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龙
天祝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甘肃 天祝733299
藏族使用植物、动物、矿物治疗疾病的历史有上千年,据文献可查的历史有1300年[1],在不断的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总结出适合本民族的用药经验。《卫生部颁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以下简称《部颁藏药标准》)由药典委员会审定,卫生部批准并于1995年颁布,是藏药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督的法定依据。笔者发现《部颁藏药标准》中翻译的部分药材基原与藏医药文献中记载的不相符,现论述如下:
《部颁藏药标准》中收录的单味药有370种,2种多基原药材用藏文音译名,分别为巴夏嘎、力嘎都[2]140-141;3种药材分别为亚大黄、炉甘石、赤色硫化汞翻译需要考证其基原[2]340。
1.1 藏药“曲杂”的藏汉翻译与本草考证“曲杂”在《部颁藏药标准》中收录的原植物为蓼科植物小大黄Rheum pumilummaxim.de的干燥全草,翻译为亚大黄[2]343。在藏语言中“曲”意为水,“杂”为植物根之意,从字意可以确定,“曲杂”是生长在水边的一种植物的根。《晶珠本草》记载:“曲杂”又名“曲哇”“拉曲”“曲羌哇”等,叶圆形大而粗糙,贴地面根红色,茎叶花似大黄,根如大黄且具皱纹者属大黄类中的中品,为红大黄[3]246。小大黄的根、茎、叶与大黄相比明显较小,植物特征与《晶珠本草》中“曲杂”的描述不符,现各地藏医沿用的“曲杂”多为穗序大黄,与《晶珠本草》中“曲杂”形状特征一致。穗序大黄一般生长在溪水边砂石地。因此,藏药曲杂的基原应为双子叶廖科植物穗序大黄Rheum spiciformeRoyle的干燥块根。
1.2 藏药“刚透”的藏汉翻译与本草考证“刚透”在《部颁藏药标准》中收录的原矿物为主含碳酸锌的三方晶系碳酸盐类矿石菱锌矿,即炉甘石,翻译为“刚透”[2]341。在藏语言中“刚”意为雪,“透”为水滴之意,单从字意看,“刚透”为雪化水滴之意或药物形状如水滴。《四部医典》中记载:“刚透”具有清肝热之效[4]67。《晶珠本草》记载:“刚透”上品产自冈底斯山,积雪经久化石,或雪融水滴滴在土石垢上包裹成青铜状的圆形物。色白,味微甘,嚼时不碜牙。代替品一为高山阴面向北高而阴凉的岩洞中形成的乳状石;一为盛夏太阳照不到且雪不融化的深山石岩上形成的乳状石。功效同“刚透”[3]75-76。炉甘石与以上本草典籍中描述的均不相符,应纠正。现各地藏医沿用“刚透”为雪化硬石膏即雪化石,或硬石膏。《晶镜本草》中收录的“刚透”有3种,分别为硬石膏Gypsolith anhysdRock.,雪花硬石膏Gypsum anhydriteRock.,石膏Gypsum。并表明部分标准中将“刚透”翻译为炉甘石是错误的[5]50-51。应纠正为硬石膏、雪花硬石膏。
1.3 藏药“才”的藏汉翻译与本草考证“才”在《部颁藏药标准》中收录的原矿物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翻译为“才”[2]142-316。《四部医典(藏文)》中记载:“才”愈创伤,清解肺热肝热[4]69。《晶珠本草》记载:“才”又称扎尕那、嘎恰拉纳,有黑白两种。产自印度、前藏、后藏等地的水银矿下面。色赤,闪光,用黄牛尿炮制后深紫者呈“雄才”。色红白,透明,光滑而色淡,炮制后深红者称“雌才”[3]71-73。《晶珠本草》中对“才”和“达曲”“角拉玛”三者相互混淆进行了澄清。如:“达曲”有人称是用雄黄和水银制造的。状如“角拉玛”,色白,留有加工时注入容器的痕迹。有些人把“角拉玛”与“达曲”归并为一种药,二者均归为“才”,是错误的[3]237-238。从以上文献记载看,藏药“才”为原矿物,不是人为加工品。《晶镜本草》中收录的“才”为朱砂Cinnadar[5]47-48,藏医沿用的藏药“才”也为朱砂原矿。“才”应纠正为朱砂。
2.1 同一种药材在不同配方中的不同翻译《部颁藏药标准》中有1味药材在不同配方中翻译成不同药材或原植物名,见表1。
表1 4味藏药材在《部颁藏药标准》中的音译名、翻译名对比表
2.2 《部颁藏药标准》单味药中已明确基原的3味药材在不同配方中翻译成不同药材或原植物名,详见表1。藏药“索罗嘎布”在《部颁藏药标准》(汉文版)单味药下翻译为丛菔,音译名为“索罗嘎布”。安多语为“邵老嘎宝”。以十字花植物宽果丛菔Pterocarpus santalinusWilld.的干燥根或全草收录[2]153-336,但在所有含“索罗嘎布”的成方制剂[6]200-402中有3种翻译名,分别为无茎芥,高山辣根菜及丛菔[2]67,见表1。无茎芥为十字花科植物的干燥根或全草;高山辣根菜即为无茎芥[1]106,二者应统一为无茎芥。
