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 谭允宁 柯婧姝 何清泉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过敏性哮喘(allergic asthma,AS)均是气道黏膜炎症性疾病,有“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概念[1],国内2010年3~14岁儿童哮喘发病率为3.02%[2],2011年6~13岁儿童AR的平均发病率为9.8%[3],研究显示哮喘在AR患者中发生率可达40%,而AR在哮喘患者中发生率可高达30%-80%[4]。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动,AR及AS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还在不断增长。WHO对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建议采取“四位一体”联合方案[5],即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ASIT)和患者教育。其中,ASIT被认为是唯一有可能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式[6]。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含服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本文回顾性分析SCIT和SLIT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停药2年后的长期疗效,并对两种免疫治疗方法作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收集整理了2012年1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并完成5年随访观察的98例5~13岁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免疫治疗的给药途径分为SCIT组和SLIT组,每组各49例患者完成治疗且档案资料完整,所有患儿均接受3年治疗并停药2年观察。SCIT组男性3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8.71±2.56岁;SLIT组男性3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8.49±3.38岁;两组患儿在男女比例(χ2=0.96,P>0.05)和年龄(T=-0.64,P>0.05)上无统计学差异。
入组标准:①诊断均参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7]和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8];②粉尘螨和户尘螨检查均为阳性(血清特异性IgE>0.70kUA/L,2级以上),合并/不合并其他过敏原,且尘螨为主要过敏原(筛查了粉尘螨、户尘螨、狗毛、猫毛、蟑螂、霉菌、梧桐花粉、棉絮8种吸入性过敏原);③患者均为非急性发作期的轻-中度哮喘。
排除标准:①患者的FEV1<70%或者有中重度持续、未控制哮喘;②正在应用ACE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药物的患者;③随访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使用屋尘螨变应原制剂(Alutard SQ,ALK公司,丹麦)进行SCIT,治疗分为剂量递增期和剂量维持期。在上臂远端1/3处进行皮下注射,递增期每周注射1次,递增方案如下:20、40、80、200、400、800、2000、4000、8000、10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 SQ-U,共计15周;从第17周开始进入维持剂量,使用剂量100000 SQ-U注射一次(1ml),每隔4周注射一次直至疗程结束。疗程3年。
SLIT采用粉尘螨滴剂(畅迪,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1~4号进行,治疗分为剂量递增期和维持期。递增期治疗方案为第1、2、3周分别使用粉尘螨滴剂1、2、3号,第1~7天分别按1、2、3、4、6、8、10滴顺序递增;第4周进入治疗维持期,使用滴剂4号,每次3滴/天,直到疗程结束。疗程3年。
记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3年以及停药2年时哮喘日间症状评分(Daytime Asthma Symptom Scores,DASS)、哮喘夜间症状评分(Nighttime Asthma Symptom Scores,NASS)、鼻炎的症状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TNSS)、哮喘药物评分(Total Asthma Medication Score,TAMS)、鼻炎药物评分(Total Rhinitis Medication Score,TRMS)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v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
哮喘症状评分[9]:①日间症状评分:5分,症状严重,以至受试者不能工作及正常生活;4分,1天中较多时间症状较重,对工作和生活有影响;3分,1天中较多时间有轻微症状,但对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2分,2次或2次以上很短症状;1分,少许症状,持续很短;0分,无症状。②夜间症状评分:4分,晚上不能入睡;3分,醒来多次;2分,醒来2次,包括早醒;1分,醒来1次或早醒;0分,无症状。
鼻炎症状评分[10]:流涕:3分,≥10次;2分,5~9个;1分,≤4次;0分,无症状(每日擤鼻次数)。鼻痒:3分,蚁行感,难以忍受;2分,蚁行感,但可忍受;1分,间断鼻痒;0分,无症状。喷嚏:3分,≥11个;2分,6~10个;1分,3~5个;0分,一次连续喷嚏个数<3个。鼻塞:3分,几乎全天用口呼吸;2分,间歇或交互性;1分,有意识吸气;0分,无症状。四个鼻部症状评分之和为症状总评分。
药物评分标准[10]如下:口服、鼻用抗组胺药计1分,抗白三烯药物1分,支气管扩张药计1分;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或鼻用)计2分,口服糖皮质激素计3分,支气管扩张药物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计3分,累计总分即为药物评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值±标准差(±s)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25分位;75分位](M[Q1;Q2])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t U;组内比较均采用多个相关样本的Firedman非参数检验,组内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在治疗1、2、3年和停药2年后,SCIT和SLIT两组患儿的DASS、NASS和TNSS均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1年相比,SCIT组患儿的DASS、NASS在治疗2年后进一步持续改善(t值分别为3.77、4.09,P<0.05);与治疗2年比,治疗3年后仅DASS进一步降低(t值=3.93,P<0.05)。与治疗1年比,SLIT组患儿治疗2年后TNSS持续改善(t值=3.71,P<0.05);与治疗2年比,治疗3年后DASS进一步显著降低(t值=4.12,P<0.05)。与治疗3年后相比,两组患儿的DASS、NASS和TNSS在停药2年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基线时,两组患儿间的DASS、NASS和TNSS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1年后,SLIT组的DASS显著低于SCIT组,而SCIT组患儿的TNSS明显更低(P<0.05);在治疗2、3年和停药2年后,两组间的DASS、NASS和TNSS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SCIT和SLIT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M[Q1;Q2])
