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发挥宣传工作主阵地的历史考察

2021-11-05 18:55薛韵
重庆行政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统区南方局新华日报

薛韵

抗战时期,南方局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深入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表面上歌舞升平,觥筹交错,暗地里危机四伏、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坚持开展群众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特别是针对青年群体的宣传发动,为进一步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之前由于国民党一直以来的污蔑丑化以及国际上对中共的“刻板印象”,党始终缺乏国际、国内话语权,一直以边区小党形象示人,国统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导致党在大后方的群众基础十分薄弱。抗战爆发后大批高校内迁,大量知识青年云集重庆,人员数量、迁移范围创历史之最,这为组织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国民政府的独裁、专制,大后方的青年虽不满意国民政府的统治,对中共的主张及决策也持观望态度,保持着一定距离。《新华日报》作为南方局领导下为数不多的公开机构,代表党在国统区公开发声宣传,在南方局领导下团结青年抗战,引导青年斗争,缔造成为青年宣传工作主阵地。为党更好开展青年宣传工作搭建了舞台,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本,其具体实践值得我们认真考察与借鉴。

一、执行党中央青年宣传工作决策

《新华日报》刚刚由汉迁渝就面临着复杂的国共关系问题。1939年1月21日,南方局仅成立五天,国民党就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陷共、反共”政策,设立“防共委员会”,颁发《防止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一系列反共文件,明确表现出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治态度。国共两党关系由晴转阴,变得紧张微妙。如何在变幻莫测的政治局势中,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对国统区青年宣传方针不偏不倚,保证宣传力度既不会用力过猛,又要能达到效果。南方局不辱使命,围绕《新华日报》的发行管理,按照党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工作要求,就党中央对青年工作的指示,做到党往哪里指,劲儿往那里使,不遗余力地开展青年宣传工作。

为扩大救国运动,坚定广大青年的爱国信念,1939年按照《中央青委关于大后方纪念“五四”青年节工作给南方局、中原局、东南局的指示》中要求“广泛宣传‘五四运动的救国精神,联系到坚持持久抗战,坚持全国团结,反对妥协、投降、破坏,团结的阴谋活动”。《新华日报》坚决执行中央决定,以精神动员方式展开宣传,于5月4日当天发表社论《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呼吁全国青年广泛地深入到军队、农村和群众中去,参加各种组织、从事各项工作,从工作中学习经验,从经验中求得教训。此外,还专门刊载了邓颖超的署名文章《五四运动的片断回忆》,回顾在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誓死呼号、如火如荼的历史瞬间,号召新一代青年亲密团结,努力共筑抗战统一战线。

同年,《中央青委关于在大后方纪念国际青年节的指示》中要求:“《新华日报》《群众》及各青年刊物上,写纪念文章”。《新华日报》坚决落实中央指示,及时刊载了叶剑英的重要文章《纪念伟大的国际青年节》,凯丰撰写的代论《国际青年节第廿五周年》以及吴玉章、董必武为青年节的题词等各类报道共计9篇。

《新华日报》迁社重庆后,始终坚持党报姓党,严格按照党中央对青年读者抗战宣传、舆论引导、斗争策略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导,从政治上忠于党,从言论上代表党,坚决执行党中央青年宣传工作决策。创刊以来,《新华日报》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党中央的对青年宣传工作的系列部署,为进一步打开党在国统区青年工作局面,宣扬正面思想、引导青年进步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开辟国统区青年宣传工作主阵地

南方局来到重庆后,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多次以中共代表团身份赴渝知名学府发表演讲、组织集会,分析当前抗战形势,以推动重庆抗日民主运动发展。三次反共高潮期间,为突破地域、环境、局势的限制,进一步开展青年统战工作,团结民主爱国力量,《新华日报》作为南方局开展青年宣传工作主战场,多次进行读者调查及意见征集,从形式上、内容上积极向青年靠拢,成功吸引青年读者目光,开辟了国统区青年宣传工作新阵地。

