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春 张国军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表现主义戏剧起源于德国和瑞典,而后逐渐波及整个西方世界。表现主义戏剧以反传统为主要特征,其作品往往对现实进行扭曲和变形,主题多为揭露都市生活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在手法上多采用幻觉、梦境、面具、意识流对话等来折射人的深层心理世界,揭示现代人面对异化的无力抗争。表现主义戏剧的核心观念是“自我表现”,也就是说,表现主义戏剧不再重视对客观世界进行过程性描摹,而是注重主观情感、意象幻想的表达,是出于“内在的需要”。它强调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表达个体心灵,直面不被人所关注的内心世界,希冀借此反抗物质世界的重压,重拾个体生命的尊严。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创作过五十多部作品,四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并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他的作品多数是反映20世纪初西方出现的理想幻灭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的价值失落。但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理想的追求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追求理想的崇高感,及理想幻灭所带来的痛苦,贯穿了他全部的作品。
《琼斯皇》创作于1920年,第一次上演时就连演204场,在当时的美国戏剧界引起了极大轰动,成为表现主义戏剧在美国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琼斯皇》是在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善于写自传故事的奥尼尔在这部剧作中没有留下任何自传线索,作品所体现的悲剧性不是奥尼尔个人经历的产物,而是他对个体与群体、种族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在这部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矛盾冲突都已不再重要,奥尼尔充分运用灯光、音响等舞台技巧,通过琼斯皇被土著追杀,亡命森林的故事,表现了对种族压迫、社会异化等问题的反思。作品不分幕,简短的八场戏由琼斯的行动贯串起来。
《琼斯皇》第一场的场景设置在琼斯的皇宫里,皇宫到处都装饰成了白色,凸显着琼斯对白种人生活方式的追求与仰慕。琼斯和伦敦商人史密瑟斯上场,两人都是骗子,都很了解对方,都做过很多坏事。史密斯告诉琼斯,土著人正准备围攻他。第二场,土著人开始起义反抗,琼斯仓皇出逃。他首先逃到森林,森林深处不断爬出令人怪异的“恐惧小动物”,它们不断向琼斯涌来,发出“低沉的嘲笑声”。琼斯非常吃惊,拔出随身携带的左轮手枪开了第一枪,“恐惧小动物”消失。第三场,琼斯开始逐渐步入森林深处,伴随着围捕他的越来越响的鼓声,琼斯神情也越来越紧张。此时,黑人哲夫的幻象出现,这是一位被琼斯因赌博纠纷而杀害了的黑人。哲夫蹲在那里做着赌博的动作。琼斯惊慌失措,掏出手枪,对着幻影开了一枪,随后冲进灌木林里。第四场,琼斯已经筋疲力尽,他跌跌撞撞地上场,身上的军装已经被灌木层扯碎。他刚准备好好休息一下,围捕他的战鼓又响起,恐惧又袭上琼斯的心头。这时,一队黑人囚犯出现了,他们脚上都带着沉重的镣铐,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白人看守手持鞭子,要求琼斯加入队伍之中。琼斯愤怒地开了一枪,白人看守和黑人囚犯的幻象随即无影无踪。第五场,琼斯跪在树林中的空地上忏悔自己的罪恶,他渐渐退避到了自己的种族意识之中,自己作为奴隶被拍卖给庄园主时的情形浮现。尽管琼斯一再表明自己是一名自由的黑人,但并没有人听他的讲述。作为奴隶被拍卖是琼斯一生中最恐怖的记忆,为了摆脱这种恐怖,他连开两枪,幻象消失。第六场,琼斯已完全回归到原始状态中,出场时的帝王装饰已经完全剥离。琼斯身旁出现了两排戴镣铐的奴隶,他们正要被运往美洲。这群奴隶整齐划一地划着船,哀伤的声音应和着远方的鼓声此起彼伏。琼斯也沉浸到了这气氛当中,陷入了对于家乡的回忆之中。这一场戏中,琼斯没有开枪。第七场戏,在琼斯的幻觉中,他来到了非洲。此时,他的精神已经完全错乱,他被非洲巫医控制,并被要求去献祭鳄鱼,可是这个早已被白人同化了的灵魂,不可能束手就擒。琼斯挣脱了巫医的魔法,伴随着一声枪响,巫医和鳄鱼消失。第八场是全剧的尾声。拂晓,在森林与平原地带的分界处,土著士兵与史密瑟斯上场,土著头目已命令手下将钱币熔化造了银弹。森林里传来几声枪响,隆隆的鼓声戛然而止。接着琼斯的尸体被士兵们抬了出来,琼斯皇帝终于从梦魇一般的幻境中解脱。
