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新进博士编辑能力提升策略

2021-11-07 23:12杨洋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编辑能力提升策略

杨洋

摘 要:學术性是高校学报的生命线。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学报引进了大量博士,以提高学报的学术性和影响力。新进博士所具备的学术水准和学术鉴别力,可以为高校学报带来稳定的学术及作者资源。如何保持新进博士所具备的学术优势,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编辑能力,这是高校学报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梳理了新进博士在高校学报工作中具备的优势,分析了他们在编辑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探讨了其编辑能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报;新进博士;编辑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5-0098-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5.014

高校学报是一个集中反映前沿学术成果,传递科研信息,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载体。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发展本源,是学报的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学报办刊质量优劣的根本标准。纵观高校学报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无不以始终坚持学术性为学报基本属性这一办刊宗旨。我国最早的学报《东吴学报》在1906年创刊之时,就在创刊号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其创刊目的乃“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明确指出学报创刊的目的在于学术交流[1]。在之后学报经历的萌芽、发展时期,哪怕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广大爱国编辑工作者仍然在困难条件下恪守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坚持办刊。其后,中国高校学报又经历了复兴、发展、繁荣几个阶段,学术性始终是学报坚持恪守的原则。并且,这种对学术性的坚持不断朝着专业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学报从一开始的名人办刊,逐渐过渡到“不慕名人慕名文”这个不断发掘学术新秀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学报工作者不断更新编辑观念,一方面不断提升对编辑专业性、学术性的要求,一方面不断激发编辑的学术活跃性,推动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回顾高校学报的发展历程,可为今天的高校学报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今天的高校学报发展有最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时代,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竞争。面对竞争,高校学报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准是当务之急,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为此,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学报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观察2019年我国综合影响因子排名进入前十的4家高校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等办刊队伍可以发现,其编辑基本是以教授、副教授等专家为主,且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大量博士编辑的加盟,对推动高校学报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是这几家高校学报能在一千多种高校学报中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当然,其他很多高校学报也通过大量招揽博士,提高自身刊物的竞争力,这从贵州高校学报引进博士的情况可窥一二。比如:《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已实现了全员博士编辑,《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博士占比也达到了50%,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贵州高校学报的博士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然而,一些新进博士不但不能很快很好地胜任编辑工作,而且编辑能力平平,稿件处理质量较差,自身所具备的学术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很有必要探讨提升其编辑能力的策略。

一、高校学报新进博士具备的优势

“业精于勤,而贵于专”,做学术如此,做学报出版也是如此。高校学报的生产内容学术性较强,对编辑的要求除了要有过硬的文字编辑功底以外,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术素养。可以说,学术素养是支撑一个编辑是否能出色完成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编辑要能依据自身的学术素养,对所从事的出版板块、所负责的学科生产内容作出专业而又有依据的判断,甚至要具备科研能力,能深度介入,为生产的内容进行判断、取舍、优化,是作为学术刊物职业编辑的重要职能。过去的办刊模式是从编辑里面培养学者,但从现实角度来看,从编辑里面培养学者是有难度的。首先,编辑是一项“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主要的工作是判断、取舍、优化学者所生产的内容,大部分时间是为作者服务,业余时间才能钻研学术,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这和专职做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相比,编辑很难做到在学术素养上和专职科研人员比肩,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出版工作的学术水平。出版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大于高校学报,就更难培养学者型编辑了。因此,编辑队伍吸纳高层次人才,聘请学术带头人做栏目主持人,聘请有学科威望的专家做外审专家,吸纳有自己专攻领域的博士人才壮大出版队伍,是学术出版业必经的一条转型之路。这是一条比“在编辑中培养学者”更为直接有效、更低成本的途径。博士在编辑岗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丰富的学术资源等自身优势,可以为高校学报创造红利。

(一)学术功底深厚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博士大多具备了较强的学术功底,能够准确评判稿件的学术价值,其专业优势在学报工作中可以得到最好的发挥。博士编辑在参加编辑工作之前已接受了大量关于学术规范的训练,他们在攻读博士期间所接受的对学术规范的把控,以及面对不同专业、不同数据形态使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的专业判断,有利于其参加编辑工作后对稿件学术规范、学术合理性等的把握,可以精准识别一篇稿件的优势及不足之处。这可以大大提高编辑的审稿效率,能够有效避免误选、误用的情况,大大提高处理稿件的效率。同时可以保证期刊学术水平,打破传统办刊依靠外审“唯名家至上”等缺乏办刊主动权的局面[1]。其次,具备博士学历的编辑团队,能充分发挥其学术意识,追踪前沿学术信息,精准挖掘具有学术价值的稿件,识别具有学术潜力的作者,从而保证了稿源质量。只有编辑本身具备较强学术功底,才能准确抓住学术热点与难点,才能全面把握学术价值,从而在栏目策划、稿件组约、稿件审核等方面准确定位和把握,对稿件从学术高度进行准确的评价,和作者站在一个学术高度对稿件进行不断优化,最后孕育出具有学术力量的精品佳作。

