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脉络及展望

2021-11-07 22:53姚松刘婷婷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劳动教育中小学

姚松 刘婷婷

摘 要: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研究经历了探索起步、曲折发展、调整改进、深化创新等阶段;就研究团队、发文者状况和期刊来源而言,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体,跨界合作不足;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聚焦于核心目标与价值旨归、逻辑遵循与课程开发、现实畸变与路径分析等方面;研究前沿表现在多元培育主体的深度协作机制研究、“人工智能+劳动教育”新型培养机制探索、动态化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建设等。展望未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可从自觉性、前沿性、协同性和前瞻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可视化分析;热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5-0080-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5.012

着力推进劳动教育,对于铸就人的本质、发扬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等意义重大。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逐步受到各界重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劳动育人被提升至全面育人的关键层面[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定位、改革方向与价值意蕴,并对建设“大劳动教育体系”展开了系统设计 [2]。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对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相关主题的研究逐渐增加。单纯文字性描述难以客观呈现研究现状,也不利于剖析各研究主题之间的深层联系。将文本内容的数据统计和解释性分析相结合,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优势互补,更有利于系统全面地呈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状况。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近二十年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文献展开可视化分析,系统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熱点、研究前沿和未来前景,希望为深入探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和信息可视化分析法,借助CiteSpace 5.6软件,对有效样本文献的Author、Keywords、institute等不同节点类型信息展开可视化分析[3],并借助所得共现图谱、聚类视图和时区视图,系统展现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前沿和趋势。

(二)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其收录的文献数量庞大,期刊差距较大,全部选择进行处理难以反映真实状况。因此,本文选择SCI来源刊、CSSCI和核心期刊三种文献来源,不限定年限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是2021年3月。通过人工删除目录、图片、报告、征文等非研究性内容,获得227篇样本文献。统计发现,样本文献的时间段为1992—2021年(符合条件的最早收录文献写于1992年)。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的时空分布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

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较为清晰地呈现研究趋势与理论水平。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成果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要求。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探索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其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主要任务也相应发生转变。随着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和1998年《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中小学劳动育人体系初步建立,相关研究在探索中前进。

二是曲折发展阶段。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劳动育人归入素质教育发展体系之中;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中小学劳动教育归入综合实践活动,不再专门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受政策方向调整影响,中小学劳动教育一定程度上丧失其独立性,有关研究呈现曲折发展态势。

三是调整改进阶段。2013年,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着重强调劳动建设的关键意义;2014年,《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把劳动实践纳入综合评估指标;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积极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是适时之举,对培养新时代新人才的意义深远[4]。研究者对劳动教育议题的关注日益增多,不断进行调整改进,研究持续升温。

四是深化创新阶段。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深入剖析了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紧迫性与战略性,并将其纳入教育方针,加之2020年《意见》的出台,学界对于劳动教育的关注骤升,并持续展开全方位深入研究,成果丰硕,仅2020年发文量占比就有16.03%之多。

(二)研究成果的空间分布

1.相关研究团队情况

发文者与研究团队状况能直接反映某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对227篇文献的所属研究机构展开统计发现(如表1):第一,北京师范大学总体发文量最多。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概念解析、本质探究、实施原则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面建树颇丰。第二是华东师范大学。主要对中小学劳动实践展开逻辑分析和政策解读,并深入探究构建以“五育融合”为导向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新体系。第三是东北师范大学。主要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改革进程等进行反思与展望,并加紧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此外,对样本文献的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如图2)发现,研究机构之间共现密度较低,难成体系,且大都是二级单位之间的合作,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组织机构。基于此,推进深入研究既需要加强交流合作,又需发挥高水平研究机构的持续带动作用。

2.发文作者情况分析

样本文献的相关作者和发文量情况能直观呈现该领域成果的产出状况。在227篇有关中小学劳动教育领域的有效样本文献中,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研究者的发文状况显示,国内优秀且固定的研究者较少,缺乏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长期持续研究,且彼此间深度协作不足,仍未形成稳定且具领导性的合作组织,影响力和辐射带动性作用较弱。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尚需更多的优秀学者加入,并进一步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3.期刊分析

对相关期刊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研究成果的质量与研究层次,把握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重要信息与前沿热点。首先,对文献的期刊来源进行统计发现,40%的文章刊载在排名前5的期刊(见图3)。整个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期刊来源复杂,但刊载较为集中。其次,载文量排名前5的期刊是《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研究内容虽各有侧重(见表3),但总体上倾向在新时代背景下,重点探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进、现状问题、课程改革与“新”型实践方式等。最后,《课程·教材·教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等期刊虽然刊载文章总量不多,但因为研究者涉及褚宏启、卓晴君、顾建军、冯建军等,反映出这几个期刊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与权威性,也是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领域研究必须关注的刊物。

