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逊
摘 要:文化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但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表达困难与不恰当的现象,为此需要实施全方位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环境、教学活动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渗透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平衡,进而构建健全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文化意识;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核心素养
一、“文化意识”构建的传统文化缺位
新课标中的文化意识目标为:“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然而目前的文化交流却呈现出明显失衡现象:中学生对于国外文化耳熟能详,但是对于母语文化的表达却力有不逮,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但自身缺乏了解,更不该如何正确地用英语表达,遑论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主要表现在:
(一)表达传统文化含义上存在困难,如对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不知如何介紹,对于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能准确表达。为此,从丛教授提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后果便是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缺位及表达不畅。
(二)文化表达上的不恰当。在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表述上,学生对古典文学名著的情节按照汉语理解进行英语表达,其词语和文法在转换为英语词汇与词组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语用性错误较为明显,导致作品精粹被曲解。
二、问题原因探究
(一)教材设计问题
当前的英语教材普遍存在重西方文化轻本土文化的现象,授课内容、拓展阅读及练习上,内容都偏少,结果就是,对于国外文化的相关内容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英语呈现的传统文化内容反而感到陌生。
(二)教师素养问题
目前教师多将工作重心放在课堂知识和应试技巧讲解方面,对于学生文化意识构建方面的工作较少。同时,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部分文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难以胜任跨文化教学的任务。
(三)学生兴趣不高
受限于教学形式和传统文化相对艰深的内容,当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相对不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在英语学习及交流中尤为突出。
(四)目的语教学环境影响
出于减少理解失误和沟通交流的因素,教学环节中多直接引用国外文化素材, 整体的教学环境也展现出了鲜明的国外文化色彩,在此种氛围影响下,学生更容易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忽视中国文化。
三、教学策略:导入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文化意识”
(一)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一是要强化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重理解力。二是要强化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增加母语文化影响的正迁移。三是要提高文化意识培养、建立文化自信在教学中的站位,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输入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积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传统文化联系。
(二)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1.强化教学中的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的比较是让传统文化渗入的突破口。美国学者Byram(1989)指出文化教学可分为三种:比较文化教学、传授文化教学和调查文化教学。其中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文化理解。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传统文化的教学课件,在教学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同时结合问题引导、启发式与小组合作等方式引领学生共同分析文本,如介绍西方节日同时,引入中国传统节日的对比,再就西方重视宗教意义的文化背景和中国重视纪念意义的节日差异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内涵。
2.完善测试与评价内容
教师应在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三大教学评价维度中,平衡中外文化的内容占比,如设计关于传统文化的阅读或作文题,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习得。在讲解习题环节,深度挖掘习题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针对性的测试、训练,帮助学生强化提升文化表达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目前学界关注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对于用英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作用。因此,应积极创造实践和锻炼的平台,创新形式,如举办“汉语文化单词听写大会”,开展经典名著英语剧表演,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4.开展深度学习研究
近年来,学界关于在中学生中开展文化课题活动的相关研究,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中外茶文化的对比、中外婚丧西俗研究、通过学生主动性的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用英语知识传播中国文化的心理和兴趣,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空间与思维深度。
(三)教材层面:优化选择
课程设置中,应尝试对传统文学作品英译本的引进和教授,帮助学生以新的角度感知传统文学作品,有效提升双向的文化感知能力。同时以校本教材、辅助教材、课外推荐读物等为抓手,选取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研究。
(四)课堂环境氛围营造
参照脑科学相关理论,认知活动与真实情境的紧密性,而且人的大脑倾向于捕捉“新奇”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信息。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可借助道具、实物、并依托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或视频展示,模拟再现传统文化事物的情境,进而营造逼真的教学氛围。
(五)借助资源媒介
互联网丰富了资源获取渠道,目前一些专业英语网站含有丰富的、用英语展示的中国文化,以及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资源。通过教师的推介及引导,使学生主动关注了解,弥补自身知识空白,同时激发学生用英语传播传统文化的心理和兴趣。
参考文献: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
[2]Mariale Hardiman.杨志,王培培 译.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9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王婉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究[J].英语教师,2020,20(06):22-24+29.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