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受众面广、学时长的核心通识课程,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领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导向,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依据,分别从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策略更新两个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吴婧(1987-),女,湖北十堰人,武汉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认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指明了方向。《纲要》指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育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大学英语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供了指导。《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程”提升为“核心通识课程”。大学英语课程面向全校的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具有受众面广,学时长等特点,为课程思政的系统性融入提供了绝佳平台。新版《指南》对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内涵作了进一步阐释。大学英语的“工具性”重在提升能力,“人文性”贵在强化思政。(向明友,2020)
《指南》中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最新定位与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理念相吻合,使二者的融合具备了现实性。人文性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提供了内容依托,工具性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效途径。它们为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搭建了骨架,而课程思政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融贯中西的大学英语课程既是弘扬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国际视野的前锋营。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指南》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要求。如何才能有效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呢?陈敏、谢天言以学习需求分析为导向,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素养、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参考。丁水芳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现状、实现路径、教学设计与实践。黄佰宏、徐晓艳分别结合学校特色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措施做了论述。他们的研究均是结合教学实际,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或微观,或宏观的参考,但并未结合《指南》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隐性育人的巨大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应以《指南》为依据,让思政育人在课程教学中掷地有声。然而,如何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呢?如何才能做到让大学英语课堂的思政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呢?本文将以《指南》为依据,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阐明《指南》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发挥思政育人作用的实践路径。
1.教学内容。《指南》引入了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强调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和素养的协调发展,增加了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再是仅仅满足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取,而是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凸显大学英语作为核心通识课程的价值。为实践《指南》的要求,切实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时事聚焦。时事热点话题与现实结合紧密,信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关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聚焦时事,带领学生去关注社会热点,挖掘其背后的复合元素,引导学生深度剖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一面。教师可在教学设计环节,挖掘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时事热点话题,设计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并形成书面或口头表达。教师对所选话题,在内容上应贴近现实,在情感上应能激发学生共鸣,在思维角度上应多样化,在任务设计上应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贴近现实,能较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们了解社会动态、时事新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家国情怀的培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文化对比。文化对比是大学英语教材与课程思政育人紧密联系的特有亮点内容。在大学英语課程教学中融入文化对比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客观看待文化的不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应结合所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穿插文化对比。教师所选择的切入点应具备一定的可拓展性和适度文化负载量,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对异国文化的尊重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文化对比为素材的教学,不仅有助于促成学生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们通过文化对比学习,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对方熟悉的方式,更好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文化,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读懂中国的心声。
(3)美的教育。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高等教育对他们人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为美的教育提供了着力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课文内容为依托,挖掘德育和美育素材,进行主题拓展,围绕爱与美,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于人性和人生的思索,启发学生关于的美的鉴别与欣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的优秀品质,引导他们做温暖幸福的人。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理解爱、欣赏美,赋予语言表达练习以情感的温度,营造课堂教学美的氛围,让学生在思辨中体验英语,体味人间温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品格。在主题拓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提炼较有深度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叩问心灵,触及灵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策略。《纲要》强调课程思政教育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指南》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恰好为实现这种育人效果提供了途径。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指南》倡导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等,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设智慧课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为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培养思辨能力,帮助其自觉形成正确的思政理念。
(1)同伴教学。Peer-Instruction(PI)教学法是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提出的。这一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讨论,促成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交流与互动,既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加深了学生的认知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成学生在大班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PI 教学法的优势符合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满足《纲要》和《指南》的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以合理地借鉴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将思政主题融入教学中,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以讨论、辩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同伴的影响作用,让学生们在思索中成长,在交流中思辨,在实践中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重视课堂观察,及时提供帮助,做好引导工作。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将语言运用能力的点评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引导相结合,赋予语言学习以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2)智慧教学。智慧教学是教师在智慧教学环境里,利用各种先进信息化技术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的教学活动。目前的高校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构建智慧教学,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求知方式,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促成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精品公开课、视频资料、电子学术资源等为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的实践提供学习资料。课中,教师可以发挥教学软件,如“雨课堂”“微助教”等教学软件的辅助教学作用,提高教学互动的效率和参与度,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思想动态,为教师把握课堂节奏,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精准的数据指导和参考。课后,教师可以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库,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搭建学习平台,为思政育人的落实提供自主学习资源。把网络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教师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既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又有利于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的实施;既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资源的配套统一,又为思政育人的精准细化提供了参考。
三、结语
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应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以时事、文化、美为素材的教学内容滋养学生心灵,以同伴教学和智慧教学为手段的教学策略助推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谢天言.基于学习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85-88.
[2]丁水芳.协同育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7-70.
[3]黄佰宏.“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0(4):1-7.
[4]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外語界,2020(4):13-18.
[5]向明友.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评注[J].外语界,2020(4):28-34.
[6]徐晓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教育(高教),2020(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