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琴,董方亮
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222002
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1-2]。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下呼吸道感染一般为支气管炎或肺部感染,主要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微生物引发[3-4]。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持续上升,对病人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5]。目前,下呼吸道感染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盐酸莫西沙星为第四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6-7]。本研究探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9年8月—12月我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病人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病人均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依据临床诊断标准、X线检查及病原体检测确诊。对照组70例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23~68(48.45 ±5.43)岁。观察组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4~67(47.26 ±4.87)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病人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99,规格为每支0.5g(5mL)治疗,每次0.5g,每日1次,静脉输注。观察组病人采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412,规格为每瓶0.4g(250mL)]治疗,每次0.4g,每日1次,静脉输注。
1.3 护理方法 ①保持局部引流通畅;②加强营养支持,以高蛋白食物为主,少量多餐,保证肠内营养吸收;③强化呼吸功能锻炼,增加肺活量,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降低感染风险[8];④必要时行雾化吸入,气管内套管滴入抗菌药物、蛋白溶化液等[9];⑤遵医嘱进行病原学检查[10]。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疗效。两组病人疗程均为7d,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痊愈:病人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恢复正常,临床指标检查恢复正常,X线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完全吸收;显效:病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基本恢复正常,临床指标基本恢复正常,X线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基本吸收;有效:病人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临床指标部分恢复正常;无效:病人临床症状及临床指标未出现明显变化,甚至进一步发展。②病菌清除情况。治疗后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病人致病菌清除情况。③不良反应情况。疗程结束后第3天、第7天、第15天对两组病人不良反应(腹痛、水肿、头晕、消化道反应、静脉炎)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用例数(%)表示,进行χ²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病人病原菌清除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人均带有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粪肠球菌、格兰仕阳性双球菌、克氏柠檬酸杆菌,治疗后两组病人病原菌清除率见表2。
表2 两组病原菌清除率比较 单位:例(%)
2.3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病人治疗第1天、第3天、第7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7%、5.36%、5.36%;对照组病人治疗第1天、第3天、第7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43%、18.57%、21.43%;用药第1天,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第3天、第7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单位:例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11],下呼吸道感染指咽部以下感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等部位的感染[12]。一般细菌感染无须采取联合用药方式治疗;复杂感染或伴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需联合多种抗生素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13]。喹诺酮类抗菌药衍生于萘啶酸,用于肺炎军团菌等需氧革兰阴性菌的治疗。近年来,开发出多种氟哇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14]、莫西沙星[6]等,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抗菌活性方面优势明显。研究发现,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发生率较低,成为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的主要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15],抗菌作用强,对多数革兰阴性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均具有抗菌作用,但对厌氧菌及肠球菌作用较差。具有组织药物浓度高、半衰期较短等特征。左氧氟沙星半衰期为5~7h。莫西沙星为新型氟喹诺酮类药,抗厌氧菌活性得到提升[16]。此外,莫西沙星与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糖肽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均无交叉耐药性,成为广谱抗菌药物且广泛用于临床。莫西沙星体外试验显示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抗酸菌和非典型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有广谱抗菌活性[17]。抗菌机制为干扰Ⅱ、Ⅳ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是控制脱氧核糖核酸拓扑和复制、修复和转录中的关键酶,并且该药在体内活性高。
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原菌清除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84.29%),用药第1天,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第7天,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36%、5.36%)低于对照组(18.57%、21.43%)。可能与两种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及半衰期差异有关,盐酸莫西沙星在体内药物活性更高,且半衰期长,组织药物浓度相较于左氧氟沙星更低,病人更易耐受,所以整体疗效更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针对下呼吸道感染病人,为提高临床疗效,用药治疗过程中应实施针对性护理,根据病情变化及病原菌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及使用剂量[18];合理膳食;强化运动锻炼,增加肺活量;预防抗生素滥用,联合用药应有依据,结合致病菌群针对性用药,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有效药物治疗,避免长时间联合用药[19]。
综上所述,在下呼吸道感染药物治疗方面,相较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整体疗效更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