(二)學术资源丰富

编辑作为高校学报发展的关键角色,其本身所具备的学术资源也是高校学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大武器。从个人角度看,在学术交流生态链中,博士编辑依靠本身已具备的学术素养,投身论文发表、学术会议、课题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学术动态,掌握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有利于策划具有社会效益的议题及栏目。编辑到了学术场域,不单单是为了发名片,认识知名学者,组几篇稿件,而是要与学者交流,要做专业的主持和评议人,甚至提交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见解[2]。从学术团队角度看,编辑本身也是学术生态链中的一环,博士编辑在攻读博士期间的导师、研究团队的成员、参与项目的项目研究员等,都是博士编辑参加工作后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作为生态链中的一员,除了其本身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外,与其有链接的学术资源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稿件来源。换言之,博士编辑具备了成为学术共同体一员的能力,可以同学者保持并提升深度交流能力,有助于期刊吸引优秀的作者。

二、高校学报新进博士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角色转换困难,难以胜任编辑工作

高校学报编辑社会地位不高,固然与失之偏颇的社会误解与社会评价有关,但与编辑队伍自身的自我定位与自我评价也有关[3]。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者,一般是抱着对学术的热爱以及对学术工作的憧憬而完成枯燥乏味的科研学术任务的。传统的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科研学术活动的需求,传统编辑岗位结构单一,比起对学术方向的把握,更专注于对编校质量的把握,岗位能为编辑人员对自身学术能力提升提供的环境及条件并不能得到保证。所以,新进博士一旦抱着对编辑固有观念,遵循固有模式进入这个职位,科研能力剥夺感会使其在心理及环境适应上有极大的落差感。新进博士在从事编辑工作后,如果无法自我调适,转变固有观念,就无法适应编辑工作。新进博士在开启编辑职业生涯后,要迅速转变观念,对自己的岗位角色进行清晰明确的定位,对职业环境进行事先了解及预估。如果还是以单纯做学术的心态承担编辑职责,那么将难以胜任编辑工作。所以,编辑应尽快调整心态,将传统“一刀切”的单一办刊模式转变为科研教学型编辑这种复合型办刊模式,尽快将自己的身份和心态从学术研究者转变为学者加编者,才能在编辑岗位上发挥自身最大价值。

(二)编辑能力缺乏,稿件处理质量较差

新进博士在从事编辑工作前专注于学术素养的提升,缺乏对编辑职业素养的养成,这是新进博士编辑能力不足,稿件处理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再到宣传营销,新进博士即便具备了足够的学术素养,也无法在缺乏职业培训的基础上,站在编辑角度以编辑的视角去判断和独立完成工作。就选题策划而言,如果站在科研角度,研究者一般从自身生活或生命所遭遇的问题中,将所关心及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学术议题,以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切入点。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学者敲定议题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如果是站在编辑的角度,选取议题和文章不能只站在编辑自身关心的问题出发,而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刊发读者关心和渴望获得的信息内容。从出版角度而言,博士作为学者和编辑,其对学术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工作内容的呈现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作为编辑能力之一的选题策划,从一开始就需要新进博士不断磨练其选题的能力,才能刊发达到良好社会效益的作品。对于新进博士而言,编辑加工也是一项需要努力钻研才能养成的职业素养。博士努力提升的学术素养很多时候是不包含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的,很多科研能力很强的博士,其语言功底并不一定能匹配其学术素养。一个词语该如何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是合理的,标点符号该怎么合理使用,这些都需要新进博士通过不断的岗位培训,并在工作中积累编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虚心向编辑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请教才能达到。对于提升学报影响力而言,新进博士不能只站在学者的角度,还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刊发什么样的内容才是读者需要及希望看到的。这对新进博士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传统办刊对学术性的高标准要求;二是不断融会贯通传统办刊模式,创新办刊思路,熟练掌握对新技术的应用,利用新媒体的各种新技术及强大的互动功能、数据等全面评估议题的价值,挖掘学报受众真正感兴趣并对其有所帮助的议题。这对见刊后文章的转引等有最直接的影响效果,可以增强学报的内容竞争力。

