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高 阳, 关绍义
北部战区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辽宁 沈阳 110016
高血压肾病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基本病理特征是肾动脉硬化伴肾实质损害,会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终末期肾病[1]。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出血风险增加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本研究旨在观察高血压肾病患者血小板指标的变化,为预防出血风险增加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2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A组)和173例高血压肾病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近30 d内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B组符合高血压肾病诊断标准[3-4]。A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3.5±7.3)岁。B组中,男性97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65.1±8.9)岁;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85例,CKD 4期57例,CKD 5期31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外周静脉血0.5 ml,置于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的抗凝管中,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的测定。
2.1 A组和B组患者血小板指标比较 B组PLT、MPV、PDW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组和B组患者血小板指标比较
2.2 A组和不同分期B组患者血小板指标比较 B组PLT、MPV、PDW均低于A组,且随着CKD临床分期加重,PLT、MPV、PDW降低愈加显著(P<0.05)。见表2。
表2 A组和不同分期B组患者血小板指标比较
高血压肾病是一种由慢性高血压导致肾损害的临床疾病[2]。肾病理改变是渐进性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要特征,其次是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其纤维化程度与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程度有关[1]。长期肾损害可导致贫血、内皮功能障碍、全身炎症、营养不良、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等。CKD患者出血风险增加是临床医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表现为瘀斑或紫癜、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5]。血小板功能异常是出血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肾病是CKD的一种临床类型,其导致患者出血倾向的发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情况下,B组PLT、MPV、PDW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CKD临床分期加重,PLT、MPV、PDW降低愈加显著(P<0.05)。PLT是反映血小板总体含量的指标;MPV是反映血小板活性的指标,MPV越高表明血小板活性越好;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差异程度的指标[6-15]。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16]一致。因此,PLT、MPV、PDW降低可能是高血压肾病患者出血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监测高血压肾病患者血小板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纠正出血风险,提高患者长期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