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认知目标中“理解”的含义

2021-11-05 11:12孙喜和陈昌福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飞盘理解动作

孙喜和 陈昌福

编者按:《案例研析》总第44期的话题研讨过程中,参与研讨的教师们一致认为,学生需通过概念认识、形象性认识,再到身体感知,并不断强化练习,才能掌握技能。为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本期在总第44期话题研讨的基础上,探讨了“技术动作的认知方法”。本期特邀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带领一线教师进一步探讨技术动作的认知方法。通过讨论,革新了教师们对技术动作认知方法的认识,更全面地掌握将“概念知”转化为“身体知”的方法,以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参与话题网址: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75)。

布鲁姆认知目标6个层次中的第二个层次是“理解”,本文标题中第一个“理解”是本人理解的意思,是指对认知目标的“理解”概念的理解,标题中的第二个“理解”则是布鲁姆认知目标第二层次规定的“理解”的意思。

最近,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多次参加中学体育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也从网络上观看了许多直播评比课,整体感觉教师们对课的驾驭能力较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但细细品味这些教学时,却有这样的疑问:教师能够较好地驾驭课堂就是“教学”吗?“教”难道是“教学”的典型特征吗?

笔者6月初在杭州与一位特级教师交谈时,听到他提出的“项目化教学”概念,他认为“小单元”或“单元”化的教学割裂了项目的整体特征,应该按照项目的构成进行教学。这让笔者想起美国体育教育家西登托普的“大单元制教学模式”。他强调的是“让每个人都动起来”,并成为懂运动、会运动、有修养的运动人。再结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核心素养(健康行为、运动技能、体育品德)教育下的模块教学进行细致思考,便可以对上述说法做出解释,这就是每个人对体育教学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分歧的关键点在于看重什么。如,西登托普看重的是培养“懂运动、会运动、有修养的运动人”,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看重的是培养具有“健康行为、运动技能、体育品德”的人,那位特级教师看重的是项目化整体特征。这就回到了对体育(运动)的理解这个问题,站在什么样的育人理念上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观,也就会有对应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笔者不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讨,只是提出这个问题,并以此为引子,提出不同的认知会有不同的行为对应方式这个问题。本文的关键点是思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如何“理解”运动,进而将这种“理解”变成可感知的运动,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成为可能。

一、对案例一的思考:动作的“理解”

有关健康知识、运动常识、保健卫生、体育知识等与其他学科无本质差别的学习,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侧重于对操作性(身体活动性教学,或者说专指术科教学,也就是一般的体育课教学)知识“理解”的解释。以下是4vs4飞盘比赛前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比赛的重点在于拥有长时间控制飞盘的能力。

教师:比赛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尽可能长地将飞盘控制在己方的手里。

教师:如何才可能做到?

学生:传给同伴。

教师: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

学生:拉开空间,寻找传给同伴的机会。

教师:如何做呢?

学生:通过假动作或其他动作躲避防守。

教师:你们做到了吗?

学生:还没有做到。

教师: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跑出空位,并准备接好飞盘。

上面的对话非常清晰地表明项目的特征就是拥有足够时间支配飞盘,但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点还远不能解决支配飞盘能力的提升问题,学生想做到还需要具备跑的能力、观察能力、动作运用能力、协调同伴关系等诸多能力,并拥有配合意识、跑位意识、同伴意识、对手意识等诸多意识。换句话说,控制飞盘本身并不是“理解”了就能做到,还需要更多的能力和意识共同作用,才可能将“理解”的内容变为可能的行为。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上述案例就是最典型的方式——问答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强化了教学目的,也明确了要教授的内容,学生也清楚地知道了要做什么等问题,此类方法还有观察、讲解示范等,其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一个“知识”或“道理”。但对于操作技能来说,只明白一个“知识”或“道理”还远远不够,因为学生只有“做到”了,才算真正“知道”“理解”了这个动作或技术。