藏药“志达萨增”在《部颁藏药标准》(汉文版)单味药下翻译为草莓,音译名为“志达萨增”。以蔷薇科植物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Lozinsk.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收录[2]241,但在所有含“志达萨增”的成方制剂[6]201-305中有2种翻译名,分别为草莓和短穗兔耳草[2]154-24,见表1。短穗兔耳草为玄参科植物短穗兔耳草Lagotis brachystachyaMaxim.的干燥全草[1]215;东方草莓和短穗兔耳草为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应进一步考证。
藏药“赞旦玛布”在《部颁藏药标准》(汉文版)单味药下翻译为紫檀香,音译名为“赞旦玛布”。安多语为“赞旦玛宝”。以豆科植物青龙木Pterocarpus santalinusWilld.的干燥心材收录[2]109,《部颁藏药标准》藏文版中含有“赞旦玛布”的成方制剂有21种[6]183-402(见表1),但均翻译为降香[2]139-336,降香在《部颁藏药标准》(汉文版)中的音译名“赞旦木宝”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T.Chen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是两种不同药材[2]343。
2.3 部分成方制剂的翻译与古文献记载不相符《部颁藏药标准》中有2种成方制剂的翻译与古文献记载不相符,分别为十八味党参丸和仲泽八味沉香散。
十八味党参丸的组方为:藏党参150 g,川贝300 g,决明子80 g,高山紫堇10 g,渣驯膏10 g,藏菖蒲40 g,宽筋藤70 g,诃子50 g,手参7.5 g,毛诃子8.5 g,麝香5 g,乳香70 g,黄葵子70 g,安息香50 g,儿茶70 g,巴夏嘎70 g,余甘子70 g,木香75 g[2]189。《藏药方剂大全》称:十八味党参丸最早记载在《医诀补遗》中曰:党参“布恰”决明子,高山紫堇渣驯膏,藏菖蒲与宽筋藤,诃子手参毛诃子,乳香与麝香,黄葵子安息香和儿茶,巴夏嘎余甘子木香等,十八味共煎晚间服,治疗麻风及风湿,各类黄水热性病,主要治疗类风湿[7]543。此方中的“布恰”,应为铁棒锤,而非贝母。贝母的藏药名为“阿布恰”,翻译者把“布恰”与“阿布恰”相互混淆。贝母的功效有“治头伤、中毒症、养骨、止月经、清虚热等”[3]366-367,与十八味党参丸的功效不相符。因此方中“布恰”的翻译名应纠正为铁棒锤。
仲泽八味沉香散在《部颁藏药标准》中组方是:沉香50 g,肉豆蔻20 g,丁香20 g,广枣40 g,木香42.5 g,打箭菊75 g,野兔心30 g,紫河车50 g。方中的藏药“哈青”为人肉。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中仲泽八味沉香散组方中的“哈青”用野牦牛心血替代[7-8],在《藏药配伍要诀》仲泽八味沉香散组方中的“哈青”用野牦牛血替代[9]。根据藏药的性味功效配伍理论,紫河车为温性药,中医用于益气,补精血[10],与仲泽八味沉香散中“抑风,清心开窍,降血压”的功效不相符[2]314。因此方中不能用紫河车。因野牦牛为濒危野生动物,“哈青”现多用引驯的二三代野牦牛心,或牦牛心血替代。“哈青”的翻译名应纠正为牦牛心或牦牛心血。
本次研究通过对照历代藏医药文献资料,结合藏医用药特点,对1995版《卫生部颁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中收录的单味药,成方制剂中单味药的翻译及其基原进行了考证。确认了藏药“曲杂”的汉译名为穗序大黄,基原为双子叶廖科植物穗序大黄的干燥块根;“刚透”有两种基原,分别为硬石膏,雪花硬石膏,“才”的汉译名为朱砂,基原为朱砂原矿石。单味药项下未收录,但在方剂中有两种翻译名的“尕加”,确认翻译名为干姜,基原为姜科植物Zingider officinaleRosc.;统计梳理出已确定基原但在不同的配方中翻译名不同的3味药材,并进行了阐述,分别为索罗嘎布翻译为丛菔、无茎芥、高山辣根菜;志达萨增翻译为草莓、短穗兔耳草;赞旦玛布翻译为紫檀香、降香;纠正了成方制剂十八味党参丸中的川贝应为铁棒锤,仲泽八味沉香散中的紫河车应为牦牛心或牦牛心血。以上考证以正本清源,为藏药的生产、检验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