三、基于关键词分析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

高频关键词能高度凝练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与关注焦点。借助对227个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共线分析,可以更好地呈现核心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联,探析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研究焦点、研究前沿。

(一)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识别

借助CiteSpace 5.6软件对样本文献展开可视化分析,得到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4)。从图4可知,除劳动教育外,研究者们更多地聚焦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五育并举”“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素质教育”“劳动习惯”“应试教育”等话题上。

为凸显高频关键词的作用,精准定位研究热点,对227篇样本文献展开关键词词频统计(见表4)。一般中心性≥0.1,即可认为该关键词在文献研究中占据核心位置,并起到关键作用。从表4可见,中心性≥0.1的关键词主要有“劳动教育”“中小学”“大勞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并举”“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生产劳动”等。除研究主题词以外,其余关键词的中心性整体不高,所以也将考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情意”“新时代”“实施路径”“素质教育”“五育融合”“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等。它们虽然中心性不高,但却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领域经常涉及的问题,对全面把握研究热点和发展研究趋势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热点与讨论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与价值旨归

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核心目标与价值追求研究的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应当包含以下方面:首先,从本源性价值来看,劳动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从事劳动生产无上光荣。其次,从经济性价值来看,劳动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按劳分配正确合理,坐收渔利、少劳多得为人不齿。最后,从教育性价值来看,“生活需劳动开创,人需借劳动培育”,在劳动实践中,应塑造学生良好习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格[5]。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需侧重基本劳动技能训练。有学者指出,为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公民,劳动教育既要关注核心技能的培育和劳动素养的提升,又要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引入丰富多样的生活与职业技能训练[6]。总的来说,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要秉承“全面发展”的理念,跳出“价值观养成为主”还是“技能教育为主”的两极化倾向。首先,确立“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借助课程载体,潜移默化地形塑学生劳动价值观。其次,培育契合时代需求的劳动素养,包含基础性劳动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勤奋、诚实、创新等劳动品质。突破传统劳动教育形式桎梏,在信息化数字劳动时代,灵活融入多种教育形式,开拓教育内容。最后,“培育劳动价值观”和“传授劳动技能”并非对立关系,二者需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深挖劳动育人价值,培育新型劳动人才。

2.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逻辑旨归与课程开发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劳动课程的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不足,课程安排不连贯、不完整,教材内容不承接、不联动,教育方式不科学、不兼容等[7]。如何基于“跨界融合”的逻辑旨归,解决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为什么建设、建设哪些、怎样建设的关键问题,构建系统完善、内外衔接、动态发展的课程体系,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研究者一般从价值层面、认识层面与实践层面三个向度,阐释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旨归和行动策略。

首先,价值层面,明晰课程建设迈向“跨界融合”的发展态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坚持“全面育人”的价值基础和“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8]。既要在实践中探究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积极构建“五育融合”新形式;又要回溯现实社会需求,破除不同课程、学科、学段的现实壁垒,实现多种要素全面调动、深度融合、协调联动。其次,认识层面,重新审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跨界融合的实质。基于“关系性思维”,中小学劳动课程革新的关键在于重塑课程内外之间的多重关系[9]:微观上,破除内设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环境等要素间的多重壁垒,增强劳动课程的内在统一性。中观上,不断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跨界重整的逻辑层次与实践方式。宏观上,立足“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综合考量不同教学阶段的特殊性,将劳动教育熔铸于不同学习阶段。最后,实践层面,重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行动体系。从打造全息育人的课程标准、组建多元参与的课程主体、统整复杂多样的课程资源、拓展开放融合的课程实践、构建生成性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对劳动教育展开统筹规划。

3.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畸变与路径分析

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且收获显著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综合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面临如下问题:被“虚化”为可有可无,形同虚设;被“异化”为技术学习、休闲娱乐和惩罚方式;被“窄化”为其他“四育”的附庸和实践路径。此外,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殊性被“淡化”,专业性劳动教育教师培训被“弱化”,制度规范与长效保障机制建设被“轻视”。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许多现实畸变,究其根源在于施教者已然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实质,将关键目标和一般效用一概而论,值得深思[10]。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通常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探讨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首先,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高效建设需要家庭与学校深度协作。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在于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不可将学习和劳动对立。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劳动形态。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建立学习与劳动的内在关联,将勤奋学习看作是勤劳的表现。另一方面,转变劳动尤其体力劳动与孩子无关的错误认识,自觉探寻科学的家庭劳动教育形式。其次,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发掘榜样力量,在全社会打造崇尚劳动的优良风气。摒弃“炫富”“不劳而获”“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最后,学校要从文化氛围建设、劳动课程设置、教师观念转变等方面着手,构建劳动教育体系[11]:其一,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倘若学校文化系统本身就轻视、弱化、异化劳动教育,缺失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生很难体会到接受劳动教育意义深远。其二,既要保障劳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更要紧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方面。中小学劳动课程在设计之初就应结合各学段的学生特点,充分调动多方知识,将劳动课程打造成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抓手。最后,教师作为施教者必须全面把握劳动教育,既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在保障社会主义性质,推进学生健康人格养成,促进社会革新等方面重若丘山;又要创造性实施劳动教育,推进跨界融合,让劳动课程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学习成效的关键渠道。

