,特别是名校都人满为患,大班额情况严重。因此,教师的精力顾此失彼,难以保障较高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层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大于实用主义,违背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初衷不单是书本知识的研读,而是从中启发心智,通过学识涵养的培养和熏陶,能够同社会生活真正接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其次,课程资源问题。大部分学校反映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首先,师生所需要的教材配套品种如参考书、教辅、电子音像出版物参差不齐。再者,教师本身面临挑战巨大,不能深入研究教材、课标设置等,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把握,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然后,评价问题。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还是看升学率,考试改革距离质的变化还有很大差距,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是课改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不是学生成绩的优劣直接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当地教育整体水平的高低呢,学生成绩是否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呢,如何解决评价问题和有效地落实到实际当中与课改理念相一致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改良。

最后,教师和学生负担有所加重。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新课改后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学习任务加重,对重难点知识讲解、理解流于表面,教师和学生处于讲题、练题、记题的恶性循环,进而固化思维,丧失学习兴趣。

三、结语

新课改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新课改亟待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学校、家长各个部分都要积极行动配合起来,从顶层设计到具体个人有机协调。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把“两个大计”转化为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改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石,贯彻和落实好这一改革方针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12月29日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年6月11日

[3]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10月13日

猜你喜欢
科教兴国新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解读方法探析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