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小建 高平
[摘 要]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无限活力,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学习氛围,通过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关键词] 教学情境、学习形式;学会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多讲”才能真正地提升课堂效率,因此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很少让学生合作和交流,使得课堂过于单调乏味,而无法让学生“动”起来. 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笔者谈了一些浅见,以期引起重视.
[?]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为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新型人才,需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避免过多干预使得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要让学生学会探究. 教学中不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其解决就是探究,这样的探究是空洞的、无趣的,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探究也必然是消极的. 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欲望需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然地融入问题情境中,从而将“被动学”变为“主动思”,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了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源于一句名言、一则故事、一组数据、一个游戏,但如何去选择和创设就需要教师精心地研究教材和大纲,充分了解班级的学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情感目标,这样的情境才是有价值的,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 要避免华而不实的情境,华而不实的情境使学生摸不到、够不着,不仅不能激发探究激情,还因读不懂情境而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若想让情境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创造,必须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创设有价值的情境. 下面谈一下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以期一起学习.
1.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贴近生活的、符合学生认知的、有应用价值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积极地探究,不妨设置应用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来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1:在教学“均值不等式”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教学情境.
(1)春节期间,某商店举行优惠大酬宾活动,现有三个打折方案:①第一次先打p折,第二次打q折;②第一次先打q折,第二次打p折;③两次都打折. 你认为哪个方案折扣更大呢?
(2)某实验室的天平臂长不同,因此在称物品时会出现误差,有学生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将物品分别放在左、右盘称一次,之后将计算两次结果的平均值,这样就是最终的质量,你认同这个方法吗?
师:请大家仔细审题,一起探讨一下,给出你们的合理意见.
生1:对于问题(1),第一个方案和第二个方案的折扣都为pq折,所以两个方案优惠相同;第三个方案两次降价后是打了
折,要知道哪个折扣更小,只要比较pq与
的大小. 求解时可以采用特殊值的方法,进而求得pq≤
,即p2+q2≥2pq.
师:非常好,大家都赞同该方法吗?(大家表示纷纷赞同)
师:对于问题(2),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2:设物体的质量为G,天平的左臂为l,右臂为l,放左盘称的质量为a,右盘称的质量为b,则有lG=la,lG=lb,两式相乘化简可得G2=ab. 由问题(1)可知ab≤
,因此≥.
解决两个问题后,引出均值不等式的定理也变得水到渠成了,选择更为贴近生活的问题,使抽象的定理更为生动,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日后的应用中也自然得心应手. 同时,在定理生成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观察,主动建构,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习惯的养成.
2. 创设悬念性问题
数学知识点间是存在联系的,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联系,不断完善已有认知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复习旧知引出新知,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然若通过设置悬念问题,让学生利用新知去拨开旧知的面纱也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2:抛物线定义.
师:刚刚学习了抛物线,之前在初中时学过的什么图像是抛物线呢?
生1:一元二次函数.
师:从定义上看二者是不一致的,它们之前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呢?
二者存在联系是必然的,但是从课本的字面内容上来分析却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这就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我们可以从y=x2入手,是否可以推导出图像上一动点P(x,y),到定点F(x,y)的距离等于该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呢?(教师引导后,大家积极讨论,通过变形积极寻找二者的联系)
生2:因为y=x2,所以x2+y2=y+y2,所以x2+y2-y=y+y2,所以x2+y2-y+=y+y2+,所以x2+
y-
=(y+
,所以=
y+.
师:非常好,经过这样的变形,正好可以验证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
0,
的距离等于它到直线y=-的距离,这与我们现在所学的抛物线定义完全相符.
通过悬疑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该结论的得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完善学生的认知.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无疑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3. 创设疑惑陷阱
在学习中,很多题目会设置“陷阱”,而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或认知不完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针对这些宝贵的错误资源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利用,可以采用展示错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再探究的方式,找到真正的错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跳出“陷阱”,也可以在自主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降低出错概率.
案例3: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F,点P为双曲线上-=1上一点,若
PF=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
A.
PF=8
B.
PF=15
C. 这样的点P不存在
师:这个题目很多同学选择B,请谈谈你的思考过程.
生1:我是这样考虑的,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
PF=±10,因为
PF=5,所以
PF=
PF+10=15.
生2:我是这样解的,设双曲线P(x,y)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ex-a,由a=5,
PF=5,得ex=10,所以
PF=ex+a=15.
师:真的选择B吗?请同学们根据定义再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若
PF=5,
PF=15,则
PF+
PF=20,而
F
F=2c=26,即
PF+
PF<
F
F,无法构成三角形,这样的点是不存在的. 此题因为学生只考虑了
PF -
PF =2a,而忽略了定义本身的
PF+
PF≥
F
F和a [?]用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在素质教学的影响下,教学中更加关注“会学”,其体现了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要求. 只有“会学”,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出新的问题,并敢于自主探究,从而在不断地积累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学会自主学习. 首先,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注重“因材施教”,尊重个体持续发展;其次,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例如,查阅资料能力、整理笔记、整理错误等,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从而有目的性地查缺补漏;最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适当的压力成为学习的动力. 学会合作. 合作有利于沟通能力的培养,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在合作交流中会涌现出新思路,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拓展知识面. 学会探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不断尝试、思考、讨论、观察中养成探究习惯,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用“爱”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充分地展现人格魅力. 往往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在学生心理上形成深深的烙印,如果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充满“爱”和正能量的,那么学生会因为“爱”而转化为学习动力,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反之,若让学生感受到了“不重视”“不尊重”,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会出现厌学心理、自卑心理. 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有爱的学习氛围,发自真心地去观察每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爱每个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课堂中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总之,在教学中,若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为学生铺设一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路,从而培养出“会学习”“懂合作”“善创新”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