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2021-11-02 02:28汪少春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纳谏齐威王邹忌

汪少春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该单元节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咏唱。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该单元教学要求熟读成诵,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下来。同时注意回顾学过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那么,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该如何开展文言阅读教学,落实单元要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课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讽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历代君王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身边必不可少一批敢于直言、忠君爱国的谏士。而劝谏能否奏效,一来看君王是否贤明纳谏,二来臣子能否“主文而谲谏”也很关键。在此文中,邹忌是一位有勇有谋的臣子,他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而齐威王是一位开明而睿智的君主,他知错能改,从谏如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课文中邹忌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层层推进到治国道理的论说方式,能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至今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文为阅读单元课文中的“自读”课文。教学本课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指导讲解两部分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走进文本,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圈点勾画文中常见的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了解文言中常见的句式。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邹忌讽谏的过程推进,梳理文章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此文的论说特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

1.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方式。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领会纳谏除“蔽”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分类掌握文言文知识,理清文章叙事内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解疑质疑,教师点拨突破。)

【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讽谏”艺术技巧,感受课文的当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教师讲授法等。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3.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屏显:

唐太宗在谏臣魏徵去世后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可见,历代君王若想成就一番伟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介绍相关知识

屏显: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策”即“册”也,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策”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的“策”论。《战国策》作品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极为逼真。文中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齐威王事迹

据史载,齐威王于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凡36年。齐威王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强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齐威王二十四年,齐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我这样小的国家,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十颗夜明珠,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我当作宝物的与大王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鎮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戒备盗贼,结果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这些都将光照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心中惭愧,败兴离去。

3.邹忌事迹

邹忌又作驺忌、驺忌子。战国时人,齐国相。事田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齐威王继位后,不治朝事,委政卿大夫,诸侯并伐。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邹忌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后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而想置田忌于死地。(迫使田忌逃亡于楚国,齐宣王即位,田忌才返回齐国,恢复官职。)此外,邹忌还以标准身高和相貌著称。

三、初读课文,正字音,懂词义

1.正字音。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正字音。

(1)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与坐谈(省略主语、宾语,应为“忌与之坐谈”)

皆以美于徐公(省略主语,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

③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他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⑤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2.疏通文意。

(1)生借助相关资料,小组协作翻译全文。

(2)师明确译文。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五、布置作业

整理重要词语的意义,熟读课文并背诵。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简述文章的故事情节,深入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中的劝谏技巧,理解设喻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邹忌勇于进谏的精神和齐威王从善如流的气度。

4.领会纳谏除“蔽”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衔接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思路,积累了一些文言的實词和句式。这节课,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我们要分析的实际上是一个故事,在分析课文之前,让我们全体同学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特点。

二、通读课文,把握内容

1.此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预设:此文讲述了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应当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怎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易于被接受,要掌握一定的论说技巧。)

2.此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说说分别对应什么情节,据此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预设:本课情节为: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听后的三思,与齐威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赐,齐国之后的三变化。)

“我们可以按范围层次,从大到小进行整体赏析。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儒家倡导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就邹忌整个自省的行为方式和过程情节看,由朝窥引起三问,由三问引出三答,由三答引起三思,由三思引出三比,由三比引出进谏的结果三赏、三变”。[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到梳理课文内容,层层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文章中的劝谏技巧,理解设喻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体会邹忌“讽谏”艺术技巧

1.理解讽谏艺术的技巧及效果。

[预设:(1)运用类比说理,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运用设喻说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显得委婉含蓄。(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师提示:此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重点分析“思”和“善”的妙处。

[预设:(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答”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尤其是“暮寝而思之”,表明邹忌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2)齐威王: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三进”“四国朝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侧面反映了他的贤明。]

四、总结升华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通过本课的学习,联系历史上的相关人物,领会纳谏除“蔽”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预设: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比如魏徵、屈原、比干、伍子胥、司马迁、触龙等等。尽管进谏的结果有好有坏,但为人臣子的忠心天地可鉴。正如唐太宗所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当今的社会,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一些邹忌这样的人才,多一些齐威王这样的领导,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而努力奋斗。)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中国古代的讽谏故事。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使其采纳谏言,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2.课外拓展:古典文学中的“三叠”式结构。

中國古典文学常运用“三叠”式结构,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别致的美感。在《鱼我所欲也》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已展示了何谓“三叠”式结构。《曹刿论战》中“何以战”的三问三答亦是“三叠”式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更是将“三叠”用到极致,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后面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语言的力度和别致之美。

【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于基本的文言常识的积累,又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展示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加入学生们自己的体验,多次朗读课文,鼓励他们自编练习,分小组讨论,点评人物,写读后感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理解难度不大,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提供一些课外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充分发挥学生们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适时鼓励……”[2]让自主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更不要满堂灌。

2.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践中,我推行“三三制”课堂模式。从时间上看,学生自主学习15分钟,分组讨论15分钟,老师讲解15分钟。教师要充分利用15分钟发挥主导的作用。课堂上教师讲与不讲、什么时候讲、讲什么内容、如何讲,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3.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收获了什么、展现了什么。一节有内涵的语文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课以讲述故事、自编练习、小组探讨研究的學习活动组织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实效。课堂上老师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尤其是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更能为课堂添彩。

4.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实教师更应当具有批判性解读文本的能力。”[3]如有老师这样分析:“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此文的关键: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以说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沟通的喜事,拉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4]但也有老师运用批判性思维就如此分析:由一“思”到一“讽”,接着就是由一“善”到一“强”,历史的发展真会如此简单顺畅?教师的这种批判性思维就会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大胆质疑文本。学生的思维之门一旦被打开,不同的观点和理由就能形成碰撞,在表达和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自然而然地就训练了缜密、深刻、全面的思维。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深度学习。

注释:

[1]杨四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排”之法赏析》,《语文学刊》,2012年第7期,第176页。

[2]余映潮、丁亚宏:《〈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点评》,《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0年第2期,第36页。

[3]金瑞奇、郑杰:《批判性解读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影响——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20年第5期,第62页。

[4]朱伟:《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2年第10期,第26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纳谏齐威王邹忌
田忌赛马
邹忌比美
田婴巧荐王后
田婴巧荐王后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
嗜好可以当药
马路公仆赞
邹忌形象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