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

2021-11-07 10:41李静华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李静华

摘  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和困难,在经济全球化之后,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难题,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在大学生心理课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本文立足于“大思政”教育背景,对现阶段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了一点建議,希望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心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6-0073-03

在我国高校新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之后,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促进大学生心理课程的建设就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即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大思政”教育理念

“大思政”指的是高校在进行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时,利用校内外更多的资源开展教育工作,将针对学生进行的思政教育工作纳入教学体系中,使学生的思政能力及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为主,教师通过教学与学生成长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与思想观。高校要想全面落实“大思政”教育活动,需要校内全部教职工都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以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宿管等与学生常接触的人员为主,对学生展开较为全面的思政教育工作[1]。

二、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一定专业课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非专业知识技能,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都可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得到提升。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心理问题,主要在于大学生心理严重失衡,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来,大学生创业率和就业率稳步增长,但这些增长并没有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有些单位尝试着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但依然没有改变现状。因此,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也相当困难,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由校园到社会的变化。

三、“大思政”下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们合理的心理观念

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奉行利己主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全大局和集体,生活物质化,只考虑金钱不考虑利弊。从根本上看,大学生们主观上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并不真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和规范。高校应合理引导大学生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良好、积极的观念传递给他们,最终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奋斗目标。学生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用这些行为规范和理想信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完成学习目标[2]。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

大学生们的专业课学习与一定的心理素质紧密相连,所以,培养创业者的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情况来看,有些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时,心理素质不行,表现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旦理想与现实有出入,他们就会倍感自卑与焦虑。有的大学生过分担忧自己能否学会知识,或者创业能否成功,一旦失业或者创业不成功就出现意志消沉、心神不宁等心理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好造成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强其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学生无目标无方向的状态,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进一步消除学生的自卑、依赖等心理,避免有些大学生出现人格障碍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坚强、独立、自信、顽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以学业为前提,专业课成绩才能直线上升[3]。

四、“大思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效措施

(一)课程内容体系

“大思政”教育展现出主动性与预防性的特征,完美推动了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被动性与矫正性转变为主动性与预防性,集中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4]。高校要利用“大思政”教育平台,充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发展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囊括心理健康基本常识,比如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咨询、心理困惑、异常心理现象等;第二,需囊括理解与发展自我的内容,比如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第三,需囊括有关大学生心理调整能力提升的专题讨论,比如情绪管控、人际交往、生命教育等话题。

(二)实践教学建设

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传授不应局限于教室内,要让大学生投入到更加广阔的实践领域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可将在活动中学习与掌握的心理健康常识,用来处理实践生活中遭遇的难题,进一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此外,大学生也可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协会的心理志愿者服务、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自我心理素质。

(三)教学资源创建

“大思政”教育的出发点是教材,然而又打破了指定教材的界限,注重教材当中的疑难点,且结合当前社会热议话题来展开教学内容,伴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先进教育科技方法被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如多媒体、微信、微博等常见方式,可提高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课外延展。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务必总结经验教训,创建各种教学资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务必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采购先进的教学设施,大力投入智慧讲堂创建;教师队伍应实施教学变革,探讨不但能完成素养与能力培育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创建迎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课程体系,积极拟定教学大纲,设计形式多样的课件,全力借助互联网资源,主动制作微课与慕课,尽量借助校园智慧课堂推送的教学材料与作业,展开课堂互动交流,形成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从而丰富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思政”教育主张教育方法多样化,重点以理论、舆论、情操、作品来教育大学生,进而改变其内心世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也是辅导者;而大学生作为实践的行动者,需要通过自身实践行动来改变自我内心世界,以自我能动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成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突出能力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任务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

(五)课程考核评估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需将大学生处置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关键点。基于此,考核标准需设定为是否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把平时课程表现与考查成绩所占比例大体按6:4设定,重点关注过程性评估,把大学生日常课堂展现当作考核关键点;考查内容把知识、能力与素养考核相结合,重点关注大学生能力提高与素养培育。

五、基于“大思政”而提出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路径

(一)思政主渠道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首先,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需要不断提高,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想法的基础上,才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思政教育。并且,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能够提出较为科学的学生教育方案,实现严谨化的思政教学[5]。

其次,高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提升学生知识素养、文化素养、思想高度的有力方式。因此,思政辅导员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辅导员要与学生做朋友,可通过组织与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在融入学生群体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实践。

最后,对于面向校内大学生开展的行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加方便管理教育信息,院校内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库。信息库的作用是保存学生的信息,并能够对学生的信息起到保护与保密作用。只有身份得到认证的教职工才可以查阅信息库,提高资料的安全性。

(二)课堂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将任课教师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结合“大思政”教育理念,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一定的授课重点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为了提高任课教师的心理教学技能,学校还可以通过给予这些任课教师专业培训来提高其专业技能,帮助教师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学。

其次,拉进与学生的距离。任课教师需要尽可能地提前到达教室和推迟离开教室,将这些时间用到与学生相处上,在课余时间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教师在拉近自身与学生的距离中,还需要打破教师身份的限制,使自己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实现心灵上的交流。

最后,改变教学模式。大学任课教师在上课模式上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大多数教师会结合课本,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当前阶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厌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在展开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找到属于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宿舍管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首先,发展“以人为本”的宿管模式。比如,我国高校的宿管模式基本以轻服务为中心,因此,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除了在学习方面给予学生较大的关注以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高校宿舍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善,通过践行“以人为本”的方式实现人性化宿舍管理[6]。

其次,丰富宿舍文化。宿管工作人员,是大学生在生活中的教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都在宿管工作人员管理范围内。因此,宿管工作人员在进行宿舍管理与学生生活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管理范围,改变管理模式,将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实现对学生生活的科学化管理。例如,宿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喜好与专业课程开展一些绘画比赛、书法比赛、诗词创作比赛、数学竞赛等赛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在宿舍区内,还可以增设一些自习室,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并由宿管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在服务学生的同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最后,建立学生心理服务中心。高校可以组织班级心理委员参加宿舍心理服务中心管理员的评选,让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服务工作,全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六、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使其树立明确的专业课学习方向,提高大学生们的专业课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我国大学生实现更好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王帅. 大课程观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程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3):267-268.

[2] 顾海星. “大思政”格局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1):116-117.

[3] 张志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 知识经济,2019(08):169.

[4] 張学浪. “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探索[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07):62-65+72.

[5] 罗美琪. “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路径探究[J]. 数码设计,2018,7(15):58.

[6] 杨磊.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 智库时代,2019(37):85.

(荐稿人:王丹,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