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引导下的中药教学初探

2021-11-04 15:57吴宿慧郭璐璐李根林李寒冰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0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人参

吴宿慧 郭璐璐 李根林 李寒冰

[摘 要] 当前,在中药教学中不乏化学、物理、生物、信息等现代科学理论,这些也易于为当代青年学生所接受与理解。但不可否認,如何有效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一直以来是教学中寻求突破的难点。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诗词文化更是深深浸入中华儿女骨髓中的基本文化素养,是体现学生素养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将中医药文化与诗词文化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以诗词引导中药“人参”的课堂及课下教学收集素材予以总结,以便同行参考及引用。

[关键词] 中药高等教育;中医药文化;诗词文化;人参

[作者简介] 吴宿慧(1980—),女,河南南阳人,博士,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学的应用研究;李寒冰(1973—),男,河南清丰人,博士,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R3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17-04    [收稿日期] 2021-08-01

中医药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精湛医术和医德高尚的现代中医药人才。中医药传统文化是随着中医药的兴起和发展而诞生的,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1]。而中国诗词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在各级教育教学中被视为学生的核心素养[2]。中医药文化及诗词文化均是我国经典的优秀文化内容,历代诗词不断从中医药实践中获取灵感,而中医药则在诗词文化的助推下不断得到升华。本文以人参为例,从古籍和诗词两方面较系统地梳理了关于人参的中医药文化和诗词文化相融合的典型事例,将有利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也是对执行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指导精神的一个有益探索。

一、人参诗词文化在中药学教学中课程设计

在中药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认为的知识点较为琐碎、又不知道如何串联的特点,我们在加强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将耳熟能详的诗词文化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通过一系列美好传说的导入吸引学生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以在中药学专业中讲授人参章节的教学为例,该章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参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功效及应用是中药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课本的学习往往生硬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点,结合诗词文化的讲解,对该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引用古籍中的人参

对古籍经典的学习是中医药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之“守正”的根基。人参是传统中药的代表,是历史文化的典型承载者,人参的教学更是需要将古籍的记载讲好。笔者对古籍的教学内容设计包括相关古籍的名称,以及人参的发现源头、命名、原产地、主要功用等,同时讲述一些美丽传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梗概如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人参并将其用于临床的国家。在西汉时期,黄门令史游《急就章》中所载“远志、续断、叅、土”,其中“叅”即为现在的“参”,这是文献中最早的参名记录[3]。人参最初的名字为“人寖(shen)”。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记有“寖”字,释为“人寖,药草,出上党”。这是记载人参产地的最早文献[4]。《神农本草经》[5]首载人参的药用功效并“列为上品”“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此为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

(二)引用诗词中的人参

对中药的学习,要求掌握人参的植物来源、鉴别特征、药性、功效、临床应用、服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也需要了解其生态环境、栽培方式、产地变迁、别名、储存炮制等。人参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包含了人参学习中所要求掌握或熟悉的绝大多数内容。具体课堂内容的设计如下。

1.人参的植物特征及生长环境:西汉时期高丽人所作的《人参歌》:“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是我国现存最早有关人参的诗词[6]。陶弘景曾将此诗收录于《名医别录》中。

2.人参的别称及服用方法:唐代诗人皮日休《友人以人参见惠因以诗谢之》诗作:“神草延年出道家,是谁披露记三桠。开时的定涵云液,劚后还应带石花。名士寄来消酒渴,野人煎处撇泉华。从今汤剂如相续,不用金山焙上茶。”诗中包含了对人参的赞美,其中“神草”就是古代人参的别称,该词出自李时珍《本草纲目》:“人薓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薓、神草。”

3.人参的功效及应用:唐代诗人陆龟蒙《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诗作:“五叶初成椵树阴,紫团峰外即鸡林。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品第已闻升碧简,携持应合重黄金。殷勤润取相如肺,封禅书成动帝心。”“五叶”描述了五加科人参的典型特征[7]。因有“殷勤润取”这一症状,可知所患为消渴病即糖尿病。再者,因为“肺热化燥”,所以属于“上消”,需要“殷勤润取”。可以看出,那时人们已经用人参治疗糖尿病了[8]。

清代医学家朱钥在《本草诗笺》中作诗介绍人参功效:“人参功大益精神,甘苦微温性自驯。反与藜芦休并用,畏同盐卤莫相亲。保元旺血除邪气,明目开心利弱身。味厚最宜尪怯症,必需尤在肾虚人。”非常生动地描述了人参具有安神益智之功,其性味甘苦,微温,药性缓和。并提到与藜芦相反,不能同时应用,且盐卤可解人参药性,应多加注意。人参大补元气,还可明目,消瘦虚弱、肾亏之人可用此药滋补强壮。此诗对人参的药理、药性及药物相克做了全面介绍,是中医人参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品[9]。

4.人参的栽培采集:南宋诗人谢翱所作《效孟郊体七首 其二》对人参栽培描述为:“移参窗北地,经岁日不至。悠悠荒郊云,背植足阴气。新雨养陈根,乃复佐药饵。天涯葵藿心,怜尔独种参。”[ 10 ]由此可知,人参移栽种植要在背阴之地,古代阴阳学说讲究北阴南阳,需要全年太阳光直射不到。除此之外,种植人参还需要雨露滋养,艰辛劳作[ 11 ]。体现了栽培人参的不易,以及人参的珍贵。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可以发挥无缝式课程思政进课堂作用。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人参
“冬吃萝卜赛人参”有新解
水中人参话鳅鱼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清代的人参故事
医学类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医院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