1939年,《新华日报》在大后方复刊刚满一个月时,发起了一个征求读者对报纸批评意见的活动,通过调研发现:参加这次对本报提供意见的读者,以学生参加者最多,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青年学生居读者群第一位。其实当年与《新华日报》同期发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还有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虽贵为国民党党报,其在抗战舆论上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更注重宣传胜绩和国际形势的报道,与国统区青年渴望吐露心声投入抗战洪流,寻求救亡图存真理,慰藉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需求相差甚远。《新华日报》倾听青年呼声,回应青年关切,通过调研,准确分析受众人群、精准把握市场定位,以其独有的优势,在大后方舆论战场有望后来居上。为了丰富报刊发行内容,进一步传播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国内和平团结。《新华日报》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翻译刊载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名人著作传记;讲述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阐述哲学基本原理,例如刊载了艾思奇的《哲学选辑》,打开了许多青年的眼界,对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新华日报》还坚持从法律、军事、文化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等方面全面普及知识。对于读者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来说,《新华日报》就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1940年初,《新华日报》在创刊两周年之际,再次进行读者成分调查,并征求意见。调查发现,来信青年工人较多,他们希望能多办些副刊指导青年学习、工作和生活。为顺应读者要求,1940 年2月14日,南方局青年组在《新华日报》报館中增设青年问题研究会,并辟双周刊专栏“青年生活”,围绕宣传青年抗战团结、指导青年践行“三勤”、动员青年“到农村去”、推动青年民主运动等方面开展宣传,迅速“成为全国青年的园地,生活与斗争的锻冶厂,学习与批判的社会大学”。虽因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青年生活”中途有过短暂停刊,数次改版,但其作为《新华日报》的明星专栏之一,从1940年创办之日起一直坚守至1947年《新华日报》撤退国统区的最后一刻,足以证明该专栏在广大青年心目占有足够的分量,俨然成为党在国统区开展舆论宣传斗争的利器。

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精准明确的宣传定位,使《新华日报》在国统区迅速掌握了革命话语权,成为了发行最稳定、刊载最及时、消息最准确、观点最核心、内容最全面、最受青年青睐的报刊,对青年读者群体完成了“要你看”到“我要看”的重要转变,赢得了广大青年的信任,成为党在国统区青年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三、 引导国统区爱国青年积蓄力量

1940年9月20日,周恩来在重庆巴蜀学校大操场作完《国际形势和中国抗战》演讲后,为中华职教社的年轻工作人员王席君题词:“笔战是枪战的前驱,枪战是笔战的后盾”。这不仅体现了南方局在国统区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视,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喉舌所肩负的使命担当和必将进行的伟大斗争。斗争不是硬碰硬,而是巧妙地、迂回地战斗,面对国民党的剿灭,既要保存实力,又要开展工作;既要在党组织安全的基础上有发展,更要切实守护、引导多方爱国民主力量。

反共高潮时期,《新华日报》坚守重庆,巧妙艺术地展开反击,从宣传层面指导组织工作,其存在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份报刊的实际意义,它既是指引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更是引领大后方青年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保持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积蓄了爱国民主力量。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打着“国民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要服从于对日作战需要”的幌子,把大部分精力转向对付共产党,但碍于合作抗战大环境,公开查封《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是不好办的,可是国民政府对国统区的这份中共党报觊觎已久,特别是在大后方青年收看《新华日报》蔚然成风的形势下,更希望能将其除之而后快。为使《新华日报》“自动停刊”,国民政府当局对其进行了严密的新闻审查,采取“扣、检、删”“只准印、不准卖”等手段阻碍新华日报发行,并在各大、中学校严禁阅读《新华日报》。据统计,在报纸发行期间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的新闻、言论检扣和处分达148次,阻挠与破坏出版105次,下达监视与盯梢的指令75次,调查与迫害读者15起,查禁与检扣营业部的书刊16次,可见手段之激进,局势之紧张。为冲破国民党的舆论封锁,及时将报纸送到青年群众手中,《新华日报》与国民党当局机智周全地进行迂回斗争。以各学校及工厂等处为发行目标,采用对学生订阅报刊实行三折优惠、低价零售、甚至赠送的方式,保持与读者的联系,不断扩大受众人数。

1940年6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国民党区学生工作的几个决定》指出:由于国民党对学生运动采取极端压迫的政策,因此,我们今天在国民党区学生运动的方针应是长期的潜伏发展,积蓄力量,争取人心。根据这一明确指示,南方局针对国统区青年工作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三勤三化”工作要求,而《新华日报》就担负着解释“三勤”政策的重任。为让国统区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准确理解其具体含义,《新华日报》多次发表文章,阐述“三勤”深意,指导具体做法。1941年11月2日《新华日报》刊发刘光亲笔撰写的《谈青年应有的品质和作风》,对国统区青年如何执行“三勤”作了详细阐述:“青年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青年主要任务是精通本部门的工作和技能,在交朋友方面,要融合到同学和同事中去,以合群、友谊、互助、互学的生活代替那些孤独和孤僻的学习”。

中共党员马识途在《峥嵘岁月怀念齐亮》中回忆与齊亮、何工楷三人在西南联大恢复组建党的第一个支部后,是以《新华日报》上所谈的在学校要“勤学、交友”为工作方向,组织联大进步同学成立秘密读书会,学习《新华日报》,其中大部分同学成为了“一二·一”运动骨干。以读书会的形式,动员更多的党员和非党员阅读、学习《新华日报》正是南方局发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共云南省工委在组织党员学习“三勤”方针具体内容时强调:“埋伏”不是待在那里不动,“等待”也不是单纯的等待,比如看《新华日报》,一千个学生中有十个人看,看的人就容易暴露,如果争取到九百九十人看,看的人就不暴露,这就是在群众中掩护。