如,教学中经常能够看到教师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其指向却是提高学习兴趣、兴奋性、注意力等方面,而未对游戏、比赛进行更多的解释和说明,造成教學活动场面很热闹,但对学生提升比赛能力等关键问题却没有解决。

“如果‘老鹰捉小鸡作为幼儿园或小学的躲闪练习,那么绝无问题,因为其追求的是趣味性和灵活性等特征。但是,高中生的‘老鹰捉小鸡,就需要实现各个项目的实质性的突破和盯人问题,再深入思考则是进攻和防守的问题。如,一名体育解说员在转播NBA比赛时说道,在球场上各队防守库里时就像‘老鹰捉小鸡。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这样的关联和思考,才可以看到动作的意义和本质。”[2]推而广之,游戏(比赛)能力的提升应该建立在运动学习的基础上,这些活动应该具有自身的策略与重点,具备发展性特征,并体现出它的应用性原理(比赛中的变化准则)。这样学生才会在“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实践将理解的技战术内容形成完成运动技能的实践力,保证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仍以球类项目的教学为例继续说明“理解”的作用和意义。一般情况下,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动作”或“技术”,如双手胸前传球动作或传球技术,都属于静态环境或非真实体验的动作或技术,在真实比赛(游戏)环境下,学生基本不能在比赛(游戏)中对各种场景做出恰当的运用或反应,造成“知道”(理解)它的作用和动作方式,但却不会“做”的现象。因此,重视对场境下知识运用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一种动作或技术可能的场境状态的具象化是“理解”的关键,也就是对这种场境的内在关联的“理解”非常重要。

动作或技术学习还只是运动学习的初级阶段,更深入的技战术运用才是运动学习的深化的需要,如果简单的变化都无法“做到”,则实际上还是没有“理解”动作或只是从知识上理解了动作,没有从身体上“理解”动作。

二、对案例二的思考:身体的“理解”

笔者主张不只是让学生“理解”动作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而是更多关注“会做”動作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让身体能够“理解”动作是怎么完成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理解”动作的方式到底是什么。对于网球正手击球的动作理解(图1),在教授网球正手击球时,教师注重的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动作形成时的身体感受,这种感受本质上是身体对动作的“理解”。

图1中的步骤1至步骤3虽然表现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是体验“挥拍”的“路径”问题,步骤1是按照固定线路寻找挥拍路径的感受,形成动作的操作方式;步骤2则是自己划出与步骤1相同的线路,寻找正确“路径”感受的方式;步骤3是持拍模仿挥拍动作,形成正确挥拍动作感受的练习,但其重要的一环是挥拍动作的限制性动作,也就是挥拍要有“控制”感;步骤4是寻找正确击球点和击球后身体延续动作的感受;步骤5则是球将要“离开”拍面时手腕“前送”和“控腕”动作的身体感受。

从以上的动作分析看,虽然教师知道或理解网球的正手击球动作,但在传授这个动作时,只靠讲解、示范等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动作的运动特性,并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将其进一步细化为身体感受,也就是让身体真正“理解”这个动作,教学效果才会有效和明显。

将这样的方法深入到每名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现实还不尽如人意。笔者曾在讲座中就此问题进行过深入解读,但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基础差,做不到”“我们是教不会学生的,有些感觉是要学生自己找的”。这其实还是没有“理解”和“明白”体育教学需要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的问题,这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论述来看,笔者认为,既要“理解”动作本身是什么,这样才会对运动学习的意义有着清楚的认识,更要让身体“理解”运动本身,这样才可能让学生懂运动和会运动。

参考文献:

[1]Timothy A.Brusseau,Dynamic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9th);[M].USA:Human Kinetics,2021:129.

[2]孙喜和.陈昌福.动作技术教学的整体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2):68-69.

猜你喜欢
飞盘理解动作
飞盘占领天空
飞盘重大赛会有哪些?
下一个动作
不一样的飞盘游戏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飞盘历险记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