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束悗法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1则

2021-11-05 12:19代顺心彭德忠任奎羽姜建振文登鹏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右肩肌张力针尖

代顺心 ,彭德忠 ,任奎羽 ,姜建振 ,文登鹏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成都 610015)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明病因,以不自主、持续性的肌肉收缩或姿势异常为表现的综合征[1]。西医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但多因服药后不良反应大而停药。彭德忠教授基于调神导气原则,兼以行气活血、疏肝柔筋,采用针刺结合束悗法治疗此病1例取得显著疗效,笔者有幸随诊学习,现报告如下。

1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47岁,2019年3月25日初诊。主诉:右肩不自主抬高2年,加重半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肩不自主上抬,发作性左侧躯体向右侧牵拉,伴行走不稳,无跌倒发作史。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查外周血常规、脑脊液相关检查及全外显子组基因等未见异常。头部血管核磁共振成像(MRI)示:缺血灶(待查),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小动脉瘤待排查。颈、腰椎MRI示:颈(C)4~5、C5~6、腰(L)4~5椎间盘轻微膨出,确诊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曾口服盐酸苯海索片、氯硝西泮片、巴氯芬片(具体不详)控制病情。半年前右肩不自主抬高,左侧躯体向右侧牵拉感发作性加重,每周10~14次,伴行走不稳,失眠焦虑,未发作时姿势异常幅度较小,自觉左侧躯体肌肉持续紧绷牵拉感,服用抗帕金森等药物治疗自觉不良反应大,停药后反复发作,遂至彭德忠教授门诊就诊。刻下症:右肩发作性不自主上抬,左侧肢体以脊柱为轴向右侧轻度牵拉,伴行走不稳,焦虑胸闷,小便量少,腹胀便秘,纳差失眠,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弦涩。查体:神清,消瘦,跛行步态,行走时右肩上抬,左肩下斜,左侧骨盆上抬。四肢肌力Ⅴ级。西医诊断: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中医诊断:痉证(气机内郁,窍阻神蒙,筋失濡养型)。治则:前3个月以调神通窍,行气活血为主。取穴:头部取百会、神庭、本神,肩颈部取“项七针”[2](风府、天柱、风池、完骨)、大椎、肩井,胸腹部取膻中、天枢、关元、带脉,腰背部取肝俞、筋缩、环跳,四肢配伍太冲、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神门、阳陵泉、大筋[彭德忠教授经验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同身寸),平三阴交足后跟腱正中,见图1]。3个月后以安神养肝柔筋为主,取穴:百会、神庭、神门、风池、大椎、天枢、气海、关元、肝俞、脾俞、阳陵泉、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大筋。

图1 大筋穴位解剖示意图

2 方法操作

百会、神庭、本神、膻中选用0.3 mm×25 mm的针灸针,足三里选0.3 mm×50 mm针灸针,环跳、阳陵泉选0.3mm×75mm针灸针,余穴皆用0.3mm×40mm针灸针。1)患者仰卧位,局部皮肤消毒,百会、神庭、本神,针尖向枕后与皮肤成30°角斜刺5~12 mm。天枢、气海、关元、带脉,直刺破皮后缓慢进针至针下有阻碍感为止。针刺阳陵泉时,针尖向阴陵泉缓慢透刺40~60 mm,平补平泻。足三里直刺25~30 mm得气后,取1.5 cm长的艾柱予双侧足三里温针灸。膻中针尖向上平刺5~10 mm,平补平泻。神门、太冲、内关常规直刺10~30 mm,平补平泻。留针25 min后,百会继续留针,余针皆取出。2)患者俯卧位,肩井,针尖向肩峰方向成15°角斜刺15~25 mm。肝俞、脾俞、筋缩,针尖向脊柱与皮肤成45°角斜刺10~25 mm,酸胀得气即可。环跳,针尖向前阴直刺50~65 mm,行提插手法,以沿大腿后侧有放电感传导为宜。太溪,针尖向水泉穴与皮肤成30°角斜刺15~20 mm至有麻胀感。余穴皆常规直刺10~30 mm,平补平泻。留针30 min。3)束悗法:针刺后嘱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拇指放于患者左侧腹股沟韧带中点,触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逐渐按压,另一手可辅助掌压于拇指,同时施加压力至患者自觉肢体远端有麻木发凉感,时间约30 s,然后缓慢松开拇指,使患者自觉热流自大腿近端向远端冲击的舒畅感,后轻拍大腿内侧,右侧操作同上,每周2次,操作间隔为1~3 d。针灸隔1~2 d 1次,6次 1个疗程。3个疗程后右肩不自主抬高发作频次降低,左侧牵扯感减弱。6个疗程后以左胁下牵扯感为主,行走基本平稳。8个疗程后,右肩不自主抬高每周发作4~5次,且抬高幅度降低,左侧胁下牵扯感范围缩小,为片块状,睡眠、饮食明显改善,行走平稳。12个疗程后,右肩不自主抬高每周偶有1~2次,左侧胁下偶有琴弦样紧束感,饮食及睡眠已基本正常,体质量增加6 kg。后每周针灸配合束悗法2次,随访半年,诉病情稳定,极少发作。治疗前后患者体态见图2。

