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春裕,陈会君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二科,哈尔滨 150001)
室性早搏(VPB),也称室性期前收缩,为临床中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类型,即使是在健康且低风险的人群中也会有较高的发病率[1]。罹患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等的患者易发生VPB;手术、麻醉、缺血、缺氧均可引发VPB;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可诱发VPB;吸烟、饮酒等亦能诱发VPB[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美西律、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虽然这些药物可以较好地控制VPB,但其不良反应较大,部分药物还会导致心率减慢,对心肌传导能力也有抑制作用。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相对于西药而言具有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导师陈会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运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火扰心型VPB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二科门诊及住院部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样本量计算 根据前期陈教授运用加味黄连温胆汤经验进行预试验评估,并按照统计学中两组率比较的差异性检验样本量的计算方式计算出本试验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7.0%和51.5%,每组所需最小样本量为36例,按照10%样本脱落率计算,两组共需纳入病例80例,每组40例。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中VPB的诊断标准[4]。
1.3.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病痰火扰心型的诊断标准[5]。1)主症:自觉心中悸动,胸闷,乏力,气短。2)次症:烦躁易怒,头晕,失眠。舌质红或黯,苔黄腻,脉结代。凡具备主症和其他两项次症,结合舌脉情况,通过对病情整体分析,仔细辨认筛选,诊断为痰火扰心证。
1.4 纳入标准 1)符合VPB的西医诊断标准,VPB严重程度分级(Lown分级)在1~2级。2)符合中医心悸病辨证为痰火扰心型。3)年龄大于18岁且小于70岁者,男女均可。4)未服用或已停止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两周以上。5)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1)急性重症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Ⅲ级以上的严重心力衰竭。2)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或有长间歇的患者。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4)肝脏、肾脏等多脏器损伤或严重造血系统疾病患者。5)对本次研究所用中药产生不良反应或无法耐受者。6)具有精神疾患或不愿配合者。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口服(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J20100098,47.5 mg/片),每次1片,每日1次。
1.6.2 治疗组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同时予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药物组成包括:黄连15 g,半夏15 g,竹茹10 g,陈皮15 g,枳实 15 g,茯苓 20 g,龙骨 20 g,牡蛎 20 g,甘草10 g,根据临床中患者具体表现不同,辨证加减药物。每剂煎取300 mL,分两次口服,每次150 mL。
1.7 观察指标 观察用药前后VPB次数、治疗后Lown分级有效率、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有效率、用药后发生呕吐等不良反应。
1.8 疗效判定标准
1.8.1 24 h动态心电图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拟定,显效:VPB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有效:VPB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90%;无效:VPB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
1.8.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未见减轻或加重。
1.8.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拟定,评分内容包括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烦躁、失眠,其中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按病情轻重分为2、4、6分,烦躁、失眠按病情轻重分为1、2、3分,得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判定标准分为:1)临床控制,积分减少90%以上。2)显效,积分减少70%~90%。3)有效,积分减少30%~69%。4)无效,积分减少小于30%。
1.9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VPB次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VPB次数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PB次数比较(±s) 次
表2 两组患者VPB次数比较(±s) 次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 078.61±1 264.78 945.26±887.63治疗组 40 2 080.37±1 211.58 521.49±488.56*
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Lown分级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Lown分级有效率比较 例
2.5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例
VPB是心律失常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该病的治疗方式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口服药物及经导管射频消融[8-9]。临床中,抗心律失常药物易导致心动过缓、心力衰竭和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10]。虽然射频消融术在临床上的成功率较高,但其对适应症的限定比较严格,并且在对一些特殊起源部位的VPB行消融术还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存在一些局限性。中医药在治疗VPB方面注重辨证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较好。
中医将VPB归为“心悸”范畴,其病因常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刺激、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者为脏腑气血阴阳不足,心不得养;实者为痰饮、痰火、瘀血阻滞心脉,心神被扰所致。《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云心悸当“责之虚与痰”。《济生方·惊悸论治》提出:“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长期思虑不遂,心之阴血亏虚,心失所养而生心悸。现如今,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加,社会关系愈加紧张,睡眠严重不足,常易导致情志抑郁不舒,日久郁而化火。加之人们缺少运动锻炼,嗜食肥甘厚味、煎炸辛辣之品等,损伤脾胃运化功能,使得痰浊内生,痰湿日久瘀而化热,痰热互结于心,致使心神不安而致心悸。临床中,痰火扰心型心悸较为常见。
加味黄连温胆汤是在《六因条辨》中黄连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入龙骨、牡蛎两味药物,全方治以清热化痰、和胃利胆、宁心安神,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半夏燥湿化痰,散结除痞,两者配伍,清热化痰之力更胜,同为君药;竹茹清热化痰,与半夏配伍可治疗痰火内扰之胸闷、心烦等症,枳实破气除痞,治疗痰阻,陈皮理气化痰,3味药物共为臣药;再加上佐药茯苓健脾利水,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此外,本次研究还配伍龙骨、牡蛎,两者相须为用,具有镇心安神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连的主要成分是小檗碱(即黄连素),实验研究表明该成分可以治疗由氯化钙、肾上腺素等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量效关系显著[11]。还有研究表明,黄连素可以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同时还能够对抗羟自由基,防止过多钙离子(Ca2+)引发的迟后除极,消除迟后除极引发的心律失常[12]。半夏具有抗心律失常、降压及镇咳止吐等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等疾病[13]。枳实具有升高血压、增加心输出量、提高外周阻力及收缩血管等作用[14]。陈皮可以调节血压、血脂和血管壁,从而减轻引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甘草含有甘草次酸钠,可以有效对抗由氯仿引起的小鼠心室颤动以及由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并且还能抑制交感神经和心脏β受体[15]。
综上所述,加味黄连温胆汤不仅可以减少VPB次数,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中医症状积分,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为临床治疗痰火扰心型VPB提供新思路,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