(三)研究前沿

1.中小学劳动教育多元培育主体的深度协作机制研究

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不仅受教育活动影响,更受相关实践领域制约。底特里希·本纳认为,合理的社会要求能否借由教育活动被受教育者接受、实践,并非仅受教育因素制约,还受相关实践领域及其复杂的社会关系影响[12]。因此,如何使中小学劳动教育符合教育规律,满足现实需求,达到育人目标,仅靠学校一家独立难支,亟待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多元主体深度协作。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正在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阵地,政府为支撑,鼓励和引导家庭、企业、社会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的教育形式,积极打造“三位一体”协同式育人体系。但在实践环节,多元培育主体之间仍然存在权责不分、内容模糊、沟通不畅、培养过程简单化、培养内容形式化等问题。究其根源,一方面,在思想上倾向于将实施劳动教育归因于学校的责任,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展开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多元主体之间深入沟通不足,对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共育重点、各自职责和协同机制把握不足。因而,将劳动育人与社会需求结合,打造多元协同育人体系,成为亟待深入剖析的热点问题。

2.“人工智能+劳动教育”新型教育培养机制研究

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信息化生产劳动的产生,逐步成为主要的社会劳动形态,且劳动自动化程度、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要求、劳动者的准入门槛等将逐步提高,社会劳动将更具柔性,并突破时空限制,模糊劳动与生活边界[13]。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将“人工智能”运用到中小学劳动教育场景中,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诉求和价值追求等具有内在一致性。将人工智能运用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能够形成叠加效应,促进劳动实践模式创新。例如,根据劳动实践内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和相关软件,打造一体化虚拟教学场景,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参与仿真劳动实践。另一方面,我国“人工智能+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建设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此外,当前信息技术运用多局限于狭义的“智育”范畴,在劳动教育中运用较少,社会上也存在对信息技术运用于“劳育”上是否带来消极影响的质疑。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亟待扎根信息社會丰富的生产实践,开创“AI智能+劳动教育”新路径。

3.动态化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研究

缺乏评价标准引领,教育将如无“帆”之船,既容易迷失方向,又缺乏前进动力。因此,必须建设科学、系统、全面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估体系,既对教育过程有效监控,又对教育成果动态评估:一方面,能够促进学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等对劳动教育实践展开反思与探索,推动劳动教育理念完善、路径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将劳动教育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从细节着手将劳动教育抓严、抓细、抓实。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已在强化目标导引、优化评价内容、关注学段特点、规范评估过程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14],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在于对学生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的培育,难以用量化形式加以定论。基于此,其教育评估体系建设,既不能局限于静态口头或清单式评价,更不能仅仅以结果为导向,而要根据学生行为变化、情感体验等因素的动态发展,以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为中心,以“课程实践”为载体,把关注点集中于教育过程中,开展动态化评估和形成性评估。因此,如何建设系统合理的评估体系,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我国劳动教育改革将迈向全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契合现实需求,认清劳动教育实质,深入挖掘劳动育人价值,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需从以下方面着力展开:

(一)加强自觉性:提升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基本理论的元研究

中小学劳动教育如火如荼地进行,学者们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在研究热潮的背后,仍需加深对劳动教育基本理论的元研究,为劳动实践提供方向指引。研究者还需不断激发研究自觉性和自主性,对中小学劳动实践本身展开再研究,及时回顾、反思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积极发现新问题:其一,“完整理解”新时期强化劳动教育的深远价值。所谓“完整理解”强调,教育工作者既要透过消极现象看到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更要看清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与价值旨归。其二,深度剖析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特质。中小学劳动实践活动必须切合当下劳动形态多样化、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时代特质[15]。如《意见》中提到“服务性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应对这一新型劳动形态变化,加强与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形式的深度融合,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儿童发展实际的教育形式。其三,科学认识劳动和学习二者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积极建立劳动与学习在价值观念和具体内容方面的有机链接,引导孩子明晰文化课学习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同样具备培育良好劳动价值观的作用。