在应对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新华日报》既犹如“变声器”,多形式、多维度地阐述党的方针政策,领导广大党员和爱国青年开展隐蔽斗争;又犹如“助燃剂”,看似表里平静,实则内里喷张,引燃广大青年心中的爱国火种,在隐蔽斗争中积蓄革命力量;更犹如一双无形的大手,将所有爱国力量筑成一道钢铁长城,使国统区群众工作更加扎实深入地向前发展。

四、唤醒大后方青年民主意识

从1944年秋起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止,国统区的青年运动,经过几年相对平静后,开始走向高潮。战时国民党战场失利,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混乱局面,使广大青年成为推行民主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他们要求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南方局以《新华日报》为主阵地,因势利导,鼓动青年学生走上街头,要求民主,实行宪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责无旁贷给予了青年民主运动帮助和支持,在舆论上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对民主运动采取了暗中赞助和保护的态度。

1945年2月20日,重庆电力公司因中韩文化协会饮食部违章用电,派青年工人胡世合等人前去处理,遭重庆警察局侦缉队员、特务田凯阻挠,并开枪致胡世合身亡,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胡世合事件”。事件发生后,南方局迅速反应,青年组负责人立即主持召开了青年组会议,为了争取到最广泛的民众支持,《新华日报》刊载社论《不能忽视的一件惨案》,并发表《特务横行越来越凶偷了电还枪杀工人》《痛恨特务蹂躏人权八万市民公祭胡世合》等报道共计24篇,声援重庆电力工会,对遇害工人表示深切同情,对特务暴行表示愤慨,更对国民党刻意歪曲真相予以揭露。通过对事件的持续报道,揭露了国统区特务统治的专横残暴,抨击了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唤醒了民众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青年民众的民主意识,成为促生民主运动发展的导火索。

《新华日报》积极助力国统区青年反对国民党特务迫害的斗争,使民主意识深入人心,为日后国统区青年和人民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和镇压,为民主的群众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蓬勃兴起,完成了思想上乃至人员上的充分准备。

1945年11月26日,云南昆明师生六千余人在西南联合大学参加反内战时事讨论会。国民党昆明防守司令部派第五军邱清泉部包围会场,百余名特务冲进会场捣乱。次日,昆明30000名学生举行罢课,抗议军警破坏晚会的暴行,要求取消禁止自由集会的禁令,反对内战,呼吁美军撤离中国。12月1日晚,暴徒冲进校园毒打学生,投掷手榴弹导致4人遇难、25人重伤、30余人轻伤,状况极其惨烈。

惨案发生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歪曲事实,企图封锁真相。昆明职业青年金钟廉(国民党要员朱家骅女婿)受西南联大学生委托,将记录有事件真相的资料转交重庆大学学生会,以响应昆明学生开展抗议活动。金钟廉深感责任重大,不顾自身安危,冒险将资料带到重庆。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向同情、支持学生运动的《新华日报》,认为此报与国民党刊物截然不同,交给报社,一定可以澄清真相、伸张正义。时任《新华日报》编辑的乔冠华拿到这份珍贵的资料后,在1945年12月4日以大半个版面刊登了《反动派摧残昆市反内战运动经过》《昆明学生因反内战被害 联大全体师生举行公祭》的报道,详细披露了惨案发生经过,并不断以社论形式指导“一二·一”运动方向:“流血的惨剧是绝对掩饰不了的。当局应该首先严惩杀伤学生的凶手及负责人,立刻接受学生的要求,并赴予实施,以谢学生,以平众怒”“内战一日不停止,民主一日不实现,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却是一天也不会停止的。”中国青年继承了从“五四”到“一二·九”的光荣传统,一定要和廣大人民团结在一起,为和平民主的实现和巩固而斗争到底。《新华日报》及时披露真相、引导广大青年,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一二·一”民主运动成为自“一二·九”以来最深入持久,规模最大的一次青年运动,获得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支持和同情。

“一二·一”运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青年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撼动了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基石,成为国统区内民主运动的标志,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全面高涨。

历史证明,《新华日报》作为南方局开展青年宣传工作主阵地,将结合青年实际作为青年宣传工作的基础,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作为青年宣传工作的中心,将与工农相结合作为青年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呈现出阵地化、精准化特点,这既是当时开展敌后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党的宣传工作体系建设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新媒体发达,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党的宣传工作要充分借鉴《新华日报》经验,结合新环境、新载体、新需求,更加有针对性、有操作性地开展工作,把党对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和人民对信息的需求充分结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胡越

猜你喜欢
国统区南方局新华日报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南方局历史是一座富矿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民国后期国统区选举诉讼程序研究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