与基线相比,在治疗1、2、3年和停药2年后,SCIT和SLIT两组患儿的TAMS和TRMS均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3年后相比,两组患儿的TAMS和TRMS在停药2年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基线时,SLIT组患儿的TAMS显著低于SCIT组的(P<0.05),两组间的TRMS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2、3年和停药2年后,两组患儿间的TAMS和TRMS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SCIT和SLIT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药物评分比较(分,M[Q1;Q2])
与基线相比,在治疗1、2、3年和停药2年后,SCIT和SLIT两组患儿的FEV1均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1年相比,两组患儿的FEV1进一步明显改善(q值分别为-4.61、-4.79,P<0.05)。
两组患者在基线和治疗1年时,SCIT组患儿的FEV1显著高于SLIT组的(P<0.05);治疗2、3年和停药2年后,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SCIT和SLIT两组患儿治疗前后FEV1比较(M[Q1;Q2])
目前有很多针对过敏性症状控制的安全且经济的药物,但是很多患儿的症状并不能得到很充分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单纯的对症药物治疗并不能改变过敏性疾病的进程,而且只要症状存在,药物就必须长期反复的使用,而这通常是伴随终生的。ASIT治疗是一种对因疗法,作用于人体的免疫机制进而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特异性免疫治疗可诱导前体细胞(Th0)向Th1细胞和Treg偏移,而Treg也具有促进Th0向Th1细胞分化和抑制Th0向Th2细胞分化的作用,从而调节Th1/Th2的平衡[11]。同时,大量募集的Treg细胞能够产生IL-10和TGF-β这两种细胞因子,可促进sIgG4等阻断性抗体的产生,最终产生免疫耐受[12,13]。免疫耐受的产生意味着疾病被修饰,疾病修饰的主要临床体现在完成特异性免疫治疗和/或疾病预防后能够达到长期的症状缓解,其作用还包括预防现有症状的加重、预防儿童过敏性鼻炎发展成为哮喘[6]、还可以预防产生新的过敏[14,15]。
在最新的过敏症免疫治疗国际共识[16]中明确指出ASIT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治疗作用已毫无争议。SCIT作为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伴随ASIT而诞生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应用历史,SCIT吸收效果良好,其疗效在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患者中被广泛评估。很多研究总结出SCIT显著改善哮喘症状以及减少对症药物的使用,具有好的疗效[17,18]。本研究中49例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儿在SCIT治疗后哮喘和鼻炎的症状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而且随着治疗疗程的延长疗效进一步得到巩固,抗过敏药物的使用明显减少,肺功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与国内吴少皎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SLIT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倡的、近20年来最受关注的ASIT给药途径,推荐SLIT为“可替代传统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方法”[5]。在最新的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关于SLIT的2013年意见书[6]中不仅肯定了SLI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指出在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治疗策略中,SLIT应作为初始、早期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且其应用不需以药物治疗失败为前提。SLIT在中国已应用十余年,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它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临床疗效[20,22]。同样,本研究中49例SLIT组患儿在治疗3年后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对症药物减少,肺功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比对症药物,ASIT不仅具有治疗作用,同时还有长期疗效。但由于长期疗效研究的时间跨度较长、难度较大,国内关于SCIT和SLIT治疗变应性哮喘和鼻炎长期疗效的研究报道较少。黄贇等[23]对56例5~12岁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30个月的标准化SCIT治疗,发现患儿的哮喘、鼻炎症状明显减轻,用药减少,VAS评分降低,在停止治疗后的6年仍能维持长期疗效。田曼等[24]通过观察80例轻-中度过敏性哮喘患者SLIT 治疗2年、停止SLIT后1年的症状、用药情况发现,SLIT疗效在停止治疗1年后仍能维持。本研究患儿接受3年SCIT或者SLIT治疗,在终止治疗2年后,与治疗3年后相比,SCIT和SLIT组患者的DASS、NASS、TNSS、TAMS、TRMS和FEV1差异均不显著(P>0.05)。SCIT和SLIT治疗都能使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儿获得5年以上的长期疗效。
近年来关于SCIT和SLIT临床研究的文献较多,然而关于SCIT与SLIT疗效直接比较的研究很少,且周期短、样本量小。Eifan等[25]发现儿童尘螨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采用SCIT或SLIT(各16例)治疗1年,两者疗效无差异。朱亮等[26]发现尘螨过敏的中一重度持续性AR患者采用SCIT或SLIT进行2年特异性免疫治疗均能获得良好效果,且两种治疗方式的总体疗效未见明显差别。一项荟萃分析结果亦显示[27]:SCIT和SLIT治疗在改善鼻部症状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发现在SCIT和SLIT治疗2、3年和停药2年后,两组间的DASS、NASS、TNSS、TAMS、TRMS和FEV1差异均不显著,显示可见对于尘螨致敏的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儿,两种免疫治疗的疗效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