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苗 吴高鑫 张丽平 邓春兰
【摘要】原发性痛经是妇科一种常见病,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长,已经对女性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困扰。西药虽起效快,但不能根治,且远期疗效不佳。许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大多医家选择任脉腹部、脾经及膀胱经的腧穴,但笔者发现有学者治疗原发性痛经选任脉膻中穴为主穴,临床尝试后,发现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将从膻中穴的穴性理论及其与任脉、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少阳经的联系来探讨膻中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原理。
【关键词】膻中穴;原发性痛经;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6.3 【文献标识码】A 【DOI】
原发性痛经又被称为“经行腹痛”,是指在月经来潮前后或者来潮时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坠胀,常伴有腰部酸胀不适、头痛等,甚至因剧痛而无法忍受出现晕厥,使女性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受到严重困扰。不同医家对痛经的病因病机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基本都认为痛经的产生与先天禀赋、情志不畅、饮食生冷、起居不慎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都围绕着“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方面。西医治疗该病多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Ca2+通道阻滞剂来缓解症状,虽起效快,但不能根治,且远期疗效不佳。而针灸治疗痛经不良反应少,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显著[1],临床上治疗痛经多选用任脉腹部、脾经及膀胱经的腧穴,穴位频次最高依次为三阴交、关元、地机[2]。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是任脉的腧穴,笔者经查阅文献后发现临床有使用膻中穴为主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经临床尝试后,发现治疗效果明显,因此笔者就膻中穴的穴性理论以及与任脉、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少阳经的关系方面来探讨膻中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原理。
1 膻中属于任脉
《傅青主女科》中记载有:“寒湿搏结冲任则病痛经”,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与冲任二脉以及肝、肾关系密切,其治则以调节胞宫、冲任气血为主。任有“妊养”、“担任”的意思,《黄帝内经》有云:“任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循腹里”。任脉源起胞宫,女子的月经来潮及其妊养、生殖等功能均与任脉有联系,故有“妊主胞胎”之说。任脉又称为“阴脉之海”,任脉主干从下向上沿着腹、胸走行,身前为阴,诸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对全身阴经经气起调控作用,总司精、血、津、液等,濡养和滋润胞宫,故有“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之说。《甲乙经》曰:“膻中,一名元见,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脉气所发”,膻中位于任脉之上,是任脉经气经过之处,“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膻中穴可以调节任脉,任脉得调,精气血得养则源泉不竭。
2 膻中为心包募穴
膻中最早记载于《灵枢·根结》:“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膻中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募穴,可以辅助诊断心包病症。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在病理上可互相之间影响,三焦通行原气,运化水液,外接腠理,内连脏腑,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通道,心包经与肝经同为厥阴经,具有同气相求之效,故针刺膻中穴可同时调节三焦、肝经气机,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血量储备充足,滋养胞宫,使胞宫得养,胞络得畅。情志因素常导致痛经的发生,现代医学也认为心理因素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那些具有明显的紧张、焦虑、易怒等情绪的患者,痛经发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张仲景认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出发”,治病必求于本,故情志病可从心论治。《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在志为喜,膻中可代心行令,传达喜乐之情。
3 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
朱丹溪认为经前期疼痛为气滞,经间期疼痛为气滞血瘀,经后期疼痛为气血两虚,均与气有关,明代的戴思恭也曾提出治疗痛经应“欲调其血,先调其气”,信靖等[3]认为无论是治疗寒凝血瘀型、阳虚寒凝型、气滞肝瘀型亦或是气滞血凝型的原发性痛经,虽然证型各不相同,但是治法都是一样的,都以调气为主。因此对于治疗痛经,必须要把气机的调节放在首位[4],气机调和,通则不痛。且女子以肝为先天,易情志不遂,导致肝疏通、宣泄、调达等功能失常,气的升降出入失衡,气机郁闭,故而该病以肝郁气滞型最为多见[5],情志病大多數医家均以调畅气机为主,“膻中者,为气之海,”是八会穴之气会,宗气会聚的地方。宗气可推动气血运达周身,故针刺膻中穴能调节人体气机,使胞宫气机宣畅,以达通则不痛,宗气贯注于心脉,助心行气血,且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与血相互调节,相互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胞宫气血充盈,通则不痛,气滞而致经血排出不畅,则表现为疼痛。
