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如何寻找排列规律

2021-11-05 04:56褚克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规律

褚克艳

[摘 要]对于某些操作性强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无师自通,教师的作用看似不大,殊不知,这正是教师转换角色、转变职能的时机。教师要深入辨析学生对某些知识是否已经彻底弄懂,从而适当点拨。

[关键词]规律;排列;基本循环组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9-0035-02

在观摩公开课“寻找排列规律”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位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都驾轻就熟,每位学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学得非常透彻扎实。笔者曾大胆设想:这节课倘若教师“无为而治”,学生单凭自学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对于一些简单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吗?由此,笔者进行了一次测试。测试使用的题目来源于课本中的“练一练”(如下所示)。测试时间限定为6分钟,测试对象为五年级某班学生,学生当堂做完所有题目,笔者亲自督考,待学生答题完毕后当场收卷。

根据一定的规律,推测出每组第32个图案是什么,并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里。

结果令人喜出望外:全班44名学生中,共有38人做对了这3道测试题,约占全班人数的86.4%。而且他们采用的方法均是除法求余,先找出基础循环组,数出其含有各种图案的数量,然后用32除以这个基本组的图形数量,所得余数是几,就是基本循环组中的第几个图形。大家都很聪明,没有费劲地去一个个画图。然而仍有6人做错了,约占全班被测人数的13.6%。这6人其实只错了一道题,其中3人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只是最后的计算结果出现错误,有1人则是粗心大意出错,其余2人则是一窍不通,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哪个图形出现的次数多,要填的图形就是哪个。整体来看,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无师自通。

一、调低测试年级带来的收获

笔者再次大胆设想:如果将这些题拿来测试四年级的学生,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于是,笔者用同一套试题来考查四年级学生,样本容量为一个班,得出的结果与五年级的惊人的相似。笔者又想:如果用這套题来考查三年级学生,结果又会怎样呢?于是,笔者再次在三年级测试同一套测评卷,得到如下结果:全班48名学生中,有37人做对,约占全班人数的77.1%。其中,采用除法求余算术方法的有29人,约占全班人数的60.4%;按照排列规则和次序,一个一个将32个图案依次画出的有8人,约占全班人数的16.7%。而做错的有11人,约占全班人数的22.9%。其中,只做错1题的有9人,约占全班人数的18.8%;做错2题的有2人,约占全班人数的4.2%。在采用的解题策略上,有12人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一一画图的方法,这样做的人占到全班人数的25%,其中有5人做错6题;采用除法求余法的有36人,占答题总人数的75%,其中有7人尽管列出了正确的算式,但却功亏一篑,不知道余数对应基本循环组中的第几个图案。

二、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对于“寻找排列规律”,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接触较多,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和认知表象,如每天的作息时间表、每周的课表、列车时刻表等。加之在以前的一些学习中对找规律也有所涉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找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有了自己的心得和秘诀。因此,这些学生在“寻找规律”时,能够眼疾手快地发现规律,并能准确无误地运用规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找规律方面则稍欠火候,能力薄弱。一些学生模模糊糊感到有规律,但是很朦胧,也很迷糊,受年龄和经验“拖后腿”,他们尚未找到简明的解题之法,对除法的意义还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更遑论运用自如、融会贯通。不少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局限在形象思维层面,必须亲眼看到才能得出答案,缺乏想象推理能力,无法抽象、整体、变化地看待问题,只能逐个推演出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在三年级编排“寻找排列规律”较为合适。如此安排可以把学生的生长点卡在最近发展区,趁机发展学生的推理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为三年级学生已学过除法的意义,对除法运算也能做到熟能生巧,算法和技巧都具备一定的根底,此时教学“寻找排列规律”正当时,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除法的概念,还能让学生初步尝试数学建模的滋味,让学生见识到数形结合的魅力。一个图案排列问题完全转化成算术计算问题,这个规律完全可以用数字代表,进而尝试找规律。笔者还认为,“寻找排列规律”甚至可以提前至“植树问题”前,因为“植树问题”中蕴含的规律比“寻找排列规律”蕴含的规律更加复杂,更难以掌握。先教学“寻找排列规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算术方法来推算和揭示图形排列规律,而且能让“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对应关系变得更加明朗,有利于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推断加1还是减1。

三、改进教学的几个建议

1.要切实重视“找”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感受规律,揣摩其中规律。根据问卷调查反馈,一些学生根本没有找到基本循环组,而是看题目中出现几个图案,就把它定为一个周期。例如,把题(1)中所展示的9个图案定为一个基本循环组,把题(2)中所展示的8个图案定为一个基本循环组……这警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实事求是地琢磨出其中的规律,准确无误地找到基本循环组;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表达,反复比照和核对,精准锁定基本循环组。教师还要学会变通处理,如在题(1)中的第9个图形后添加1个“△”和1个“○”,让学生重新寻找基本循环组,以训练学生对规律变化的辨别力。

2.要及时渗透转化思想。调查发现,一些学生执拗地坚持画图法,笔者认为这是转化思想渗透不足所致。教师要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动机和热情,促使学生多方寻找图形排列中蕴含的规律。如上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按照各组图案的排列规律,分别画出每组的第132、320个图案。在学生犯难时,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进行转化,将困难、生疏、棘手的问题转化为容易、熟悉、顺手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转化法的巨大魅力,从而愿意学习和运用转化思想去解决问题。

3.要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根据测评结果可以看出,面对上述问题,有的学生深陷于画图法无法自拔,原地打转;有的学生先画图,发现此路不通,于是改用除法求余法;有的学生一开始就用除法计算……对于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加以利用,集中展示评议,稳健有序地从复杂走向简单、从具体走向抽象、从特殊走向一般,从图示法到算术法,不断突出数量关系的主导性,引导学生逐步建立一个除数为定值的除法求余数学模型,从而用余数来确定图案的排列,把思考和推理升华到高级形态。

4.要让学生体悟到一一对应思想。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明知该用除法计算,也确实求出了余数,也隐隐约约感到余数与图案顺序有关,但就是卡在了最后一步:余数是数字,如何确定图形形状?这告诉教师学生还没有察觉到“寻找排列规律”中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寻找基本循环组至关重要,各个基本循环组里排序相同的图案都一样,它们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而余数正好指向基本循环组中的某个图形。教师还可以将图案的排列方向由横向改为纵向。

如题(3)中的图形改变摆放方向:

这样,学生容易发现:除法运算的商表示整组数,余数是几,就表示多出几个图案,其中最后一个图案就是对应循环组的第几个图案,没有余数就对应着最后一个循环组完结。

总之,查清学情,以学定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规律
由简入繁 寻找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发现规律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观察比较 寻找规律
先找规律再解答
找出规律
巧解规律
掌握规律,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