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珍珍
【摘要】民间游戏主题活动是植根于本土文化,建立在幼儿园多年来对民间游戏的深入挖掘、开发与运用之上,以民间游戏为切入口,以发展儿童经验为主线的生成性活动。本文阐述了如何回归幼儿视角,基于幼儿的生活来优化民间游戏主题活动,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全面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关键词】儿童生活 民间游戏 主题活动
一、基于儿童生活的民间游戏主题活动优化的背景
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理念的指引下,近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民间游戏”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师幼的长期实践,一个个游戏活动发展成为一个个主题活动,我们走上了课程建设之路。之前,我们园本课程实施的途径百分之七十依赖于民间游戏主题活动,其余则通过节庆活动、种植活动、社会实践、亲子活动等为辅进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这样的建构模式限制了幼儿的整体学习。如何把幼儿的生活,如节庆活动、种植活动等都渗透在一个个主题活动中?我们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师幼共同建构,共同探究新知,构建了一系列的活动。基于此背景,我们分析了各个民间游戏主题活动的特点,罗列幼儿园的节庆活动、种植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等,寻求主题与这些活动之间相联结的点,优化主题活动开展时间、目标、内容等,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基于儿童生活的民间游戏主题活动优化的表现
在民间游戏主题活动优化的实践中,基于儿童的生活,我们追寻一种适宜的方式,把幼儿在幼儿园参与的各种活动,如种植活动、晨间自主游戏、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都融入一个个民间游戏主题中,使得主题活动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丰富幼儿经验。
(一)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修正主题目标
在主题活动的开发与设计中,主题目标是设计者对主题的总体理解,主题目标的修正需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幼儿现状的评价,目标设置来源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二是主题目标的全面性,综合分析目标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审视目标的全面;三是主题目标的层次性,关注目标是否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发展的差异性。目标确立后,由于班级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每个主题活动实施前还需微调,从本班级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进行调整。如在前一个主题开展中,教师根据开展情况,观察幼儿活动的表现,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发展目标,发现幼儿在人际交往能力上需要提高,在下一个主题的内容设计中,教师增加相应的社会活动,鼓励幼儿交往,把提升幼儿交往能力的目标增加到这个主题中去。
(二)基于幼儿的生活兴趣,优化主题内容
在以往的民间游戏主题内容的选择中,我们只考虑了哪些民间游戏适合哪个年龄段,在这些民间游戏主题的开展中能给幼儿哪些丰富的活动,忽视了幼儿生活的重要性。
1.追随幼儿关注的问题,优化主题内容
以往中班的第一个月我们开展的主题是踩高跷,主题内容围绕高跷的玩法、制作、运用而展开。其实小班升入中班后,幼儿最直接面临的问题是他们长大了,最为明显的是长高了。对于幼儿面对的问题以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优化了主题的内容:通过对比让幼儿发现自己长高了;寻找自己是如何变高的,可以借助外物“高跷”来变高,可以吃营养的食物促进生长;引导幼儿发现玩不同高低的高跷能让自己一下子变高,探索高跷平衡的办法,锻炼平衡能力。
2.整合园内特有资源,生成主题内容
主题的生成是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在十一月初,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大型的节庆活动——民间游戏节,这是幼儿园特有的一个节庆资源,我们通过亲子运动会、民间游戏达人赛等来庆祝。教师在一次次的节庆活动组织中,逐渐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生成了新的主题活动。如小班幼儿在节庆活动中对民间游戏的玩具特别好奇,生成了主题《玩具总动员》;中班幼儿在节庆活动中要学习各种民间游戏,对于民间游戏的各种玩法兴趣浓厚,生成了主題《游戏博览会》;大班幼儿已经是玩民间游戏的高手了,他们更乐于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技能,更关注谁是最会玩的,由此生成了主题《民游小达人》。
在主题内容的优化过程中,我们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进行优化。小班我们更倾向于让幼儿体验生活的乐趣,如《逗耳朵》主题活动,让幼儿去寻找幼儿园蚕豆中的豆耳朵,从而引发幼儿去关注春天幼儿园的事物,体验生活的乐趣。中班则让幼儿通过主题活动发现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如《踩高跷》主题中发现自己升高的变化。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有更高的要求,让他们通过探索拓展他们生活的经验。如《打陀螺》主题活动中,发现陀螺旋转的秘密,寻找生活中会旋转的东西,探寻旋转后的用途,了解旋转现象与科技、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拓展他们的生活经验。
(三)基于幼儿的发展需求,完善主题评价
民间游戏主题活动的评价是渗透在幼儿主题活动过程中的,是一种动态的评价。评价的方法以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是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观察记录、课程故事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个性品质等特点,边评价边调整指导措施。阶段性评价主要在主题活动结束后,根据主题目标、幼儿的表现逐一进行评价,并对评价后的结果进行分层分析,一是对幼儿个体在主题活动中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二是针对全班幼儿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确立下一步培养目标。评价内容应是全面的,评价过程中以《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为核心思想,以自然状态下的评价为实施手段,从而形成适宜于幼儿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
三、基于儿童生活的民间游戏主题活动优化的途径
(一)创设环境,支持主题的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为儿童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幼儿园应给予幼儿真实的课程环境,支持主题的开展,升华生活的体验。”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丰富课程实施的途径,我园创设了一馆、一场、一园的环境,即民间游戏馆、民间游戏场和百草园,让各类场馆更好地服务于课程,如开展《跳大绳》主题时,幼儿好奇于草绳的来源,因此我们在百草园里种植了稻田,让幼儿观察了解稻子的成熟过程,自己收割,保留草绳制作的原料,一起利用收集来的草绳制作工具,进行绳子制作活动。如民间游戏馆陈列了各种古代民间游戏的玩具,展示了玩具的演变史,幼儿通过在馆里的参观感受民间游戏文化氛围,在游戏体验中生发出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二)问题教研,优化主题的实施
问题式教研是以问题为中心引领,教研组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活动。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善于把握问题的关键点,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研活动,优化主题实施过程。如主题活动《打陀螺》,对于生活中有哪些旋转的东西,旋转与科技、人类生活的联系,教师都有疑惑,那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开展了旋转东西大搜罗活动,分组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寻找并记录。幼儿园寻找完后回忆家里的、生活中所遇到的旋转东西并分类归纳。在寻找和回忆中唤醒了教师的生活经验、再通过逐一的归类与探讨,了解旋转的用途,旋转带给人们的便利。这样的一次教研活动是一次课程实践活动,教师完全可以让幼儿参照教研活动的模式进行探索,但教师要做的是放手让幼儿去参与、去寻求问题答案。
(三)组建团队,推进优化的过程
在民间游戏主题活动的优化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难题,除了面对面的专家引领外,我们还组建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式学习团队,共同优化主题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首先,组建师幼互动队。主题的走向由师幼共同协商决定,主题实施是师幼合力的多元路径,而不是教师引领、儿童跟随的单一路径。其次,组建师师研修队。每周一次课程审议中,共同探讨幼儿学习的过程,发掘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每月一次主题活动分享会,以课程故事(下转P62)(上接P64)为载体,系统分析师幼的互动水平及探讨课程发展的多种可能途径,共享成功经验。最后,组建合作伙伴队。把家庭视为课程建设的合作伙伴,邀请家长参与主题研讨和课程审议,把社区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场所,把社区资源作为主题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园本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珍视幼儿的生活,从幼儿角度出发,不断优化主题活动方案,调整主题活动实施途径,让幼儿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钱雨.论生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1):61-6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