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文化因子

2021-10-31 02:45赵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赵阳

摘  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百年峥嵘岁月,以不负人民的价值遵循、和合大同的目标追求、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助推其更好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凝聚力、向心力、领导力[1]。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文化因子进行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文化因子;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A81;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02

在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使命情怀、治党逻辑、规律把握等,究其本质不难发现,正是对中华文明优秀文化因子的内化基础上的外化。研究中华优秀文化因子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正向促进作用,对于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逻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2]。

一、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文化因子:基本内涵与逻辑架构

第一,就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文化因子而言,并不是独立的、割裂的。不负人民的文化因子是改写西方资本文化逻辑的支撑,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价值遵循;为世界谋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于人类社會发展的理论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使命情怀,内含文明互鉴、和合大同的文化理念;整体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是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所凝成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思维结构层次,内含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第二,具象化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文化因子,有丰富的内在意蕴。就人民至上的价值属性而言,西方以掠夺性的发展实现了所谓的现代化,以充斥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控制着社会权利和力量的分配,资本参与媒体舆论,甚至与政治力量相裹挟,形成了资本至上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利益至上资本文化逻辑不同,在不负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传统与西方资本至上的文化传统相比[2],在中国发展历程中一直流淌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文化传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的生成与归宿都应是“人民”。

就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情怀而言,一方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中,从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提出的“天下为公”到康有为《大同书》提出的“大同思想”,再从孙中山先生对大同社会的理想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离不开和合共生、世界大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内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主义、对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追求,而这正是世界历史意义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第二重使命,亦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目标制高点[3]。

就整体性顶层设计的思维结构层次而言,与西方重视工具理性不同,中华文化更重视价值理性和情感理性。中华文化因子更偏向于整体思维、综合思维、曲线思维,强调主客一体、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因子更偏向于具象思维、分析思维、直线思维,强调主客二分、物我两分。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生成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最大优势——拥有集中统一的制度安排。因此,领导者更加注重工作的协调性,更加强调制度的统筹性,更加关注领导水平的科学性。

二、三维文化因子对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作用

第一,人民至上的文化因子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把握党的执政规律[1]。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最为根本的执政规律就是把握人心向背。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强有力的领导力本质是人民属性的,而不是资本属性的。在我国重视伦理、道德、民本的思想文化土壤中,较难滋生资本的无序扩张、唯利是图的劣根性,我们利用资本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迷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党执政是为了人民的文化传统更深层次体现了官与民的鱼水之情和心理契约。在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领导理念的指引和领导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将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文化因子真正落地,有利于牢牢把握人民至上这一根本执政规律。

第二,和合大同的文化因子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终归宿和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最终使命是一致的[1]。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特质之一便是对历史规律的理论探求与实践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的两大发现,充分诠释了资本主义不可能成为历史的终结。而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实现全球统治和霸权,而是要超越资本剥削、超越国家、超越现代性,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一目标制高点和中华和合大同的文化因子有契合之处。

三、三维文化因子建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更强凝聚力的逻辑理路

第一,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对人民群众的价值承诺与伦理关切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六大特质之一,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价值遵循,就其本质而言是党与人民的双向链接。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领导下,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受益。新时代“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首要之义便是“生命至上”;“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4],其最终归宿亦是“不负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而言,没有任何与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在经济发展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5],要躬行实践的是一种真正具有人民性的现代性,是一种建立在大多数人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受益的基础上的现代性,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深远发展潜力的现代性。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上升为政党治国的力量,并且在较长时间内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保障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认同,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民族国家、世界历史两重使命的认同,源于对自身文化因子中民本思想、良政善治的认同。

第二,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以和而不同为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建构智慧,为世界历史意义层面上的使命实现提供了前提。其建设至少呈现三大智慧:首先,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会以“使命”为先,走自己的路并不會让别人无路可走。与西方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的文化传统不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并不会伴随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和而不同。其次,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领导下,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多边主义与多维合作的。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实践路径正在以和而不同的道路实现现代化,而实现现代化的历程离不开党的集中有力领导。再次,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党员在对党绝对忠诚的文化传统下,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便注定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与西方官员互相牵制推诿扯皮的传统不同,中国政府服务效能的高效性、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对党忠诚的纯洁性不仅是心理契约,更是使命担当。

第三,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以整体性顶层设计为思维层次。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顶层设计包含两个方面:就其部署领导工作而言,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维度,破除深度发展的“内卷化”;就其政党自我革命而言,做到精简机构与职能整合、服务效能提升与多维实效重构的有机统一,破除服务效能的“内卷化”。首先,从领导工作的顶层设计来看,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领导下的中国之治,以“发展”为总体战略谋划,把住了方向和原则,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演进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者站在百年未有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时代维度中,做出的符合发展规律的战略导向。其次,从自我革命的顶层设计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组织机构的精简,破除帕金森定律中的“金字塔上升现象”,进而使服务效能“去内卷化”。正如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机构改革指导思想下,推进了政府机构“大部门化”改革。以职责为大导向形成大部门,将原属于不同职能但是却有职责交叉的部门进行有机整合,如旅游和文化、教育和科技、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等,协调了部门的横向关系,去形式化、增便利化。

四、结语

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凝聚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实现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内在历史使命的思想指引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深掘中国特色文化底蕴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之“使命”不仅仅是民族国家的,亦是世界历史的,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对伟大使命自觉担当的气魄和定力。

参考文献:

[1]李海青,黎远波.规律 规划 规矩——理解使命型政党的三重维度[J].中国领导科学,2019(3):46-48+71.

[2]王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3]黄智勇.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7.

[4]本刊编辑部.减贫成绩单[J].小康,2021(10):34.

[5]林志友.市场经济的演进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J].社会主义研究,2016(5):37-44.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