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美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030000
咳嗽变异性哮喘为特殊类型哮喘[1],大多数病人不会出现明显的喘息或呼吸困难症状,仅存在典型干咳症状[2]。临床研究显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与典型哮喘基本相同,但缺乏气道狭窄或气道痉挛等相关表现,多以气道高反应为主要特征[3]。近年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采用传统中医药治疗与护理受到病人的认可,且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4-5]。本研究对79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人实施自血穴位注射联合中医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人158例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中咳嗽变异性哮喘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邪犯肺咳嗽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无本研究治疗禁忌证;④了解试验内容,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病因所引发的慢性咳嗽;②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精神系统疾病、心血管病变或代谢性疾病等;③近3个月服用研究相关药物;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79例病人,其中男43例,女36例;年龄25~58(34.7 ±3.2)岁;病程7~49(31.5 ±2.9)个月。观察组79例 病人,其中 男41例,女38例;年龄23~59(35.3 ±3.5)岁;病程9~52(32.1 ±3.2)个月。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方式。口服布地奈德混悬液(阿斯利康,批号:H20140475),每次1mg,每日2次;富马酸酮替芬片(常州制药,批号:国药准字H32024643),每次1片,每日2次;茶碱缓释片(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批号:国药准字H44020002),每次0.1g,每日2次;必要时吸入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葛兰素史克,批号:国药准字H20056231),每次100μg,每日2次。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用药指导及生活干预等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病人实施自血穴位注射疗法联合中医护理模式。
1.2.2.1 自血穴位注射疗法 选择肺俞、风门、定喘、大杼穴为主穴,根据辨证选取肾俞、脾俞、足三里、丰隆为配穴,每次治疗时先采集静脉血2~3mL,选择某个同名穴位各注射自体血1.0~1.5mL,每次选穴均为不同穴位,每隔1d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各疗程间隔10d。
1.2.2.2 中医护理 ①情志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情志护理,耐心与病人交流,增强其对护理的配合程度,安慰病人,缓解其不良情绪。②对症干预:在风门、肺俞与大椎等穴实施穴位敷贴、拔罐及针刺等措施,穴位敷贴主要应用舒肺宣肺中药方。③生活干预:指导病人学习八段锦,鼓励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要求病人注意季节天气变化,根据气温情况及时增减衣物,减少外邪的侵袭;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给予适合的饮食建议,通过中医食疗方式缓解病症。
1.3 评估指标 依据中医病证疗效标准进行中医症状评分,主证包括咳嗽与咯痰,次证包括胸闷与咽痒,按照病人的症状表现程度分别计0分、2分与6分,合计分值为中医症状评分,根据中医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血标本检测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13(IL-13),并检查呼出气体一氧化氮(FeNO)、最小诱发累积剂量(Dmin)、最大呼气流量昼夜波动(PEF)变异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病人的中医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估,治愈:中医症状积分降低95%以上或相关症状完全消失,1s用力呼气容积显著降低或呼气峰值流速变异率<20%;显效:中医症状积分降低70%~94%或大多数症状均消失,1s用力呼气容积明显降低或呼气峰值流速变异率<20%;有效:中医症状积分降低30%~69%或相关症状有所缓解,1s用力呼气容积降低或呼气峰值流速变异率<20%;无效:中医症状积分降低30%以下或相关症状无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定性资料行χ²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例数79 79干预前27.4 ±3.7 27.5 ±3.5-0.175>0.05干预后11.8 ±2.9 5.3 ±1.2 18.408<0.001
2.2 两组病人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疗效比较
2.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IgE、IL-13、FeNO、Dmin及PEF变异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IgE、IL-13、FeNO、Dmin及PEF变异率比较(±s)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IgE、IL-13、FeNO、Dmin及PEF变异率比较(±s)
项目IgE(U/mL)P IL-13(ng/L)FeNO(×10-9)Dmin(U)PEF变异率(%)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79)271.6 ±43.9 160.5 ±28.4 201.5 ±7.8 136.6 ±5.2 38.5 ±8.6 29.8 ±5.3 3.1 ±0.5 5.8 ±1.2 22.8 ±2.9 10.5 ±2.4观察组(n=79)268.4 ±45.5 125.8 ±17.6 201.8 ±8.1 104.3 ±4.3 37.9 ±8.9 25.1 ±4.4 3.0 ±0.7 9.3 ±1.9 23.1 ±2.7 5.3 ±0.9 t值0.450 9.231-0.237 42.547 0.431 6.065 1.033-13.843-0.673 18.032>0.05<0.001>0.05<0.001>0.05<0.001>0.05<0.001>0.05<0.001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为细胞因子、炎症反应等共同作用而引发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6],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抑制病人的机体免疫状态,促使气道中炎性物质增多,进而导致气道高反应性[7]。目前,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口服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此类药物应用后可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但易引发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8]。中医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于“痉咳”“咳嗽”“肺痹”等范畴,肺失宣降、风邪犯肺为其主要发病机制[9]。20世纪60年代,靳瑞首次提出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该疗法应用病人自身静脉血,在特定穴位注射,由于血液中存在抗体、补体等成分,穴位注射后能够持续维持刺激作用,形成通经活血、宣肺平喘及调理肺脏等效用[10-11]。中医护理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人中也有较多应用,中医护理涉及情志调节、对症干预与生活指导等内容,通过多方面干预可调节病人的整体状态,促使病情迅速好转[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治疗及护理能够更好地缓解相关症状,有利于控制病情。观察组病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人,体现其临床获益相对较高。另外,观察组病人干预后IgE、IL-13、FeNO、Dmin与PEF变异率均优于对照组病人,说明中医治疗与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病人的气道高反应,在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人采用自血穴位注射联合中医护理方式能够缓解症状,抑制气道反应与气道炎症,提升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