三、高校学报新进博士编辑能力提升策略

“学者型编辑在保证业务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学术能力的培养。”这是过去对学术编辑的职责要求。现在是一个全新的新媒体时代,对新进博士编辑能力的培养应转变为“在保证学术能力培养的同时保证业务能力的培养”,这是这个时代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新媒体时代高度发达的技术手段为编辑部内部结构互补重构提供了可能,也为新进博士在保证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学术能力提供了可能。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手段以及新媒体技术,在减轻编辑的编校工作量的同时,也对编辑的信息整理、筛选、推广、创新等利用新媒体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编辑不但能够利用媒体技术获取丰富的学术信息,而且能够识别并把握这些信息,跟进这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学术走向。所以,新进博士在编辑工作中,无论是对业务能力还是学术能力的培养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提升这两种能力。

(一)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策略

1.强化语言文字功底

新媒体时代对编辑基本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就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来说,传统媒体时代,内容生产者自身拥有过硬的语言文字能力,其参考、引用、借鉴的能流入传播的内容都是经过认真编校审核的内容,无论是内容生产者还是编辑,其参考、生产和编辑的内容相比新媒体时代更规范,对编辑语言文字功底的考验相对简单。新媒体时代对内容生产者要求的低门槛,内容生产的便捷性等决定了其生产的内容缺乏严格的审核流程,所生产的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信息难免会有谬误。编辑只有自身拥有过硬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才能精准识别其中的谬误,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新进博士要发挥好编辑职责,更应大量阅读规范出版的出版物,除了体会文字的意境外,还要提升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能力。

2.提高政治敏锐性

当今的媒体环境为个人发表言论提供了大量平台,这些平台上的信息较为庞杂,其中一部分信息很难做到中立、真实、权威,具有较强烈的个人色彩。无论是内容生产者还是编辑,在参考这部分信息时很难做到准确甄别信息的准确性。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决定了编辑在审核稿件内容时,需要具备更高的政治敏锐性,不能放过有偏误的观点,务必做到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提高刊物的社会效益。新进博士编辑要善于利用学术研究期间培养的学习能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建立并掌握一套完整的观察事物的科学方法。

3.积极学习并正确使用新媒体

就现阶段新媒体与高校学报的融合来说,新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播阶段。新媒体主要指的是微信、微博、SNS等新兴自媒体,其特点主要在于传播的双向化。传统媒体主要是从发布者单向传向受众,缺乏受众互动和反馈,信息的流动性相对较弱。新媒体则充分调动了受众的参与度,每一个受众都可以借助平台成为发布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也成为主要作用者。高校学报依赖引用、转载等数据的评判方式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一特点,利用微信、微博、网络首发等手段积极扩大刊登稿件的传播广度。有针对性的传播渠道能增加传播的长度,受众能更有针对性地梳理和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此外,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由过去的固定接收方式转变为移动接收方式,接收信息的场所、时间都不再有局限。传播速度也更快,借助自媒体平台,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事件都能借助互联网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编辑要善于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随时更新刊物信息,为作者提供明确的刊物信息,增加刊物的曝光率以及被引用的几率。在创建自媒体的基础上,编辑要尽可能地丰富自媒体功能,可以开发及完善编辑软件,完成编辑校稿网络化处理,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大数据纠错功能,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完善校对的词条及专业数据库等,能更有效地为编辑从事领域的文章进行数据分析,提高编辑校对的效率。

4.掌握运用新技术

研究市场反应,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尤其是现在大部分数据都接入了大数据范畴,实时、有针对性的数据可获得性较高。新媒体时代,数据分析是一件可以节省时间并确实有效预测结果的手段。以高校学报为例,数据分析实际上是帮助编辑将落脚点放到业务(组稿、审稿、编辑等)、产品(优质稿件)及用户(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等)上。就如同一个公司要上市一组新产品一样,高校学报要推出一个新栏目、新专题,需要从大数据监控中采集到用户,也就是专家学者等的行为数据,对这部分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这个议题是否属于能够产生广大社会效益的议题,从分析中对稿件的社会功能进行预判,以此证明其可行性。此外,利用这些数据还可以对稿件存在的问题进行甄别,以此不断优化稿件。善于利用大数据,及时更新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专家信息,及时更新编辑的议题数据库及专家数据库,每个时期根据自身的刊物方向及议题计划,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约稿邀约。

5.加强学习积累

编辑能力是一项要靠日积月累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达到一定造诣的能力。除了在日常工作中从编辑实务中积累经验以外,通过参加专业岗位培训,能够快速将工作中零散积累的编辑知识系统化,快捷有效地更新编辑知识,提升编辑的敏感度及判断能力。通过参加专业岗位培训这种方式,接触编辑新理念,可以去除原有固化的编辑模式,全面探索适合博士编辑的办刊模式,实现“编学合一”。新进博士编辑还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学习平台: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达成自我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培训,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编校技术和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办刊手段和技术,实现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学术能力提升策略

