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青,于凯,冀瑞俊
患者女性,78岁,农民,因“反复胸闷、喘憋5年,加重7天”于2018年7月6日入院。患者自2013年因活动后胸闷、喘息于我院确诊为“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心房颤动持续存在,活动耐量减低,之后每年均因心力衰竭加重于我院住院治疗2~4次。2018年因病情反复加重,分别于3月23日、5月10日和7月6日三次住院,每次住院间隔不超过2个月。患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呋塞米、螺内酯、氯化钾及他汀类等药物治疗。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近几年未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监测血压在正常范围。缺血性卒中病史9年,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无吸烟、饮酒史。无高血压、冠心病等家族史。
体格检查:体温36.8 ℃,心率64次/分,呼吸22次/分,上肢血压147/94 mm Hg(1 mm Hg=0.133 kPa)。眼睑浮肿,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脏未触及肿大,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心电图(2018-07-05)提示心房颤动,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ST-T段改变。心脏彩色超声检查(2018-07-05)提示左心房扩大(舒张末期直径49.5 mm),左心室壁轻度增厚(后壁11.0 mm),主动脉瓣轻度反流,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肺动脉中度高压,射血分数66.8%。胸部X线片(2018-07-05)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2018-07-05):脑钠肽前体982 pg/mL,尿酸580.1 μmol/L,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正常;红细胞计数3.25×1012/L,血红蛋白104 g/L;尿便常规正常。
入院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心功能Ⅳ级
高血压3级,极高危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5000 IU,每日两次皮下注射)抗凝治疗,硝酸甘油(10 μg/min,微量泵泵入)舒张血管,呋塞米注射液(20 mg/d,静脉推注)及螺内酯(20 mg/d,口服)减轻心脏负荷,氯化钾缓释片(1 g/d,口服)补钾,美托洛尔(25 mg,每日两次口服)控制心室率,依那普利(2.5 mg,每日两次口服)改善心室重构。治疗后患者喘憋症状逐渐好转出院,出院时查体显示肺部啰音及下肢水肿消失。因患者住址距离医院较远,且行动不便,不方便随时前往医院,故采取移动互联网软件——血管卫士(图1)帮助患者进行出院后管理。
图1 血管卫士APP
患者出院后在家中进行血压、心率及出入量监测,应用血管卫士APP每日上传数据(图2)。责任医师定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饮食及出入量情况,通过对上传数据的分析,给予合理饮食搭配、入量控制、药物调整等指导意见,对患者进行有效容量管理(图3)。持续随访至今,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期间因胸痛再住院一次,较患者之前不到2个月的住院间隔,住院次数明显减少。患者目前于家中可从事一般家务活动。
图2 血管卫士APP的血压、心率监测界面
图3 医师利用血管卫士APP对患者进行饮食及药物指导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致残、致死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急性心肌梗患者存活率的升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年升高[1]。心力衰竭因难以治愈,且易反复发作,患者往往反复住院,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外管理是此类患者诊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有研究者提出建立基于社区的慢性心力衰竭一体化管理模式,将患者、社区及专科医师一起纳入心力衰竭的管理系统中,·专业护理人员采取定期上门的方式了解病情变化[2]。还有研究对社区-医院联合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认为该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知晓率,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不过,上述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无法同步得到患者实时信息并对患者进行实时指导。
血管卫士APP是由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自主研发的医用软件,主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旨在对患者血压、血糖、吸烟等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及诊疗指导。通过该软件,患者可每日上传血压、心率、血糖、出入量等数据,医师可实时了解患者信息并对其进行生活、饮食和药物指导。另外,该软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上传患者的部分住院病历资料如体温单、医嘱、住院期间化验及检查结果、出院记录等。医师可随时查阅患者住院信息,方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本例心力衰竭患者自应用血管卫士APP软件后,通过软件实时上传出入量、血压及心率的数据,医师通过上传数据对其进行有效的容量管理和药物指导,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病情,减少再住院次数,也间接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本病例证明血管卫士APP对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管理是有效的。同样,该软件亦可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患者的管理,作为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管理工具,预计可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及复发。
移动互联网医疗可以为居民提供前瞻性、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指导;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进行家庭式健康管理,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从个体层面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还可以将互联网舆情监测和医疗大数据分析相结合,预测急性病、流行病、常见病的传播趋势和途径,提醒居民做好预防措施,从群体层面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目前在我国,移动医疗已成为现实,在可预测的未来还会呈现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