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扬
(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上常见且一种不完全可逆的严重的呼吸系统慢性病症,患者发病后气流受限的特征不完全可逆,并会表现出进行性进展的特征。这种疾病是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的疾病,病情迁延反复,容易反复发作,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1]。很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病同时常常会合并呼吸衰竭的表现,进而导致患者的临床症状大大增加,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一般需要为患者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案进行治疗,这是促进患者排痰与消除炎症的主要方法。但是因为患者的整体呼吸功能较差,因此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胸闷和气短等情况[2]。所以为有效促进患者病症的恢复,本文主要分析通过呼吸内科治疗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呼吸衰竭进行治疗时所取得的效果,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1 一般资料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通过采用呼吸内科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同样例数的同等病例的经过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3∶19,年龄58~89岁,平均(72.65±10.52)岁;病程1~8年,平均(3.52±1.31)年;此次发病至入院间隔1~3 h,平均(2.05±0.45)h。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2∶20,年龄59~90岁,平均(73.06±10.89)岁;病程1~7年,平均(3.64±1.40)年;此次发病至入院间隔1~3 h,平均(2.11±0.41)h。资料均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标准验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备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指南》[3]。②患者均具有影像学诊断依据。③临床资料完整且配合度较高。
1.2.2 排除标准 ①严重感染、排痰困难、咯血等。②间质性肺部疾病与支气管哮喘。③多脏器功能损害和严重的其他功能器官衰竭[4]。④对内科治疗方法不耐受或不适用。⑤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组而无法完成研究调查。
1.3 方法 本文所有对照组患者均通过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为患者应用多索茶碱注射液进行治疗,单次选择0.2 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为患者进行2次治疗。与此同时为患者进行低流量吸氧,并将氧流量控制不超过4 mL/min。为患者用药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每次为患者用药1粒,每日为患者进行1次治疗。患者如果合并严重感染的情况,还需要为患者选择派拉西林钠2.5~5.0 g加入到0.9%的生理盐水注射液100 mL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持续为患者用药0.5 h,每隔12 h为患者进行1次用药[5]。
观察组患者配合采用呼吸内科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从如下几点进行:①呼吸机治疗:上机后需要以患者的病情实际为基础来对呼吸机的参数进行合理设置(氧浓度=40%~100%;潮气量=8.0~10.0 mL/kg;呼吸频率=(20±3)次/分;呼气末正压通气=3.0~8.0 cm H2O)。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状况和康复情况等适当的对各项参数进行调整,患者满足撤机条件的时候要对患者及时撤机[6]。②配合治疗:强化对患者的观察,了解患者胸部轮廓的起伏,防止气管插管出现气体漏出,而损害患者的生命安全。管插管应固定在适当的部位,真正有效保证气囊的压力事宜。在进行干预时,要避免压力较大而导致患者气道黏膜出现损伤。同时为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随着病情的改善不断的对患者更换体位,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按摩和指导来进行干预,提高整体的舒适性[7]。并发症出现要遵照相关规定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应重视手法,尽量减轻因操作等应激性刺激而导致患者的气道黏膜出现损伤[8]。③药物治疗:当患者感染控制窗出现以后,可以为患者进行拔管,可谓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气管插管12 h之内对患者进行吸痰,同时为患者联合超声雾化吸入方案,为患者应用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等药物进行治疗。
1.4 评价指标 ①经过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者和治疗前相比消失超过80%,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再没有出现胸闷与呼吸困难等相关的症状表现,则说明临床治疗有效;如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的说明治疗无效。②对所有患者经过不同治疗以后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③经过不同治疗以后1周,比较两组调查对象的相关血气情况(PaO2、PaCO2、SaO2、Pplat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①观察组[为95.24%(40/42)]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81%(31/42)],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观察组[7.14%(3/42)]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26.19%(11/42)]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观察组治疗1周后,血气情况(PaO2、PaCO2、SaO2、Pplat等)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种患者经不同治疗以后的相关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种患者经不同治疗以后的相关功能指标比较(±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急症,患者发病之后通常会存在剧烈的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相关表现,而且很多患者都存在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病症控制,会导致一些不可逆的后果出现,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10]。临床以往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采取常规治疗方案,主要为患者进行吸氧和抗感染去痰等相关的治疗,或者为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纠正酸碱平衡、支气管扩张药物和营养支持等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不适症状加以缓解,但是患者停药以后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加重了对患者机体的损害。本文主要分析通过呼吸内科的相关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所取得的效果,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主要为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通过呼吸机的应用为患者进行持续稳定的通气方案来提升患者的血氧供给能力,减少二氧化碳蓄积对患者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配合积极的相关配合性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表现采取相关的干预方法进行干预,同时也为患者积极的进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病症的控制。而通过本文的结果能够看出,本文观察组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也综合的说明对患者应用呼吸内科治疗方案对患者治疗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进行治疗可以提升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相关功能,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