高校学报属于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本源靠的是编辑的学术能力,在没有足够学术高度的优质稿源前提下,再高超的编校能力也做不到化腐朽为神奇。所以,新进博士虽然已经学习积累并具备了比较深厚的学术功底,但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升。

以前对做编辑的要求是成为一个“杂家”,需要做到触类旁通,具备雄厚且庞杂的知识储备,以应对编辑可能面对的各个领域的稿件。而在精分工环境下的现代社会,对专家的需求度更高。以繁荣科学文化、交流和發展学术研究为宗旨的高校学报来说,学术性强决定了学报编辑除了成为杂家,成为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专家更能帮助其在编辑岗位上发挥其职能。这也是高校学报加大引入博士编辑力度,力求达到专家办刊效果的根本原因。学术除了需要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日新月异的学术发展也决定了在面对大量编辑工作的同时,不断更新学术知识,提高学术能力,跟上学术前沿,是新进博士在编辑岗位上发挥价值,为学报谋取长足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新进博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1.广泛阅读

想要在某一领域达到一定学术高度,了解背景研究,认真阅读相关领域文献,了解所在圈子研究方向是必不可少的。在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内容为学术研究夯实基础提供了极大便利性。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审稿、编校稿件是一种科研能力及素养的积累和铺垫。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研读作者的研究成果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更新在专业领域的学术知识的同时,达到积累知识点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每一篇稿件的审稿,相当于对这项研究的框架、行文结构、学术规范、论证完整性等学术规范和学习方法的一次总结归纳,是一次对作者及专家的研究长处以及存在问题的归纳过程。长期大量对成果论文的阅读训练,既可以使我们对学术点及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积淀,也有利于自己归纳总结出一套更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和体系。不断地研读作者及专家的成果,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思路,有助于形成学术思维。

2.勤写论文

有了学术积淀,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论文。在缺乏练习的情况下,对问题描述、阐述理论依据,设计数据库,作相关研究分析、实验说明,表达研究结果等往往做不到精准,构想的内容和实际表达出来的内容是有距离的。而这些往往也会影响编辑稿件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影响的过程。所以,可以从立意(确定论文观点以及创新点的能力)、结构(论文固定组成部分组合及构成的能力)、逻辑(论文前因后果,每句话、每个章节之间衔接的能力)、准确性(用词、表达、学术规范性等能力)等几大切入点,不断练习论文的写作。另外,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论文学术水平。在有了一定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参加课题研究就是培养学术能力的实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课题相关的学术动向,积累研究资料,掌握研究信息,不断同步自己的思维和前沿的学术研究,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理清新思路和体系化科研知识体系的过程。

3.训练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

提高学术能力,不光要积累编辑领域或是专业领域的知识,更要掌握科研方法,不断追寻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探讨热情。通过广泛阅读的知识积淀以及勤写论文的实操练习,不断梳理对学术研究的思路,学会把握问题的本质,在其基础上归纳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思维习惯和研究方法,为今后学术生涯的延续铺下一条坚实可行的道路。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走的道路,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快、走得远。

总而言之,博士群体在编辑岗位上,在培养学术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泛阅读、勤写论文以及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的训练等学术能力培养的三大方法,可以促使博士編辑群体从学术编辑工作中汲取养分。在这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中,他们需要通过大量阅读从而得到有益的启迪,并及时了解国内国际学术动向;通过多写,不断寻找学术兴趣点,获取学术资源和资料,反思已有学术成果;通过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的训练,掌握做学术的核心要素。

四、结语

“博士”和“编辑”是一个交叉概念,博士在编辑岗位上需要对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明确自身优势和价值,激发核心竞争力。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是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于编辑来说,这两部分工作缺一不可。博士编辑群体的优势在于其具备较强学术交流能力,在工作中的价值体现也应体现在这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博士编辑应利用强大的编校辅助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全套办公流程的效率;转变传统的编辑观念,从单纯对文稿的文字性加工的观念中跳脱出来,将工作重点放在稿件的学术加工上,发挥超前意识、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等优势,突显出学术引领并创新办刊理念,努力成为合格的学术判断者和价值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宋应离.中国大学学报创刊百年的历史回顾[J].中国编辑研究,2006(1):429-440.

[2]安虹宇.拥有8位博士学历以上编辑的团队,人才建设该如何做?[EB/OL].(2019-05-14)[2021-04-21].https://www.163.com/dy/article/EF53E1940512DFEN.html.

[3]黄光龙.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地位及角色转变[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11):61-64.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编辑能力提升策略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能力的提升探讨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探讨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谈大数据时代编辑能力的重构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论期刊品牌建设与编辑能力建设
浅析应急广播现场编辑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