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婷婷/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乡村治理是实现有效治理国家的基础,其概念是伴随我国乡村社会变迁而逐渐完善并形成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何进行“乡村善治”显得越来越重要。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在乡村社会的延伸和体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对乡村社会大规模的改造。乡村治理发展的主要经过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53-1978年前,这一时期农业集体化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打破了乡村社会固有的结构和乡村社会的传统,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管理和治理模式,这就是“人民公社”制度。这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治理领域的一次伟大实验,主要成就在于乡村社会实现了的安全稳定和健康有序。第二个时期是1978—2005年,这一时期主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推行一方面极促使粮食产量连年增长,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对土地的依赖开始减弱,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这些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成为日后乡村治理的难题。第三时期是2005年至今。这一时期以政府大力支持强农惠农富农,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乡村面貌,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开始建立,但治理结构不健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创新了乡村治理体系,开始走乡村善治之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我国非常重视农村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宏观上看,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取得的较大进步,乡村治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乡村社会治理方面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村民主体角色认知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乡村治理效果还不理想。乡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有待提升。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党的基层组织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是实现新时期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个别基层组织存在软弱涣散问题,不善于以“柔性”方式治理。这不仅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也不利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治理理念有待提升。当前,我国乡村治理方式对传统农村基层模式、方式进行了转变,但治理方式不够多样,方法不够完善。个别地方政府盲目通过招商引资、卖地和兴建新城或各类园区,来达到提高政绩,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村民本身除经济发展外的,比如环境治理、权利保障等其他诉求。同时受乡村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和村民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制约,村民本身对乡村治理参与的“无意识”也导致了乡村治理整体理念较低。乡村治理法制化水平有待提升。我国目前乡村法制和权力监督机制还不健全,乡村治理法制化主要依靠的是基层干部去推行相关制度,解决村里矛盾纠纷的做法偶有不妥当之处。除此之外,乡村权力监督机制也有待完善。乡村文化认同感有待提升。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乡村青壮劳动力大规模地进入城市,导致乡村人口数量和结构不断变化,很多乡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导致乡村治理乏力,闲置资源浪费,传统的道德力量日渐式微,而经济指标在乡土社会分层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降低了村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新时代乡村治理需要国家、市场、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坚持乡村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全面领导、社会协同、政府负责、公众积极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强化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具体化,进一步增强政治领导力。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不仅影响着党的领导作风和领导形象,而且关系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坚持和加强党组织对乡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巩固乡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这是我国乡村振兴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德治是乡村社会的传统,自治是中国农民的创举。新时期我国乡村着力构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自治为基的融合机制。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一方面是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最终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用现代科技元素创新治理方式,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提高基层党组织依法治理能力,完善民生民权的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要抓住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来满足乡村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实现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另外广泛开展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增强乡村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乡村集体的认同感,传承发展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