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田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7-004-01
摘 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蕴含中国文化内涵和气势,具有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功能。在中小学中增设武术教学内容,改进武术教学实施策略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文章主要以核心素养理念提出的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武术教学为思考的逻辑起点,探讨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思路。
关键词 新形势 中小学 武术教学
一、前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教育方针政策。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蕴含中国文化内涵和气势,具有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功能,增设武术技击内容,改进武术教学实施策略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本研究在学校武术发展新理念指导下,对学校武术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当前中小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完善学校武术教育,服务我国教育事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
(一)中小学武术师资短缺
武术进校园是武术运动的重要发展趋势。武术师资力量的壮大是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武术教育的质量。但是目前中小学专业的武术教师缺乏,一般学校开设有武术课的多由其他专项的体育教师来担任武术教学,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武术培训,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只能现学现卖。武术对基本功要求非常高,短时间练习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并且这些“武术教师”只能传授他们认为正确的肢体动作,忽略了武术中的文化内涵,造成了武术教学中的文化缺失。再加上一般的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素养不高,对武术的认识不够全面,武德教育不充足,专业技术不理想,种种这些原因使得武术课的效果与学生期望的有所差别,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导致学校武术发展停滞不前。
(二)武术课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中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总是让他们反复做一件事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注意力很快就會转移。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武术套路为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只接触武术套路学习,只是每个年级的动作不一样,学生没有新鲜感,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学校要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选择丰富多彩的拳种来刺激学生学习武术的欲望,并且应根据学生特点在不改变武术原生态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武术动作难度,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整套武术动作。
三、新形势下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策略
(一)重构武术教材体系
武术教材内容的选编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回归武术教育本真,增设武术技击内容。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技击内容是武术的精髓所在。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展现出武术迅速、有力、准确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往的武术教学中总是缺乏这些必要内容,这也是导致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主要原因。其二,技击内容选择的科学性和代表性。选编技击内容要考虑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学生习武兴趣爱好的需要。教师应选择最基本、最常用的代表性技击动作,并且这些内容要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其三,武术技击内容选择系统性。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在基础学习上,逐步提高,统一安排,整体设计。
(二)营造良好的武术学习氛围
我国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包含的文化精髓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武术发展的历史,体会到我国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教师要善于利用引导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建立起快乐的课堂气氛,从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中探讨中华武术文化,让学生能够在文化和技能两个方面都能够拥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愉快的学习心情。学习过程中如果涉及到武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演讲或者是武术公开表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参与武术活动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深入了解传统的武术文化精髓,共同传播武术文化。
(三)创新武术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任何体育项目的教学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能够全面健康发展。武术教师需要利用更多的时间来组织教学,除了花费少量的时间传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外,还需要组织学生训练,既能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帮助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讲述武术理论和传统文化思想来加深对武术动作的理解,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武术表现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趣味课课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黄超文.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指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宋尽贤.中国学校体育3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