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活动时空,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2021-11-07 22:35吴国良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小学数学

吴国良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使学生学会思维、锻炼思维、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师应在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时空;思维品质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需要教师灵活多样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活动的品质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基本结束时让学生质疑,那是远远不够的,质疑应贯穿于课堂教学或课外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有的可以由教师指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研究,但更多的问题应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露出不易被人察觉的“破绽”让学生发现,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用心良苦。这里更重要的不是发现问题的答案,而是发现有问题存在其中,发现问题与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样重要。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就得改变那种课堂“权威”的角色。小学生很容易把教师看作课堂的权威,因而把教师当作知识的源泉,由此也抑制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思维的敏锐性。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外在的权威身份,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估计、猜想、探索。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一起讨论或争论,共同分享探索的乐趣。教师不要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坚持要得到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就不会努力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而是尽力去猜想教师头脑中的答案,也就会用近乎“讨好”的语气来回答问题,仿佛在问:“老师,这是您想要的吗?”而教师也无法激发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无法了解学生的思维误区。

二、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但若因此而剥夺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则会得不偿失。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充足的感性材料,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教师不应片面强调教学的快节奏,否则,学生就会疲于追赶教师的思维,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有的学生思维速度较慢,不能与教师同步,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他们就只好不经思考地接受尖子学生或教师的结论,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的惰性——反正跟不上,只好不去想。以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实验为例。这类实验是通过直观的形象和操作让学生获得感知、建立表象,以利于抽象、概括,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操作、直观感知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应安排有充足的时间的一个环节,而且教师在提供给学生直观的形象后,不可急于要求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学生由于感知不充分,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往往以偏概全或者停留于感性认识,不能得出概括性、结论性的认识,实际上错失了思维的良机。因此,教师既要善于捕捉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时机,也要舍得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使教学有张有弛。有时一个问题提出后,开始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逐渐地,有更多的人举手,有的学生举手后又放下……当教学中出现这种情形时,我们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充分地思考。这时的等待绝对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无声的学。同样地,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找其他学生补充或自己和盘托出,要鼓励学生再想一想。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把握两次“停顿”: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的停顿和某一个同学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后的停顿。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或修正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偏差,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正确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三、拓寬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材料训练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足够的空间。这样,其思维活动的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拓宽思维的空间,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在过程中锻炼思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感知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历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不经历过程,而只记住结论,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失去活力。

拓宽思维的空间,必须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挫折、经受锻炼。在学习中,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总会产生矛盾、冲突,教师在教学时,不需要掩盖矛盾,也不需要把问题展示得很清楚,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即使学生的思维遭遇挫折,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相当有利的。高明的教师常“制造”这种认识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教师常引导学生从一些算式的变化中观察得出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在大量的具体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重视学生思维的参与。但是,学生所观察的算式是教师提供的,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所提问题的目标指向过于明确,则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很顺利、轻松,结果得来太容易也就降低了思维训练的强度。究其原因,是教师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所有问题的指向明确,就会“逼”着学生走教师指定的道路。我们不妨改变这种模式,从“被除数÷除数=商”出发,举个别例子说明:改变被除数,商是要变化的;改变除数,商也要变化。但是有的时候,被除数、除数的变化并不能使商发生变化。教师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其中一定有规律,你能把其中的规律找出来吗?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也留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积极探索时,教师也与学生交谈、讨论,但学生始终是思维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学生的思维有冲突,但无拘束。解决冲突、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

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目的在于解放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检验自己的思维。拓宽思维空间体现了教师对教材与学生、教与学的整体把握。

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学习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的时候,才能有高效率。思维也是如此,当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成为学生需要的时候,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有力地促进了人的素质发展,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数学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数学思维,形成人的数学素养,从而使人获得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最重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思维,其意义不仅在于思维能力本身的提高,更在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因为有自主意识才会有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规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更要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维、自由探索,学会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反省自己的思维、匡正自己的思维、补充自己的思维,这也是对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然而,学生往往不会质疑问难。一方面,教师讲得太多,把所有的问题全讲清了;另一方面,学生习惯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意识不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缺少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即使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学生一般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让学生的思维主动些,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给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实际上为学生主动思维创设了条件。除此以外,要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教师还必须努力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并尊重他们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平等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景鱼.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软件:教学,2015(04).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小学数学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