(二)提升前沿性:探寻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中的信息技术支撑效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逐渐塑造出一批新生代“数字化原住民”。他们从小生活在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时代,其劳动教育缺乏广度和深度。加之受应试教育影响,普遍存在忽视、轻视甚至歧视劳动的不良文化心理[16]。如何引导这些“被卷入”信息化社会的“数字原住民”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合格“数字公民”,是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亟待破解的难题。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从“管理”走向“治理”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起着基础性的支撑效用:其一,为顶层设计和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新型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主要围绕“人”的整体性展开,将劳动从“实践途径”的工具性价值上升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性价值。因此,开放性的劳动教育既要依据劳动形态更迭适时调整教育内容,又要根据社会发展适时调整教育政策并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对庞杂数据展开专业处理和分析。其二,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打造协作平台。劳动教育不仅存在于学校,还存在于家庭、社会等不同场域。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三教合力”,难在寻找契合点,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劳动教育形态深度融合。而信息技术能为“三教融合”实施劳动教育创造协作平台,借助“云平台”寻找契合点,推进多元、立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其三,为劳动教育的评估体系变革提供技术助力。智能录播技术、平台采集技术、伴随式收集、云计算等方式,极大拓宽了对学生劳动情况的收集半径和时长,为全面、准确评估劳动教育成效创造契机。其四,为深度探索和推广经验提供技术协助。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色典型、实践探索、课程创新等宣传、推广,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破除阻碍,打造共享合作平台。

(三)深化协同性: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多元主体深度协作机制

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过程中,不仅要包含专家学者、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常规主体,还应将职业院校、企业、事业单位等关键“局外人”纳入研究体系。不断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协同性,既追求研究主体之间密切合作,又强调劳动教育多元主体之间深度协作:其一,做好行政力量助推下“自上而下”的协作。这种协作强调教育行政部门拥有主动权,立足高位进行顶层规划,逐步构建“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借助专家意见将决策意志融入课程建设。因此,需要积极构建以教育专家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等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研究团队,避免中小学劳动教育行政化、低效参与、虚假认同、脱离实际等风险。其二,推动学校内部“自下而上”的协作。学校不但要积极与高校研究团队合作,谋求中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性支持;更要依据现有课程结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科特点等要素,灵活调整和改进课程计划,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其三,寻求“双主体”间“平行推进”式协作。平行推进并非忽视其他关键主体的作用,而强调由“绝对主体”“多主体”向主体“多元化”转变,借助“双主体”驱动带动多元主体参与[17]。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更要探寻多种协作方式,逐步从浅层协作迈向深度合作,从资源供给走向顶层规划,从协助课程开展走向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此外,“双主体”跨界协作更要积极谋求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和家庭的支持,带动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四)强化前瞻性:关注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发展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既担负着全面育人的责任,也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担,研究者们应该从新立场、新内容、新功能、新实践等角度出发,进一步审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其一,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新立场。对处理教育与劳动关系的认识将极大影响劳动教育的立场。以往教育多被熔铸于生产劳动中,忽视了二者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中小学劳动要突破制度囹圄,则需打破“形式”上的结合,从“实质”立场出发,突出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并借助现代科学推动有机融合,促进全面育人[18]。其二,拓展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内容。当前劳动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与技术、知识与价值、信息与文化、时间与空间等劳动要素的耦合空前复杂[19],传统技术型、生产型的劳动教育内容难以应对当下诸多挑战。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坚持发展的内容观,自觉扩容以适应复杂劳动需求。例如,针对青少年过度消费、攀比浪费等问题,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消费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理性消费观。其三,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功能。传统劳动教育对于个人来说,其“工具性”价值突出。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形态复杂多变,劳动教育的“存在性”价值将备受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聚焦学生本质力量对象化后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意义感获取[20],又要积极重塑学生同多元主体之间的丰富關系。更须意识到,新型中小学劳动教育关键目标在于现代审美人格的培育,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发现美、体会美,并积极创造美。其四,开拓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实践。既要依据教育内容变化,推动多种劳动形态有机融合,打造立体、多样的劳动实践体系;又要秉承开放姿态,探究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劳动实践中的创新运用,以承载新时代劳动育人重担。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1-01-12].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EB/OL].(2020-03-26)[2021-01-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3/t20200326_434970.html.

[3]祁占勇,陈鹏,张旸.中国教育政策学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J].教育研究,2016(8):47-56+98.

[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15-07-20)[2021-0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5]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5):9-15+26.

[6]傅添,姜啸.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J].中国德育,2017(10):16-19.

[7]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8]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5-14.

[9]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5-48.

[10]冀晓萍.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17):27-29.

[11]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內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12]底特里希·本纳.普通教育学[M].彭正梅,徐小青,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9.

[13]徐海娇.意义生活的完整性: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1):88-95.

[14]孙会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36(1):29-34.

[15]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16]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40(8):42-50.

[17]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3):57-63.

[18]褚宏启.21世纪劳动教育要有更高立意和站位[J].中小学管理,2019(9):61.

[19]班建武.信息社会劳动形态的变迁与劳动教育的新课题[J].中国德育,2019(2):36-39.

[20]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责任编辑:杨 波 钟昭会)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劳动教育中小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