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管理因时施护法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1-06 09:29吴海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溶栓康复训练神经功能

吴海英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度最高的脑卒中类型,以四早(早诊断与早治疗、早康复与早预防)为基本疾控原则[1],早期静脉溶栓是早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争取于起病后短时间内完成堵塞血管的疏通再塑,在急性脑梗死生命挽救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受益于静脉溶栓治疗而得以幸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仍可能承受多种功能障碍后遗症伤害侵扰,生活品质大受负面影响[2]。早期科学康复锻炼对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者而言具备致残率大幅下降、再梗死有效预防的积极效应[3],如何提高早期康复锻炼活动见效度值得探讨。本研究尝试采用康复管理因时施护法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施加干预,效果较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1—12月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成功行静脉溶栓治疗,知情同意。排除条件:肝肾心肺严重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拒绝参与。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65±10.52岁。观察组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42±10.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入院后顺利完成超早期溶栓治疗,接受生命指征监测、血压观察与管理、意识肌力观察、饮食管理、心理安抚,由责任护士就康复训练意义与方式进行宣讲,依护理对象自主意愿开展康复训练,健康指导等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接受康复管理因时施护法干预,具体实施方式为:

(1)溶栓治疗后24 h内:术侧下肢制动24 h绝对卧床,由护士为护理对象行肢体与关节姿势的正确摆放,使其全身诸关节处于正确功能位,仰卧位时将软枕垫于双膝下使髋膝关节呈微屈状,足部置于背曲位规避足下垂风险,双上肢以交叉方式置于胸前并维持于轻度外旋外展状态,侧卧位休养时于双膝间垫以软枕、背后垫以枕头以维持护理对象处于躯体平衡状态,每2 h行体位更替变化1次以规避肢体遭受过度受压限制,施行四肢肌肉按摩操作以实现肌张力维系、关节僵硬预防之效,以热冷毛巾实施交替式湿敷以刺激肌肉收缩功能,每次行被动锻炼20~30 min,每日2~3次。

(2)溶栓治疗后24~48 h内:责任护士协同康复医师教会护理对象以健肢带动患肢行伸肘、握拳、上举、翻身及空中抓物训练,指导护理对象开展踝关节屈曲背伸及旋转等训练活动并渐次过渡至下肢直腿抬高训练活动,以护理对象具体实际状况为据行运动强度逐步式递增,每日康复训练次数为4~6次,每次15~30 min。强化心理症结疏导与认知管理,强调早期功能锻炼活动所具备的脑血运促循环、肌萎缩及肢体畸形预防之效,严格遵照循序渐进、个性化康复原则推进康复过程,规避训练时长过长、强度过大等不良康复训练行为。

(3)溶栓治疗后48 h~7 d:指导患者启动坐位平衡训练活动,先行助力患者取半坐卧位,每次床头抬高 15°,待患者完全适应后,逐渐延长坐位时间直至独立坐位,注意以被子置于背后做支撑,专人陪同坐位训练过程严防摔倒事件,适应床上坐位后启动下床锻炼程序,患者先坐于床沿将足部平置于地面,使髋部与腿部呈直角,完全适应后再循序渐进地完成协助坐床旁椅至自主坐床椅过渡过程,坐位获完全适应后再向独自站立过渡,指导患者开展跨步、跨门槛、楼梯上下等活动以实现平衡性锻炼,此后依病情进展助力患者完成行走、下肢负重锻炼等活动,需有专人安全陪同严防摔倒。每日锻炼3~4次,每次10~20 min。

(4)溶栓治疗后7~15 d:大力推进自主能力训练活动,护士鼓励患者尝试努力完成日常基本活动,尽可能使用患手完成洗漱与进食、如厕与梳头等活动以便对患肢灵活度进行锻炼,存在语言障碍者,以图片、多媒体工具及手势等为工具行言语康复训练,自单音渐次过渡至复杂句型发音训练。

(5)出院前2 d:护士引领患者对院外日常生活活动项目进行模拟训练,专人安全陪同,授予应急处置知识技能,指导患方提升保护意识严防外伤意外,教会患者自我按摩技术以促血运循环及主动活动技能的发展。

1.3 评价标准

(1)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对两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者行相应测评,含八项测评指标,分别为面瘫与言语、意识与步行能力、水平凝视与手肌力、下肢与下肢肌力,总分值范畴在0~45分,分值愈高提示该急性脑梗死者神经功能缺损度愈高。

(2)Barthel指数[4]:工具对两组行10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测评,总分值范畴在0~100分,分值愈高提示该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者日常生活能力愈佳。

(3)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出院后随访3个月,统计比较两组的溶栓治疗后脑出血、脑栓塞及脑梗死再发等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Nl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

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者干预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

2.2 两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3.1 康复管理因时施护法有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度、促升生活活动能力水准

超早期溶栓治疗、早期康复锻炼等已成为急性脑梗死者首要的治疗与康复选择[5],早期康复锻炼在促成脑梗死病灶侧支循环的构建、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度、加速血运控制血小板聚集防范再梗死等方面积极效应明显。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康复锻炼活动的启动与推进存在时间相宜性要求,过早过迟锻炼或锻炼内容不合宜皆存在康复低效与康复安全问题。本研究将康复管理因时施护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之中,分别于溶栓后的五个连续性时间节点内开展与推进差异化的康复锻炼内容,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各期康复训练特点及需求相符度较高,既可规避盲目过早过强康复训练所带来的安全风险,亦避免了延迟康复训练所致的康复黄金时段错失可能,高度兼顾时间护理特点与个性化康复诉求[6],最大化发挥科学适时早期康复锻炼活动所具备的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改善效应,提升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水准,如表1所示,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者干预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康复管理因时施护法有助于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急性脑梗死病例存在不可逆性中枢神经元损伤可能性,超早期溶栓治疗可一定程度上阻断上述可能性,防范发病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升级加剧[7]。康复管理因时施护法的实施,早期开展、计划性按序推进被动按摩-主动活动四肢-下床行走-独立基本活动等康复锻炼,以符合护理对象神经生理恢复进程的多元化康复锻炼方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运动通路神经元的兴奋性刺激,强有力促成神经侧支循环/神经轴突联系的成功构建[8],可实现较好的大脑半球功能重组代偿效应,使发病者受损脑神经功能得以实质性康复[9],加速机体血运降低血栓成形风险,发挥积极的溶栓后脑血管再发事件防范效应,表2所示,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于起苹等[10]取得了一致性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溶栓康复训练神经功能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