琼斯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有着鲜明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双重身份。他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黑人,他被贩卖到美洲,在奴隶主的皮鞭下度日,有着令人心酸的过往。但他的另一面是作为“暴君”的一面,最终走的是白人统治者的老路,他害死朋友、杀死狱卒之后,在伦敦商人史密瑟斯的帮助下终于当上了土著首领,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奸诈狡猾、凶狠残暴的专制暴君。奥尼尔将这一组原本对立的形象结合起来,作品由此形成了两条结构线索:一条是现实中琼斯的行动线,主要表现为“现在的戏”,此时的琼斯是作为“暴君”出现的;一条是幻境中琼斯的心理线,表现为“过去的戏”,琼斯变成了“弱者”。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为顺叙,一为倒叙;一虚一实,行动线为实,心理线为虚。奥尼尔将作品所要表达的重点放在虚线上,作品的结构虚线清晰地交代了黑人琼斯由“白化”到“返黑”过程。
作为皇帝的琼斯刚登场时是一身典型的白人殖民者的打扮。在接下来的几场戏中,琼斯慢慢撕破了上衣,磨烂了裤子,跑掉了靴子,直到最后衣不蔽体,露出黑色的肌肤。琼斯的“白化”过程是他学会了现代社会的尔虞我诈,追逐实利,逐渐迷失自我,丧失人的本质的过程。“返黑”过程则是琼斯重新发现自我,寻找失落灵魂的过程。随着剧情的推进,琼斯的黑色肌肤再次出现,意味着他逐渐恢复了一名黑人后裔的种族意识,重新找回了自己丢掉了的灵魂。琼斯的死具有悲剧性的庄严。他为了摆脱被奴役命运所做的种种努力,在面临人生困境时表现出的种种挣扎与反抗,都体现出了人的力量与价值。他的处境代表了黑人族群,也反映了整个人类的命运。他接受白人的价值观和物欲追求,放弃了黑人的文化与信仰的过程,体现的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心理迷失,他褪掉白化衣装,还原为生命原生态的过程,象征了人类重新找寻自我,找寻精神归宿的过程。
《毛猿》创作于1921年。题材来源于奥尼尔所经历过的海上生活,以司炉工人扬克为主人公,表现了他探求归属并最终失败的故事。扬克这一形象来源于奥尼尔早年的一位好朋友,在奥尼尔早年航海生涯中,他结识过一个叫屈斯克尔的司炉工人,屈斯克尔是位爱尔人,一直给奥尼尔以“硬汉”的印象,后来此人却突然在远洋途中跳水自杀了。奥尼尔得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震惊,屈斯克尔为什么要自杀,成了奥尼尔创作这部作品的一个直接原因。
《毛猿》共八场,该剧没有采取分幕形式,每场戏都是一场简短的生活画面,缺乏《诗学》里要求的那种致密的戏剧结构,整部戏由扬克的活动串联起来。表现主义戏剧人物的特点是抽象化、类型化。《毛猿》中人物众多,但除了扬克等三四个角色比较重要外,其他人物连名字都没有。虽然是一部表现主义作品,但《毛猿》的前四场基本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前四场的戏都发生在一艘远洋邮轮上。扬克是轮船司炉工人中的“权威”,他最为强壮,充满自信。他说:“我们是基础,我们是一切”。这是扬克自我意识的巅峰。
第三场是全剧的重点,这是扬克良好的自我感觉被颠覆的一场。锅炉房上悬着的灯泡发出昏暗的光,“工人们齐腰以上,赤身露体,站在炉门前面。……他们的阴影轮廓就像一群蹲着的、低头弯腰带着锁链的大猩猩。人们用一种有节奏的动作铲煤。”扬克等人开始以“大猩猩”的形象出现。船主女儿米尔德丽德突然出现,眼前的一幕让她无比震撼,她不由自主地骂道:“这肮脏的畜生。”米尔德丽德的骂声,把扬克从自我认知的幻觉中唤醒。他一直引以为豪的强健体魄正遭到米尔德丽德的唾弃,并被当作畜生一样看待,扬克目瞪口呆。米尔德丽德的叫骂引发了扬克有关自我的思考,在第四场,他一直保持罗丹的“思考者”那个姿势。从第五场开始,故事发生地移到美国陆地上。扬克来到了有钱人的活动中心——五马路,他主动挑衅那些衣装华丽的绅士们,但没有人回应他,直至警察将他送进监狱。第六场,扬克由一个盲目自信者变成了盲目复仇者,他在监狱里恢复了第四场“思考者”的姿势,他冥思苦想并逐渐意识到,他就像一只“大猩猩”,一只被社会孤立并被投放到笼子里的“大猩猩”。第七场,扬克想到了工人自己的组织——世界产业工人联盟,他想参加联盟,但工作人员一听他要搞爆炸活动,立刻把他赶了出去。第八场,扬克来到了动物园,他打开笼门,与大猩猩称兄道弟,握手亲近。但是,大猩猩却将他勒死投进兽笼。扬克临死前喃喃自语:“上帝,我该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才合适?”
奥尼尔说:“扬克实际上就是你自己,我自己。他是每一个人的化身。”在这部作品中,毛猿和笼子的形象贯穿始终,第一场一开始“一排排的铺位和支撑它们的立柱互相交叉,像一只笼子的钢铁结构。”第六场监狱是一个真实的“笼子”,囚困其中的扬克作为“毛猿”的身份又一次被强化。扬克最后来到动物园,和大猩猩热烈地“拥抱”后,死在了笼子里。毛猿和笼子的形象构成一个个象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维度,全方位表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