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人围术期中的应用

2021-11-05 00:50:42麻荣萍张月明张建华
护理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裂孔预见性眼压

麻荣萍,张月明,张建华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 030001

复杂视网膜脱离是我国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包括合并巨大裂孔、后极部裂孔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及伴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1]。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式[1]。为确保视网膜下方受力充分,硅油填充术后要求病人保持长时间俯卧位以充分顶压视网膜[2]。术后若不能维持正确的体位,可能导致视网膜再次脱离。因此,需要采取体位干预,以缓解病人的不适[3]。预见性护理是指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提前预知存在的护理风险,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本研究选取2020年4月在我科手术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人,给予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科进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150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人。纳入标准:①诊断为复杂视网膜脱离病人;②病人能够正常反馈和接收信息;③年龄20~70岁;④围术期血糖控制稳定。排除标准:①伴有白内障、视神经疾病病人等;②伴有颈肩部疾病者;③不能定期随访的病人。本研究共纳入病人150例,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35~69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7例,牵拉性视网膜脱离50例,外伤性视网膜脱离26例,视网膜脱离合并黄斑裂孔3例,视网膜剥离合并玻璃体积血3例,视网膜脱离合并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例。按照护理方式分为两组,每组75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干预 两组均由同一手术团队实施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均给予半年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效果。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专科检查及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眼周清洁、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指导、饮食指导、出院指导。

1.2.2 观察组 术前评估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心理状况、视力情况、裂孔位置,告知病人术后可能出现体位不适、疼痛、焦虑、潜在并发症(如感染、出血、高眼压等),给予预见性护理。

1.2.2.1 一般护理 病人术后返回病房后主管护士与手术室人员交接病人术中相关情况,注意观察眼部敷料包扎情况,有无渗血渗液,指导病人闭眼静卧,减少头部活动。给予眼罩保护,防止碰击。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及新鲜的蔬菜、水果,预防便秘。告知病人尽量避免打喷嚏及咳嗽,打喷嚏及咳嗽时以舌抵上颚,减轻眼部振动。

1.2.2.2 疼痛护理 术后疼痛包括切口疼痛、眼压升高引起的疼痛及感染引起的疼痛,不同性质的疼痛发生时间、疼痛程度、处理不同,责任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相关情况,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切口疼痛多在麻醉作用消失后短时间内出现,疼痛程度轻,持续时间2d左右,不伴有恶心、呕吐,口服止痛药有效。硅油注入对睫状体产生机械性刺激,房水生成增多,会引起眼压升高,由于术后眼部包扎,护士可询问病人有无眼部胀痛、头痛、恶心、呕吐症状,轻度眼压增高者可通过听音乐、听广播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严重高眼压遵医嘱给予甘露醇等药物治疗。术后感染引起的疼痛多发生于术后数天内,术眼发生针刺样疼痛,结膜充血、水肿,眼部分泌物增多,应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注意病人体温变化,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1.2.2.3 体位护理 体位干预的原则是将裂孔位置处于最高点,保持头部固定不动,必要时使用自制托架,同时通过局部按摩,缓解面部、眼睑水肿,上肢、肩部、腰部肌肉酸痛等不适[4]。睡眠时取俯卧位,将U型枕垫于额头部位,手臂放于头部两侧,如有不适,可进行适当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5]。

1.2.2.4 延续护理 建立出院病人随访登记表、微信群,嘱病人加入微信群,护士定期上传疾病护理相关资料,通过微信图片、视频、语音等方式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了解病人恢复情况,指导病人出院后继续进行体位干预至术后4周,每日俯卧位16h以上。按时用药,做好眼部护理,加强生活护理,杜绝因眼压增高导致视网膜再次脱落。提醒病人定期回院复查,提高病人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1.3 效果评价

1.3.1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使用1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和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

1.3.2 并发症 了解病人术后6个月并发症(出血、水肿、高眼压、视网膜再次脱落等)发生率及术后被动体位不适(上肢、肩部、腰部肌肉酸痛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例数75 75术后当天3.23 ±2.15 4.16 ±2.32-2.546 0.012术后第1天2.74 ±1.75 3.32 ±1.53-2.161 0.032术后第2天2.63 ±1.71 3.19 ±1.48-2.144 0.034术后第3天1.97 ±1.34 2.54 ±1.22-2.724 0.007

2.2 两组病人术后半年内并发症、被动体位不适症状发生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及被动体位不适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视网膜脱离病人治疗的目的是视网膜复位,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围术期护理对术后恢复具有重要影响。术后病人需要保持长时间的俯卧位,易出现身体不适及负性情绪等问题[6]。因此,要为病人提供预见性护理,帮助病人尽快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病人对体位护理的依从性[7]。常规护理主要由护士嘱病人保持俯卧位,但是长期保持同一体位易引起病人的不适,如肌肉酸痛、手足麻木等[8]。预见性护理强调对病人卧姿进行示范指导,增进护患关系,提升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等,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护理干预[9]。护理重点是满足病人的实际需求,将临床治疗与护理调整至最佳状态,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被动体位导致的不适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能够减轻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人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提高病人对护理的依从性。因此,临床工作中建议并倡导护士按照预见性护理服务要求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增进对病人的视功能、并发症、术后心理状态、术后随访情况等的了解,依据病人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护理,促进病人的康复。

猜你喜欢
裂孔预见性眼压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裂孔在黄斑
保健医苑(2019年5期)2019-05-15 01:07:34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有些头疼是因为眼压高
益寿宝典(2018年11期)2018-01-27 17:55:03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三例术中测压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先天性乙状结肠裂孔疝致小肠梗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