图2 治疗前后患者体态

3 讨论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持续性的肌肉收缩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性不明病因,少数有家族史,系常染色体遗传,其病理生理较复杂,尚未完全了解,但其与基底神经节和丘脑的中枢运动处理异常有关[1,3],诊断需结合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排除他因。治疗常采用口服药物联合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但多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本病未找到明确病因,既有扭转、痉挛持续性姿势异常,也有发作性运动障碍的特点,故归属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其运动模式较固定,速度慢,肌电图无异常,可与舞蹈症、僵人综合征鉴别[1]。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属于中医“痉证”范畴,患者情志不畅,气机内郁,久之浊气不降,蒙闭神窍,致神机失调,心神失养,气行则血行,气郁血滞,经筋失于濡养,故肌筋紧绷不柔和。

人体的气机枢转及升降出入都需要神的参与,《素问·本病论》云:“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表明了神、气、筋的依存关系。《灵枢·中九针十二原》言:“小针之要,易陈难入。粗守形,上守神。”针刺之要在于守神,如此方能气至而有效。彭德忠教授认为治病以调神导气为大法,再随症治之,故本病治以调神通窍,行气活血,养肝柔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属于慢性发病,其病程长,呈间歇性发作。久病则神机失调,气血多瘀,基于辨证原则,故前3个月以调神通窍,行气活血为主。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故取头部百会、神庭、本神,肩颈部取“项七针”以枢转肩颈气血,改善脑部供血,同时配合胸腹部取膻中、天枢等调畅气机,腰背、四肢部环跳、太冲、足三里等行气活血,整体以上焦为主,中下焦腧穴为辅,共奏调神活血之功。患者治疗3个月后,行走基本平稳,发作次数减少,此时气血已行,神机能用,故取百会、神庭、神门、气海、关元、肝俞、三阴交、足三里、大筋等穴,以安神养肝柔筋治法为主。

百会久留针,统诸阳气,调神之用,配神庭、本神可调气安神,通窍醒脑。“项七针”配伍大椎、肩井行气活血,舒筋通络,可改善头颈血液循环,调节中枢神经[2],百会与“项七针”配合加强了颈椎、脑部的气血循环,针对性地调理中枢神经、醒脑开窍,切中肌张力障碍中枢神经处理异常的病机。天枢、气海、关元配伍足三里温针灸可滋补中气,枢转气机。膻中、内关配神门、太冲可养心安神,疏肝调气。带脉能调摄诸经,平调气血。肝俞、脾俞、筋缩配伍三阴交可养肝濡筋,补太溪以滋水涵木。阳陵泉向阴陵泉透刺,可交通阴阳,从阳引阴,升清降浊,又为八会穴之筋会,可行气血,解筋痉。“宗筋主束骨利关节也”,大筋隶属宗筋,取之“以筋治筋”,从大筋的取穴解剖可知,此处的跟腱较厚,是肌肉和跟腱的衔接点,承载小腿及足跟运动屈伸之力,大筋可以枢转小腿至脚踝之间的筋肉痉挛,配伍环跳可舒筋解痉,活血行气。束悗法,亦称“沃法”,取其肥沃、充盛之义,源于《灵枢·百病始生》“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沃即灌溉之意,冲为血海,使气血短暂会聚,待“发手时”气血下行而发热,作用于冲脉,可通调下肢的气血,濡养经筋,改善血液循环[4]。现代研究表明束悗法能够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部位为腹股沟,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走行,可改善血液、淋巴循环回流,此处用于筋经失养性痉证,能够缓解筋肉之间的压力,帮助神经肌肉功能恢复[5-7]。诸穴相配,神机得用,气血以行,共奏安神醒脑、调气活血、疏肝柔筋之效,诸症得愈。

猜你喜欢
右肩肌张力针尖
自己的担子自己帮着担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针尖上的蜂蜜
右肩痛警惕肝癌
缝衣针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针尖和笔尖
写小诗
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趋势攻略之形态学(五):失败的头肩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