4 膻中是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少阳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腹部有任脉、肾经、脾经、肝经等经脉经过,这些经脉均可向腹部输布精血。膻中是多条经的交会穴,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少阳经与任脉之间直接互通脉气的地方,不仅能主治任脉病症,还能兼治交会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病症,故能调节肾、脾、小肠、三焦等的气血功能。足少阴经为肾经,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生肾气、肾阳及肾阴。精血同源,肾精盈亏与血液盈亏关系密切,如果肾中精气亏少,“天癸”逐渐衰竭,冲任二脉气血将慢慢减少,难以滋养胞宫、胞脉,最终导致不荣则痛。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基,肾阳的蒸腾气化可使胞宫津液输布正常,肾阳的推动、温煦作用可使脏腑组织器官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肾阳虚衰,机体失去温煦,胞宫气血津液凝结、胞脉受阻,胞宫不能得以温养;肾阴为一身之阴的根本,滋养、濡润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足太阴经属脾经,其循行从足走胸腹,主治脾胃、妇科等病症,脾经对应脏腑为脾脏,是人体内部气血生化来源,对人体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都起到调节作用,气血充沛方能使胞宫得到充分的营养;脾运化水湿,可防止水液不正常的停滞于胞宫内。手太阳经属小肠,小肠主液,能泌别清浊,参与机体水液代谢,防止代谢产物停留胞宫,阻塞通道,且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关系,故也能同时调理心经的部分功能。足少阳经所属脏腑为胆,其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在进食时使胆汁流入肠中促进消化,以助脾胃将水谷化为精微。《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元气通过三焦通道布散全身,激发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若三焦通道不畅,导致元气运行受阻,各脏腑、经络、组织、官窍的生理活动减弱,推动无力,血液停滞胞宫,发而疼痛,膻中穴位于上焦,“上焦如雾露之溉”,将气血弥漫至胞宫濡养之。
5 膻中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
孙东华等[6]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针刺其胸骨柄正中线1/2处,即第四肋间隙,总有效率为100%,此穴位是平衡针中的痛经穴,与膻中穴定位一致,故而认为膻中穴是治疗该病的特效穴。朱晶萍[7]认为平衡针灸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等作用,故采用平衡针结合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穴位选择痛经穴及腹痛穴,发现有效率占97.56%。孙艳怡等[8]也采用平衡针法治疗痛经患者,对其痛经穴及腹痛穴采取不留针,有触电感放射至疼痛部位即可出针,疗效显著。有研究者[9]将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推拿组共62名受试者,对照药物组共30名受试者,推拿组对膻中、中脘等穴进行分推、点按等操作,总有效率为96.77%,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止痛效果较好。
6 结束语
近年来痛经人数的剧增和痛经程度的加剧,严重影响现代社会女性的生活、工作,因此,防治研究原发性痛经已刻不容缓,急需优秀的解决方案。西医治疗痛经最常用的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但此类药物常出现胃痛、恶心等不适,或使用避孕药,但长期使用又可导致停经,而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也会增加低血压出现的风险,西药虽起效快,但仍存在不良反应。而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疗效[1]。有研究发现治疗原发性痛经主要选择阴经穴位[10],膻中位于任脉-“阴脉之海”上,故而针刺膻中穴可滋养任脉,调和气机,使气血流通,气顺血和。同时调节心、肾、脾、小肠、三焦,使其正常工作,增强气血生成,使气血输布通达,资助和促进胞宫机能,以达荣、通。综上所述,膻中穴一穴可以同时发挥多重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可将其灵活的与他穴配伍,以期使针灸在临床上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取得更佳疗效。
参考文献:
[1]彭元霞,朱英,陈日兰,等.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12):139-141.
[2]孙硕,张泽宇.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规律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07):1034-1036.
[3]信靖,杨在纲.调气法治疗痛经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54-55.
[4]赵因.周德安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针灸“调气止痛方”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5]王谦,左常波.左常波教授“三调一治”针法治疗痛经经验探析[J].中国针灸,2019,39(11):1217-1221.
[6]孙东华,李晓春.平衡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67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8(12):53.
[7]朱晶萍.平衡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34例[J].中医研究,2013,26(12):64-66.
[8]孙艳怡,于震.平衡针治疗原发性痛经43例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02):133.
[9]王华兰,冯燕华.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62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04):34-35.
[10]杨莹莹,赵丽红,王天芳.基于现代文献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辨证选穴的规律[J].環球中医药,2021,14(01):26-31.
*通讯作者:
吴高鑫,贵州中医药大学。