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
摘要: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因此,“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表现,不管正确,抑或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加以巧妙利用,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方式,让课堂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命意识,体验生命价值,感悟生命珍贵,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精心预设;课堂生成;个体体验;生命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是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新课程也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而课堂,则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生存空间,这一空间有着什么样的氛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着什么,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无疑会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都知道,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实施时,目标是比较容易落实的,能够保证学生的基本发展,尤其是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但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课堂上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学设计与学生即时的兴趣、需要常常不那么吻合,所以,经验缺乏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就会出现条理混乱、师生关系不融洽的情况,以致有些教学过程“走过场”“有教无学”,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则会随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得课堂生动有趣,耐人寻味,这其实就是生成课程的思想。
那么,如何按照教育教学目标,在有条不紊实施预设课程的过程中,及时关注、巧妙把握生成课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新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勾画出富有生命关怀要素的语文课堂。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指导学生渐渐进入课本,逐步达成目标,让生命教育“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生命的独特性、人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遵循生活的本质,勇敢地面对人生,滋养灵魂,找寻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设计多种应急预案,处变不惊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谁也料想不到他们在课堂上会迸发哪些奇异的思维火花,产生哪些幼稚可爱的怪想法、怪做法。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到处变不惊,在备课时就要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蹲下身子来看孩子,把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的种种反应尽可能地假设到、考虑到,设计出多种应急预案。
同时,要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其他优秀教师在教学该课时的成功之处,避免其失败的地方,尤其是要注意牵涉到下一步教学环节的铺垫性、过渡性问题,以避免出现当学生的反应出乎自己意料时因慌张而手足无措或随便敷衍的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为课堂教学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他们在接触教学内容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所以,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设计多种严密的方案,只要有个大体的教学框架即可(公开课除外),但必须对各种可能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材料准备,以便因势利导,支持和引导学生学习。
总之,教师要重视生成课程,做到心中有数,并紧扣教学重难点考虑教学设计,只有抓住那些有利于理解文本重点内容的生成,才能生出精彩。
二、慧眼独识精彩生成,随机应变
课堂上,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常常会擦出双方智慧的火花,当然,也会将学生的思想(高尚的、低俗的)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善于及时关注并捕捉那些富有教育价值的事件(包括学生的反应、提问、表现等),并注意引导,使教学活动蕴涵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的美、生命的美,让学生感恩拥有生命的幸运和幸福,使他们懂得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很好地彰显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条件的得天独厚性。
(一)关注学生的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课堂40分钟,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还不忘遵守课堂纪律,这恐怕不是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做到的。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听课习惯的指导、教育,尤其是低年级习惯养成阶段,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经常地利用作为教学重难点的词语、句子,针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或学习活动中的一贯表现进行评价,或褒或贬,或鼓励或期待,促使他们养成习惯,健全人格。
(二)倾听学生的发言,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文本价值取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同样的文本在不同人的解读下都会产生不同的“作品”。教师仅仅是文本的解读者之一,受个人的文学品位、知识经验及职业素养的制约,教师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到位,自然也就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新课标也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改变陈旧的漠视生命、扼杀个性的教学模式,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广开言路,将学生的理解纳入教学范畴,让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習需求、方向不断产生,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当然,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都有属于自己的丰富的感觉世界和多彩的经验世界,都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断,但又难免片面或偏差。所以,在珍视学生独特理解和感受的前提下,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文本的人文内涵。例如,笔者在教学《生命桥》一文时,品读斑羚飞渡那一庄严而神圣的场面后,特地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当时有几个同学就议论,认为年轻羚羊忘恩负义,以老羚羊的死亡换取自己的新生。这种纯真的想法固然有其正确、可爱的一面,他们在感受到老羚羊的甘为人梯、从容赴死的大无畏气概的同时,也为它们的牺牲而深深惋惜,他们多么希望悲剧能够避免,这种见解正是小学生美好而善良愿望的表现。但我们能这么片面地评价年轻的羚羊吗?很明显,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悖。于是,笔者灵机一动,师生一起再次反复品读、深入探究,最终让学生明白:面对生存环境的险恶,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动物经常会作出这种牺牲,而幸存者则背负着更多人的期望和使命,它们必须顽强地生活得很好。其实,人类亦是如此,比如奥运会上的万米长跑,为了保存优秀运动员的实力,国家队常常会牺牲一个陪跑者的荣誉。因此,生活中的成功者固然可敬,但那些幕后英雄则更值得赞颂。孩子们也由此懂得了无私奉献的意义,更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感悟到生命的珍贵,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有生命力的课堂就是“生成性”教学资源迸发的课堂,教师要在预设课程的实施中及时关注、巧妙把握生成课程,发展孩子们的情商和智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健康人格,从而促进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塑造生命的过程,每一个生命都有着极大的塑造空间,我们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营造温暖的氛围,搭建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增加学生的生命体验。而小学语文课堂就更应该是这样的平台,必须以学生的整体能力提高为目标,适时把握课堂生成契机,让学生在表达、思考、展示和评价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感知和内化程度,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之,我们只有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构建起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堂。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