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缝隙的地方,阳光照耀更集中

2021-11-02 20:10
中学生博览 2021年20期
关键词:特教智障康复

在全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并全面推行之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的高度重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智障儿童的健康心理”是一个易被忽视、难度较大的课题,但确实是特教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智障儿童智力的康复、情绪的稳定、正确的认知、坚强的意志等心理素质,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与寻求自身发展的关键,也是特教系统落实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工作内容。

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有缝隙的地方,同样离不开阳光照耀,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精心维护;另一方面,我们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实践远不及普通中小学,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效果甚微。

学校心理教师队伍与专业师资优势明显,现有4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3名三级心理咨询师、4名家庭教育指导师、1名社会工作师和1名儿童行为训练师。针对“培养智障儿童的健康心理”课题,学校心育团队首先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行了认真思考。

问题的提出:技术

智障儿童的自身状况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制约性是明显的:智力水平越低的智障儿童,其自我意识就越差,在普通儿童中常用的以语言沟通为主的心理辅导方式几乎无法运用;在具体工作中,传统的心理教育课程与心理疏导技术几乎派不上用场;智障儿童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体验式的心理辅导及行为主义的一些技术虽更实用一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难以奏效。

思考的方向:目标

美国纽约大学音乐治疗中心创始人CliveRobbis教授来华讲学中曾介绍过一个案例,他在为一个多重残疾儿童实施6年的音乐治疗及其它康复训练时,为儿童制定的心理康复目标是:帮助这个孩子感受生活的愉快。值得高兴的是,CliveRobbis教授的做法为智障儿童的心理康复目标提供了重要启示:感受并体会生活的快乐与美好,是否应作为智障儿童心理康复的一个核心目标?

理论答案是肯定的。

基于特殊儿童更需要关爱与帮助,在其接受教育与康复并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除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相关的特殊教育群体支持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说,如果让特殊儿童在一个充满爱心、积极向上、努力工作、克服困难的教育群体氛围中,被尊重、被宽容、被教养、被培育,那他一定会获得身心快乐,获得改变与成长。

所以,一个积极的校園,是能够创设出积极的教育氛围,并让特殊儿童时刻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确定的路径:积极教育

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特殊教育的发展理念应该重新定义与更新。即围绕特殊儿童的培养目标,现代特殊教育更需要从被动、补偿的角度向积极的建设与发展方向转变,基于关爱生命、关注成长,从尊重特殊教育群体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出发实施特殊教育,寻找并培养特殊教育群体的各种积极力量。寻找并培养积极力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开展积极教育,建立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学中的具体体现。特教学校的积极教育主要是通过挖掘特殊群体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以增强师生、家长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达到培养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并建立家校合一的积极共同体。

让积极教育在校园推行,对建设积极校园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成为特教学校和特殊儿童家长对培养特殊儿童积极目标的建立与奋斗过程;

——成为特教教师人生追求、人格品质、职业态度、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强化过程;

——成为特教学校师生在校园环境与教学工作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

——成为特殊儿童由补偿缺陷到求知求能的过程,再转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过程;

——成为特教学校打造积极的文化建设和积极的团队建设的优化过程;

——成为新形势下学校积极理念、积极技术、积极行动、积极效果的形成和综合实施过程。

我们知道,有缝隙的地方,阳光照耀更集中。

猜你喜欢
特教智障康复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新形势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策略探析
让智障儿童喜爱上美术课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具身体验:培智体育教学的实践
为智障孩子撑起一把青春伞
用爱与责任托起特教梦
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国务院: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